首页 理论教育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和发展

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和发展

【摘要】: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明代及近代,山水画继续发展,董其昌及清初“四王”为山水画走向绘画理论及绘画手法的程式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三)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传统国画艺术的基本造型法则,更是绘画理论与实践的永恒话题和基本追求。

(一)绘画与中国画

绘画,是指用笔、板刷、刀、墨、颜料等工具材料,在纸、纺织物、木板、墙壁等平面上塑造形象的艺术形式。现代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用鼠标手写板进行数码绘图,实现无纸化数字图像保存,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也使得观看照片更加方便、美观。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主要画种。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

(二)中国画的分类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从表面上看,这是按照题材进行划分。其实,这是在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中国画三门”,实际上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中国画之所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其实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

1.人物画

人物画的出现要远早于山水画与花鸟画。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人物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攻人物画,是我国画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主张的人。唐代画家阎立本也擅长人物画,最有名气的人物画就是《步辇图》。另外大名鼎鼎的吴道子、韩干等,也都是人物画高手,人物画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画家们对人物的基本要求是,人物个性刻得要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因此,中国画论上称人物画为“传神”,这类杰作车载斗量,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倪瓒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张翀的《侯峒曾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等。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2.山水画

山水画,顾名思义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魏晋南北朝就已展露,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之后,山水画独立发展,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维的水墨山水画,五代、北宋之后,山水画大兴,如荆浩、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等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领域的一大画科。到了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代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

《春山瑞松图》是宋代书画家米芾创作的一幅纸本画,原存清宫内府斋宫,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描绘云雾掩映的山林景色,图中白云满谷,远山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数株隐显于雾气中。松下有亭,空无一人。山峦青绿晕染,再加“米点”(亦称“落茄皴”),松树笔法细致、严密。

明代及近代,山水画继续发展,董其昌及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为山水画走向绘画理论及绘画手法的程式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山水画能脱离人物面自立门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画家们的借景抒情。清代恽寿平《鸥香馆画跋》中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这些四季的神态、表情,都是“天”与“人”的融合统一,是人化的自然。明代莫士龙在《画说》中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写道:“今以万物为师,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彩,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

3.花鸟画

东晋画家顾恺之说:“绘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在传统绘画中,‘狗马’属于花鸟范畴)。”这句话透露了两个信息:第一,花鸟画的创作相对较容易;第二,花鸟画和人物画、山水画共同构成了中国画三门,三者虽然在画技难度上有高低之分,但在艺术欣赏上却是平分秋色。

魏晋南北朝之前,花鸟画一直是以图案纹饰方式出现在陶器、铜器之上。那时候的花草、禽鸟和一些动物具有神秘的意义,有着复杂的社会意蕴。魏晋南北时,一批专门画花鸟的画家出现,并且来了大放异彩的作品,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史道硕的《鹅图》、陆探微的《半鹅图》、顾景秀的《蝉雀图》、袁倩的《苍梧图》、丁光的《蝉雀图》、萧绎的《鹿图》。这说明此时的花鸟画已经有了一定规模。此行期的花鸟画较多的是一些禽鸟动物,因为它们往往和神话有一定的联系,有的甚至是神话中的主角,如为王母捣药的玉兔、太阳中的金乌、月宫中的蟾蜍,以及代表四个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到了唐代,花鸟画真正独立,属于花鸟范畴的牛马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现在所能见到的韩干的《照夜白》、韩滉的《五牛图》以及传为戴嵩的《斗牛图》等,都表明了这一题材具有的较高的艺术水准。杜甫赞赏画家薛稷的话说:“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低昂各有意,磊落如长人。”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正如杜甫的诗所说的那样“低昂各有意”,它们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高深莫测的意境,而这一意境的产生正是中国古代画家胸中抱有的一个思想:无论画什么,必须形神兼备。

《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该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牛俯首吃草,一牛翘首前仰,一牛回首舔舌,一牛缓步前行,一牛在荆棵蹭痒。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别无其他衬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点睛”是牵动全局的关键,画家将牛眼适当夸大,着意刻画,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传神,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传统国画艺术的基本造型法则,更是绘画理论与实践的永恒话题和基本追求。所谓“形”,是指客观事物可视之形态、形象、形状、形体。比如我们看到的一朵花、一只鸟、一座山。所谓“神”,就是事物的内涵、精神气质和气韵。能否把“形神”的关系处理好,做到形神兼备,是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创作的关键。

荀子说“形具而神生”,虽然非专指绘画,但却给中国古代的画家们提了个醒。古代画家们清醒地意识到:不能顾了形似,失去了神似,应该力求神似。宋代苏轼的论画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正是表达了这个意思。

国画界有一著名传说: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南北明时期的张僧繇曾画了四条龙在寺壁上,四条龙没有画上眼睛,他常对人说,“点睛即飞去”。大家都认为他吹牛,非要他为龙画上眼睛。张画家被迫追无奈只好去画龙眼,但在点了两条龙的眼睛之后,一声霹雳,两龙破壁乘云腾空而去,另外二龙未点睛,所以没有飞走。这个传说虽有神话意味,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形神兼备才是最好的画作。

写形是为了传神,形可在“似与不似之间”,“以形写神”的终极目的是“达意”和“传神”。宋人邓椿在《画继·杂说》中把“传神”作为绘画的主要法门:“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之间者万物,悉皆含毫运思,曲尽其态,而所以能曲尽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曰:‘传神而已矣。’”这段话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画家们的艺术追求,也是中国画能成为人类艺术瑰宝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