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食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

中国食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

【摘要】: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中国的先人们逐渐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创造出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夏商周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膳食制作日趋成熟,并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隋唐至明清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时期。此外,中国传统饮食还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

(一)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1.中国饮食的起源发展

早在旧石器早期,人们并不懂得取火和熟食,“茹毛饮血”就是当时饮食状况的真实写照。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后,人们开始食用熟食并从此进入了石烹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后,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中国的先人们逐渐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创造出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夏商周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膳食制作日趋成熟,并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从战国南北朝期间的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隋唐明清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时期。

2.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医食合一

在中国,食与医有着密切的联系,几千年前就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中国古代医学源于饮食,传说中的神农氏不仅是教人们种庄稼、树百谷的农业之神,还是医药的发明者、是华夏民族的药王。《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食疗本草》等医学、养生书籍中也都有涉及饮食的内容,体现出医食同源的理念。

(2)本味主张

有人说,美国人用脑子吃饭,因为他们吃一个面包也要计算卡路里;日本人用眼睛吃饭,因为他们非常重视食品的色彩美;而中国菜被称为“舌头菜”,因为只有中国人懂得用舌头吃饭。而众所周知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充分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中注重原料天然性味、讲求食物隽美之味的特点。

(3)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饮食上也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说法,而“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各也具独特风味。

(4)四季有别

中国人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比如,冬天宜味醇浓厚,多炖焖煨;夏天宜清淡凉爽,多凉拌冷冻。此外,中国传统饮食还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不食不时”,一是说定时吃饭,二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5)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特别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希望通过和谐统一,给人以物质和精神双重的享受。

(6)注重情趣

我国传统饮食自古就注重品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规范,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要求。比如,中国菜肴的命名就颇有趣味,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饱含生活情趣。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花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等。

(二)中国饮食的区域性和传统菜系

1.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惯制、饮食结构、饮食口味、饮食器具和烹调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从而使我国饮食文化呈现复杂的地域差异。

中国饮食地域性差异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

一是地理环境差异。

二是经济差异。

三是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的差异。

2.中国传统菜系

汉族发明了炒(爆、熘)、烧(焖、煨、烩、卤)、煎(溻、贴)、炸(烹)、煮(氽、炖、煲)、蒸、烤(腌、熏、风干)、凉拌、淋等烹饪方式,又向其他民族学习了扒、涮等方式,用来制作各种菜肴。经历代名厨传承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最具影响的是鲁菜(山东)、川菜(四川)、苏菜(江苏)、粤菜(广东)、浙菜(浙江)、闽菜(福建)、湘菜(湖南)、徽菜(徽州)八大菜系。

(1)鲁菜

鲁菜即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3种风味组成。齐鲁风味以济南菜为代表,以清香、鲜嫩、味纯著称。用高汤调制是济南菜的一大特色;胶辽风味亦称胶东风味,以烟台福山菜为代表,口味以鲜嫩为主,偏重清淡,讲究花色;孔府风味以曲阜菜为代表,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特色,其用料之精广、筵席之丰盛堪与过去皇朝宫廷御膳相比。

(2)川菜

四川菜系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川菜是中国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菜系。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等是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无不厚实醇浓,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

(3)苏菜

江苏菜系一般餐馆中亦被称为“淮扬菜”,今天国宴仍以淮扬菜系为主。由于江浙地区气候潮湿,又靠近沿海,所以往往会在菜中增加糖分来去除湿气。江苏菜很少放辣椒,因为吃辣椒虽然能够去除湿气,但是容易上火。因此,江浙菜系是以偏甜为主。

江苏菜系由南京、徐海、淮扬和苏南4种风味组成。

(4)粤菜

广东菜是国内民间第二大菜系,地位仅次于川菜。粤菜的海外影响极大,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由于当地气候潮湿又靠近沿海,广东菜系口味偏甜,甜度超过杭州菜,但不如江苏菜系和本帮菜。

广东菜由广府、客家、潮汕3种风味组成。

(5)闽菜

闽菜是以闽东、闽南、闽西、闽北、闽中、莆仙地方风味菜为主形成的菜系,以闽东和闽南风味为代表。

闽东风味以福州菜为代表,具有几大鲜明特征:一为刀工巧妙、寓趣于味;二为汤菜众多、变化无穷;三为调味奇特、别是一方。

(6)浙菜

浙江素有粮仓的美誉,浙菜风味包括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地方的菜点特色,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在中国众多的地方风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浙菜就整体而言,有比较明显的特色风格,又具有共同的四个特点:选料讲究,烹饪独到,注重原味,制作精细。

