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书法与中国书法的特点

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书法与中国书法的特点

【摘要】:(一)书法与中国书法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法。(三)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中国书法有三个特点:气势、意态和韵律。字也是这样,它由实的线条和布白相互映衬,虚实相生、主次疏密对比、笔势呼应顾盼,构成了书法作品独特的意态美。书法的线条、结构、墨色等方面是构成书法艺术美学的原理。

(一)书法与中国书法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主要有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

中国书法,就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在中国,书法、绘画与诗歌一起构成了灿烂的东方艺术瑰宝。

人们通常所说的书法作品,是用毛笔书写的。随着书写工具的演进,在日常书写中传统的毛笔已经被圆珠笔、铅笔、走珠笔和钢笔取代。现代人的日常书写一般都用硬笔书写,无论考试、功课、书信等都是。硬笔尖在使用上和美感的表现上和传统毛笔的软笔尖不同,汉字之美多了一个展现的形态。

(二)中国书法的分类

书法主要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5种。

篆书是传世最早的书法表现方式。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对篆书并不是很熟悉,但是它却是这么多书法种类中最有内涵的一种。

隶书是在篆书之后开始被大众接受的字体。隶书的最大特点还是它有自己独有的思想性,通过柔美的笔画与严谨的章法,体现出来的是有思想与内涵的文字。

楷书是由隶书慢慢演变来的,又称真书、正书。楷书是我国发展时间最悠久的书体,而且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楷书作品。

草书的出现也意味着文字不仅仅再停留在内涵层面,而是更在乎它的美观,是5种书法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法。

(三)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

中国书法有三个特点:气势、意态和韵律。不论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贵在气势、意态和韵律。

1.气势

中国书法的气势美由笔势、体势、行气、章法所构成。一般来说,篆书、隶书、楷书势从内出,盘纡于虚,为无形之使转;草书势从外出,盘纡于实,为有形之使转;而行书则介于两者之间,虚实并见,锋势时藏时露,体势时斜时正。

“势”在书法艺术中有三个重要作用:一能产生笔力,力必须以气为凭借,有气自然有力;二使点画妥帖,心随笔运,取象不惑;三使血脉流通,精神贯穿,意境活泼。有气势的作品能将全幅字贯注成一片段,从而表现出一种精气凝结的意境。所以说:“作字之道,点如珠,面如玉,体如鹰,势如龙,四者缺一不可。”[1]“点如珠”喻其圆润;“画如玉”喻其洁净;“体如鹰”喻其沉雄;“势如龙”喻其气势。龙者,静则潜伏于深渊之内,动则腾飞于九霄之上,乘云驾雾,卷风舒雨,变化无常。故凡得势者,泼墨则有风舒云卷之势;得气者,下笔便有运斤成风之趣。

这种纵横挥洒、磅礴酣畅的气概,是一个书者圆熟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产生的综合效果,同时也体现出高度的艺术修养和才华。没有气势的作品滞钝而没有精神,字字僵化没有生命力。所以,力量的充溢是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础,气势的流畅是书法艺术的精神基础,韵律的生动是书法艺术的情感基础。

张旭史称“草圣”,其《古诗四帖》以五色彩笺纸草书古诗四首。该作品通篇气势磅礴,布局大开大合,落笔千钧,狂而不怪,气势奔放纵逸。

2.意态

孙过庭在《书谱》里写道:“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这段话说的就是书法的意境。

意态在字外。我们说一个女子婀娜多姿、喜怒哀乐率直或婉转,这说的就是美女的意态。所请意态,包括体态和神态两部分,两者都可以在书法作品中心神领会。

一幅好的书法,其结构的安排最见书写者的匠心。有的精心安排,字体严谨,堪称佳妙;有的妙手偶得,自然天成,出人意表。总的来说,都是字的体势生动,字的神态动人。字的体势和神态都是字的结构的表现。字的结构又是点画的组合,正如建筑设计,由构件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空间。字也是这样,它由实的线条和布白相互映衬,虚实相生、主次疏密对比、笔势呼应顾盼,构成了书法作品独特的意态美。

在中国书法历史上,篆书既有整齐停匀之美,又有婉转曼妙之趣;隶书既有雄健厚重之美,又有跌宕飞动之势;楷书既有精严庄重之美,又要神采焕发;行草既有流畅飞动之美,又要遒劲有力。无论是书写节奏还是书写结构,都能表现出独特的意态美。所以,欣赏中国书法,必须懂得欣赏字的体态和神态所表现的独特韵味。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经典杰作,其书法飘逸流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笔力雄健。全文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特别是其中的21个“之”字,各具风韵,无一雷同。

3.韵律

古代许多骚人墨客从不同角阐释了书法韵律的内涵:“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舒敛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2]颜真卿的《祭侄稿》就是抒情作品的典范,他以情感为主笔墨,直抒胸臆,把感受到的痛苦、悲愤,倾泻于笔端,读之感人肺腑。司空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这句话指出了书法韵律的层次性。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曰:“(王献之)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欧阳询《用笔论》曰:“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谓合乎古道。”这都指出了书法韵律的趣味性。这些性质正与音乐的韵律相合。

书法的线条、结构、墨色等方面是构成书法艺术美学的原理。一幅作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都传送韵律的信息,线条的飞舞、跳跃,墨色的变化都影响到韵律。作品中的神韵、墨韵,促人深思、遐想。

苏轼的《寒食帖》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辗转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