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的出现,PLC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使PLC在概念、设计、性能、价格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不仅控制功能增强,功耗和体积减小,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编程和故障检测更为灵活方便,而且随着远程I/O和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以及图像显示的发展,使PLC向用于连续生产过程控制的方向发展,因此,PLC与数控技术、CAD技术、机器人一起称为现代工业生产自动化的四大支柱。......
2023-06-23
1.茶的发现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是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材,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
神农尝百草
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将它定名为“茶”。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
2.饮茶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饮茶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中国人饮茶不晚于汉代。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僮 约
西汉时蜀人王子渊去成都应试,在双江镇亡友之妻杨惠家中暂住。杨惠热情招待,命家僮便了去为子渊酤酒。便了对此十分不满,跑到亡故的主人坟上大哭,并说:“当初主人买我来,只让我看家,并未要我为其他男子酤酒。”杨氏与王子渊对此十分恼火,便商议以一万五千钱将便了卖给王子渊为奴,并写下契约。契约中规定了便了每天应做的工作,其中有两项是“武阳买茶”和“烹茶尽具”。就是说,每天不仅要到武阳市上去买茶叶,还要煮茶和洗刷器皿。《僮约》证明,当时在成都一带已有茶的买卖,如果不是大量人工种植,市场便不会形成经营交易。
从两汉到三国,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物。晋以后,饮茶才进入中下层社会,成一时风尚。上自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中及文人士大夫,社会各阶层普遍饮茶。也正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的饮茶习俗才得以形成,并延续至今。
3.茶文化的内涵与形成发展
(1)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是一种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中介文化”。中国茶文化是包括茶艺、茶道、茶礼以及与其他文化相结合后派生出的与茶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如茶乐、茶诗、茶书画等。
(2)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形成始于唐代。《茶经》的问世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并促进中唐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宋代,点茶道和斗茶之风流行天下,茶器、茶馆初盛,茶书始兴,并于北宋后期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至明代,中国茶叶发生重大变革,明初废团茶而兴散茶;宜兴紫砂茶具异军突起、独树一帜;茶会成为文人墨客品茗话诗的常见活动形式;茶馆成为曲艺艺术活动的理想场所;明代茶书现存35种之多,占了现存中国古典茶书一半以上……在晚明时期,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期。
从清中叶到“文革”结束这一段时期,中国茶文化走向低迷。直至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茶文化才开始复兴。不仅茶艺、茶道得以复苏,茶文化的研究也日益活跃。
(二)从茶之艺到茶之道
1.茶之艺
茶艺是茶文化的基础,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起源于中国,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茶艺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美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等艺术门类结合,共同构成了茶艺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沏茶)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总结了煮茶用水的经验:“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在泡一种茶叶之前,还必须充分了解这种茶叶品种的特点,才能依据其特性,给予最适当的滋润,以发挥最佳的茶质。另外,还要掌握泡茶的三要素,即投茶量、冲泡温度、冲泡时间。
2.茶之道
(1)茶道的内涵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而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境界,是茶人的终极追求。因此,中国茶道蕴含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三义。
饮茶之道——饮茶的技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茶艺,“道”在此作“方式、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借助饮茶活动以修行正道、体道悟道,此“道”指道德、规律、真理、本源、生命本体、终极实在等;饮茶即道——饮茶即修道,即“茶即道”,此“道”指本源、生命本体、宇宙根本、终极实在。
(2)茶道的构成
茶境,就是茶道活动的环境。茶礼,是指茶道活动要遵循一定礼法。茶艺,是饮茶艺术,饮茶生活的艺术化。茶修,即借茶修行。
(3)茶道精神
中国的茶道精神一直没有相对统一和共同认可的说法。唐代陆羽首倡“俭德”的茶道精神,在《茶经》中提出“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有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非惶非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其中的“清、和、淡、洁、韵、静”是为茶道精神之另一说;近代茶学家庄晚芳先生则将中国茶道精神归纳为“廉、美、和、敬”,为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之意;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道基本精神则是“清、静、怡、真”,其中,“清”指清洁、清廉、清静、清寂,“敬”为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乃怡悦,而“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