(7)湘菜

湖南菜系以长沙菜为代表,湖南菜系各地风味统一,是民间第三大菜系。湘菜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3个地区的菜点特色。湖南菜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腊。

(8)徽菜

徽州菜系,不等同于安徽菜,徽菜主要流行于徽州地区和浙江西部。徽州风味主要特点是擅长烧、炖,讲究火功,很少爆、炒,并习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善于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肴都是用木炭火单炖、单火靠,原锅上桌,不仅体现了徽菜古朴典雅的风格,而且香气四溢,诱人食欲。

(三)饮食民俗和饮食礼仪

1.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料,加工、烹制食物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所形成并能够传承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中国食俗丰富多彩且内涵丰富,集中表现为传统节令食俗和人生仪礼食俗。传统节令食俗如春节的年夜饭、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七夕节的巧果、中秋节的月饼、冬至的水饺、腊八节的腊八粥……在人生仪礼中,婴儿降生时的红鸡蛋、孩子满月时的满月酒、婚礼中的交杯酒和“撒帐”、老人做寿时的长寿面和寿桃……无一不增进着亲族间的联系、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展示着饮食中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审美。

2.饮食礼仪

(1)延请礼仪

中国古代延客礼仪比较复杂,但却有着十分独特的文化内涵。中国有在置办重要宴会前数天便以极为谦恭热诚的口吻向拟邀请客人敬达请柬的礼俗。这种请柬一般是数天前呈上第一柬,宴会当天递上第二柬,开宴前一个时辰再送上第三柬。拟邀的客人在收到每道柬后,一般亦有回帖,表明自己很荣幸被邀并一定遵时赴宴;如果不能或不愿出席,亦应以感谢之情陈叙理由婉辞,方为不失礼。

(2)筵宴座次

在筵宴座次的安排上,中国古代有“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的说法。筵宴中一席人数并非定数,自明代流行八仙桌后,一席一般坐八人。但不论人数多少,均按尊卑顺序设席位。席上最重要的是首席,必须待首席人入席后其余的人方可落座。中国筵席按入席者身份排座次的礼俗影响深远,直至今日。现代中式宴席一般采用圆桌,宴席位次同样要明确突出“上座”。上座一般位于背墙对门的中间位置,坐在面门中央位置的一般是主人,称为主位;对面背对门的是第二主人。主人右侧的位置是第一主宾位,左侧是第二主宾位,第二主人右侧是第三主宾位,左侧是第四主宾位。

(3)进食礼仪

中国人在宴请中十分讲究礼仪,各时期、各地区的情形各有不同,但仍有一些共通之处。参加宴席前要尽早答复对方能否出席,以便主人安排;参加宴会时要注意着装得体,不迟到早退,并遵循“客随主便”的原则,听从主人安排,恰当选择座次;宴饮时注意举止文明礼貌,尽量做到取菜适量、闭嘴咀嚼、恰当饮酒、忌谈不祥之话题等。

(4)筷子礼仪

筷子不仅是中国人每天用餐的必备餐具,同时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象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中国人对筷子的使用提出了许多禁忌,如三长两短、先人指路、品箸留声、击盏敲盅、执箸巡城、当众上香等。

(四)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

1.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文化

饮食在文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诗、词、散文小说及语言文字中,都离不开饮食的作用。饮食,一方面为文学家提供了创作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成为文学家创作的重要题材。

不仅诗词与饮食(特别是酒和茶)自古以来有着不解之缘,小说创作与饮食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饮食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小说创作又反过来促进了饮食的发展,为我们研究中国饮食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红楼梦》便是典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对清代饮食文化活动予以生动而细致的描述。

红楼美食大观(节选)

蒋荣荣等

“就其规模而言,则有大宴、小宴、盛宴;就其时间而言,则有午宴、晚宴、夜宴;就其内容而言,则有生日宴、寿宴、冥寿宴、省亲宴、家宴、接风宴、诗宴、灯谜宴、合欢宴、梅花宴、海棠宴、螃蟹宴;就其节令而言,则有中秋宴、端阳宴、元宵宴;就其设宴地方而言,则有芳园宴、太虚幻境宴、大观园宴、大厅宴、小厅宴、怡红院夜宴等,令人闻而生津。”此外,《红楼梦》还载有186种食品,“所有这些食品可分归为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果品、补品补食、外国食品八个类别。其中主食原料十一;食品十种;点心十七种;菜肴原料三十一种;食品三十八种;调味品八种;饮料二十三种;果品三十种;补食补品十一种;外国食品七种”。

