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节庆民俗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节庆民俗与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古代过年,总是与鬼神迷信相连的,而春节期间主要的事情是打鬼。如今,漫长的历史岁月已使春节成为象征中国人民团结、幸福、希望的传统佳节。如今,张灯、观灯的习俗已经成为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了。由于二十四节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在气温、降水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劳动人民利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日则包含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特定的纪念意义。

节日原本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祭祀日或庆祝日。祭祀什么和庆祝什么则与这个民族或地区的产生与发展有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透过这些民间传统节日,可以探索到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还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按时间顺序扼要介绍我国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据史书记载,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西汉时,每年一度的新年被定在暮春正月,但当时的新年并不是在正月初一,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之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古代时,农历新年并不叫“春节”,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中国古代过年,总是与鬼神迷信相连的,而春节期间主要的事情是打鬼。从腊八吃腊八粥开始,宫廷与民间都要打鬼,腊月二十三则要祭拜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来年的衣食温饱。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腊月三十,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挂旗、蒸年糕、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如今,漫长的历史岁月已使春节成为象征中国人民团结、幸福、希望的传统佳节。

(二)元宵节

每年中国农历(中国旧时计算日期的方法)正月十五都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的得名,是因为它的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月)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在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节。

每逢元宵节,全国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晶莹剔透的冰灯。到了晚上,全家还要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元宵节习俗的形成,大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朝初期,从汉武帝起,正月十五这天,汉代的皇帝要祭祀一位象征宇宙元气的神明,这位叫“太一”的神明据说地位还在五帝之上,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到了汉明帝时,因皇帝曾敕令元宵燃灯,这才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如今,张灯、观灯的习俗已经成为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了。

(三)清明节

在春光明媚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节日就要数“清明节”了,时间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它流行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从节气(中国农历的一种区分一年四季的方法)来讲,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由于二十四节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在气温、降水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劳动人民利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如中国北方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所以,中国现代的“植树节”就定在3月12日。不过,清明作为节日,与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日则包含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特定的纪念意义。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主要节俗活动有禁火寒食、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踢球)、放风筝、拔河、打马球等。清明这一节气正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等习俗,才形成节日。自西周(前1000年左右)起,就有在墓前祭祀祖先的扫墓或墓祭习俗。

(四)端午节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五)七夕节

又叫乞巧节、少女节。相传起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据《荆楚岁时记》[2]:“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种乞巧活动既是斗巧嬉戏,也是希望心灵手巧和幸运的到来。《古诗十九首》有“迢迢牵牛星,佼佼河汉女”的诗句,秦观《鹊桥仙》更是以美丽哀婉的爱情故事、天长地久的爱情描写,打动了无数人。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青年女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六)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源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故事:唐玄宗中秋之夜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玄宗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赏月是由祭月发展而来的。祭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祭拜对象是月神。大多数地方是遥向清空拜月,有的地方是拜木雕月神像,有的地方则张挂木刻版印的“月亮纸”。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如同端午节的粽子,月饼自然也成了中秋节的另一象征。相传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代。唐太宗与群臣欢度中秋时,手持吐蕃商人所献圆饼,指着空中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即将胡饼分与群臣共食,从此就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中秋节寄托了人们“花好月圆人团聚”的祈望。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初九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历代诗人都喜欢重阳登高赋诗,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中国古人认为折茱萸插到头上,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燃熏后可以避虫咬,在这“百足之虫,死而未僵”[3]之时,熏佩以避之,犹似端午节熏雄黄一样,是很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