3.茶道与哲学
道家秉持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中国茶道将自然主义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道教清静无为的长生养生观使道教和茶道在“静”的方面高度契合。
(2)茶道与儒家
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儒家思想融入茶道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茶礼的形成。中国茶道也蕴含着儒家积极入世的乐观主义精神。
(3)茶道与佛教
佛教与中国茶道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密切相关。佛门茶事活动生动体现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促进了中国茶道枯索静寂之美的形成——“茶禅一味”。
(三)从茶诗词、茶小说到茶书画
1.茶与诗词小说
(1)茶与诗、词
中国茶诗萌芽于晋、兴盛于唐宋、延续于元明清,至今仍然可见。据统计,中国以茶为题材的诗有数千首,盛唐以后的著名诗人几乎全都留下了咏茶诗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节选)
唐·卢仝
一碗喉温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宋代之后的茶文学中,茶词虽不断,但佳作不多。
西江月·茶词
宋·苏轼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2)茶与散文、小说
最早的涉茶文是西汉王褒的记事散文《僮约》,现存最早的茶文是西晋杜育的《荈赋》,《叶嘉传》是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和丰富的茶文化知识相结合的产物,通篇无“茶”字,但茶却无处不在,是古今茶文中的一篇奇文。
现代散文中,周作人的《喝茶》和林清玄的《茶味》都是别具一格、令人回味。
茶 味
林清玄
我时常一个人坐着喝茶,同一泡茶,在第一泡时苦涩,第二泡甘香,第三泡浓沉,第四泡清淡,再好的茶,过了第五泡就失去味道了。这泡茶的过程时常令我想起人生,青涩的年少,香醇的青春,沉重的中年,回香的壮年,以及愈走愈淡,逐渐失去人生之味的老年。
我也时常与人对饮,最好的对饮是什么话都不说,只是轻轻地品茶;次好的是三言两语,再次好的是五言八句,说着生活的近事;末好的是九嘴十舌,言不及意;最坏的是乱说一通,道别人是非。
与人对饮时常令我想起,生命的境界确是超越言语的,在有情的心灵中不需要说话,也可以互相印证。在喝茶中有水深波静、流水喧喧、花红柳绿、众鸟喧哗、车水马龙种种境界。
我最喜欢的喝茶,是在寒风冷肃的冬季,夜深到众音沉默之际,独自在清净中品茗,一饮而尽,两手握着已空的杯子,还感觉到茶在杯中的热度,热,迅速地传到心底。犹如人生苍凉历尽之后,中夜观心,看见,并且感觉,少年时沸腾的热血,仍在心口……
中国茶事小说起源于魏晋,茶的故事已在志怪小说集中出现。唐代是中国小说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此时的茶事小说多为轶事小说集,以记人物言行和所闻轶事为主要内容,散见于《大唐新语》《酉阳杂俎》等书。宋元时期,茶事小说依然多数为轶事小说,多见于笔记小说集。明清时期,古典茶事小说发展进入巅峰时期,众多传奇小说和章回体小说都出现描写茶事的章节,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轩”、《老残游记》第九回“三人品茶促膝谈心”等。另如《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都有对名茶、茶器、饮茶习俗、饮茶艺术的描写。
《红楼梦》中的茶事描写
纵观众多古典小说,描写茶事最为细腻、生动而寓意深刻的非《红楼梦》莫属,堪称中国古典小说中写茶的典范。如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中,妙玉在招待了贾母、刘姥姥等人后,把黛玉、宝钗几位请进了她的耳房里用茶,此茶的水“是五年前我(妙玉)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充分表现了当时讲究用雪水烹茶的择水方式,并被认为是一大雅趣。《红楼梦》所描绘的贾府贵族的日常生活中,煎茶、烹茶、茶祭、赠茶、待客、品茶这类茶事活动比比皆是,真正写出了中国茶文化的深邃内涵。
2.茶与琴棋书画
(1)茶与琴
琴,也称七弦琴,又有雅琴、素琴之美称,现今多称古琴。它是历代文人雅士修身养性、体悟至道的“明德之器”。琴与茶性情相宜,琴韵清雅和淡,茶韵清静怡真,可谓“琴茶同韵”。
除古琴外,古筝、洞箫、竹笛、琵琶、埙等乐器也都是演奏茶事音乐的理想乐器。《阳关三叠》《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高山》《流水》《平湖秋月》等都是颇具代表性的茶事乐曲。
一边品味佳茗,一边聆听妙曲,确是人生一大赏心乐事。如明代唐寅的《琴士图》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青山旷野中,一位高士静坐苍松前,面对飞瀑流泉,拂琴茗饮,神思飘逸,似已融趣于水声琴音之中。
(2)茶与棋
棋是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一门艺术。古人将棋声、煎茶声列为最清音。一边弈棋、一边品茗,平添闲情雅趣。棋以潇洒、超然为神趣,茶以清雅、淡泊为妙韵,棋道与茶道都是养生之道。
(3)茶与书法
许多书法家都爱饮茶。于是,专门以茶诗、茶字为题材的茶书法便成为书画界一种特殊的好尚。
现存最早的茶事书法出现在我国第一个茶文化高峰的唐代——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4)茶与绘画
唐代以来,文人雅士常有品茶时赏字观画、写字作画的习惯。无茶不文人、文人多茶人。他们寄情于山水,放情于茶事。
有关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的文章
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的出现,PLC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使PLC在概念、设计、性能、价格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不仅控制功能增强,功耗和体积减小,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编程和故障检测更为灵活方便,而且随着远程I/O和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以及图像显示的发展,使PLC向用于连续生产过程控制的方向发展,因此,PLC与数控技术、CAD技术、机器人一起称为现代工业生产自动化的四大支柱。......