与饮食有关的对联、骈语、成语、谚语等,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以成语为例,与饮食有关的条目不胜枚举,如山珍海味、食不厌精、珍馐百味、酒池肉林、粗茶淡饭、箪食瓢饮、茹毛饮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

此外,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神话传说,也和饮食密切交融在一起。“钻燧取火”“宿沙作煮盐”“神农尝百草”“杜康造酒”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神话故事。

2.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1)中国饮食文化中“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是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条主线。中国饮食文化中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味”,而且还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并以臊、焦、香、腥、腐“五气”为阳;以甘、酸、辛、苦、咸“五味”为阴。药、食同源于五气,各具五味。《黄帝内经》中就已总结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膳食配伍原则,同时也提出“阳之所生,本在无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的观点。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人们每日摄入的饮食五味,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也是为了调和人体五脏的阴阳之平衡,而这恰是“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充分体现。

(2)中国饮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所强调的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的生存仰赖于大自然中生长的食物,故有“天人合一”和“民以食为天”的说法。祭祀是“天人合一”思想最早体现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证明。古代祭祀中都有食物,因为人们认为祭品(主要是食物)是人与天的联系物,因而把祭祀食品神圣化。此外,中国人还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烹饪食物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饮食方法也要随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这都体现出中国饮食所遵循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3)中国饮食文化中“中和之美”的哲学思想

“中和之美”既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哲学思想,亦是最高审美。“中和”指恰到好处,合乎度。“中和”除了能使味美,同时对人的机体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和保健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辛味具有宣散润燥、行气血的作用;甜味有补益、缓急的作用,可改善心情;酸味有涩肠止泄、生津止渴的作用;苦味可清热、明目、解毒。五味的“中和之美”亦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具备“中和之美”的中国饮食,丰富而和谐、多样而统一,体现了浓郁的中国哲学意识。

3.中国菜名中的文化拾趣

(1)诗情画意入菜名

中国传统菜名,很多都富有诗情画意。如,粤菜“百鸟回巢”,用青菜丝围成一个“鸟窝”,中间放上几个剔透的鹌鹑蛋,绕窝摆几只肥硕的禾花雀,盘底浅浅灌一些鸡汁,似一片轻轻流淌的小溪水。整个画面自然、恬静,宛如一幅田园风光画。食者尚未举箸,便会沉浸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遐想之中。风花雪月、珍珠玛瑙等也融入了美味佳肴的菜名中,别有诗情画意。如将七片莲藕孔眼灌入白米,再切五片胡萝卜刻成梅花,遂成“梅花欢喜漫天雪”;菠菜炒番茄为“翠柳啼红”;黄豆上放猪血是“碧血黄沙”;萝卜丝上放红辣椒称是“踏雪寻梅”;鸡脚烧鹌鹑蛋为“明月映珊瑚”……

(2)传奇故事入菜名

中国的菜名里还包含着一段段故事和传说。比如众所周知的“过桥米线”,背后就有这样一段传奇故事。

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在岛上读书,秀才贤惠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往往已不热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煮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其他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热的油汤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这种美食叫作“过桥米线”。

(3)比喻调侃入菜名

中国传统菜肴还常以比喻手法命名。如豆苗比作“龙须”、鸡蛋美名“芙蓉”、鸡翅喻为“华袖”、鸡爪称作“风爪”、豆腐叫作“白玉”等。当人们坐在席间,听到这些美名、品赏这些佳肴时,不由得胃口大开。在中国菜中,以“龙凤”命名的菜较多。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凤是中国人的吉祥鸟,一只鸡加一条鳗一起炖烧,命名为“龙凤呈祥”;鱿鱼炒鸡片称为“游龙戏凤”;鸡丝拌粉皮称为“玉叶凤柳”;菜花炒鸡块叫“凤穿牡丹”;竹笋烧鸡片称“凤入竹林”;鸡脚炖白蘑菇丁谓之“雪泥凤爪”;公鸡母鸡同锅称为“鸳凤合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