2023-06-23
DSP发展概况在DSP出现之前,数字信号处理只能依靠微处理器来完成。1978年,美国AMI公司发布首个单片DSP芯片S2811。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1982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推出DSP芯片TMS32010及其系列产品,标志了实时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重大突破。TI公司的TMS320系列产品是最成功的DSP产品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DSP芯片。DSP的发展方向DSP发展方向如下:1)可编程化。......
2023-06-24
在一铺造像中加入弟子像的有龙洞小洞外3号龛、莲花洞、证明龛和灵鹫山B处5号龛四个窟龛。另外在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开元寺造像中,有两龛造像破坏程度相对较轻,其中亦有弟子像。以上各龛在造像组合上多采用一铺五尊制,弟子形象的变化不十分明显。左胁弟子为一老者,胸前出肋骨,双手合十。D'Ⅵ式龛例:灵鹫山B处5号龛两弟子衣饰基本同D'Ⅴ式,不同的是双手之上无衣角下垂,下裾更加紧窄,八字形衣纹更加稠密。......
2023-07-22
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天文学界规定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观测得到的由平子夜起算的平太阳时叫作世界时,并沿用至今。以原子频标为基准的时间计量系统,叫作原子时。它的定义是:铯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下跃迁辐射9 192 631 770 周所持续的时间。原子时起点定在 1958年 1月 1日 0 时 0分 0 秒,即规定在这一瞬间原子时时刻与世界时刻重合。......
2023-06-28
2012年,《中国好声音》节目组从荷兰购入版权,并推出这档音乐类节目。节目形式的创新是《中国好声音》的一大亮点。不仅在电视方面,网络视频客户端也相继购买了《中国好声音》的版权,点击量连连飙升。《中国好声音》在第四季开播后关注度达到高峰,收视率期期破5%,而第四季冠军之夜收视率更是超过了6%。在节目如日中天的时候,版权危机却给了《中国好声音》一记重击。以上三点是节目本身的问题导致《中国好声音》逐渐衰落。......
2023-08-21
一般认为,中国戏曲的成型,是以宋代出现南戏为标志。而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因此被称之为戏曲。这样既符合事物从发生、发展、转变、结束的四个阶段顺序,同时也可以按剧中人物矛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安排情节和场面。其最早出现在山西、陕西一带,又称秦腔或西秦腔,因采用枣木梆子击节伴奏作“咣、咣”声,故又名梆子腔或“咣咣子”。......
2023-10-29
魏晋南北朝木偶主要是表演百戏和歌舞,但是时间的流水总能使片断性的娱乐表演渐渐归向于连贯性、整体性,这就产生了故事化的倾向。到了隋朝,木偶除演百戏外,对于故事的依附显然是大大加强了。历史上留下了穷奢极欲的隋炀帝时代的一些较详细的记载,记述了伎艺表演的故事化倾向,这是在木偶发展史研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可以说,《周处斩蛟》《巨灵开山》等木偶表演片段,已是严格意义上的木偶戏的雏形。......
2023-08-16
(一)科举制起源于隋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全国后,结束了三国两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格局。科举制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政治利益紧密相关。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是获得仕途的唯一途径,贵族地主还可以依靠“门荫”以及其他途径获得高级官位。隋朝的科举制度也未严格执行录取程序。......
2023-0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