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与教化功能

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与教化功能

【摘要】:综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在目前传承下来的节日风俗中,有共同的特点,也有相异之处。如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元宵节观灯之盛况,只能产生在封建社会中期文化比较发达、物质比较丰富的时代。各个民族中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以及和节日相适应的风俗习惯。节日风俗一经形成,就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所以说节日风俗的群众性,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

综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在目前传承下来的节日风俗中,有共同的特点,也有相异之处。从总体的形成、变化规律来分析,主要有以下8个方面的特征。

1.礼仪性

在众多的节日风俗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日来往,可以说是人际关系家族关系带有集会性的“桥头堡”。通过这种正常的来往,可以互相问寒知暖,密切人伦关系,交流生活信息,总结发家致富的经验。实践证明,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从过年(春节)开始,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重大的节日,随即开展了礼尚往来的来回循环活动。

2.理想性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不管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的。如春节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正是农闲季节。人们在一年辛勤劳动之后,需要休养生息,总结经验,以利再干。例如,把春节活动,作为庆祝丰收、展示成绩、交流信息、企盼来年的日子来庆祝。

3.时代性

节日风俗的形成,有它的时代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如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元宵节观灯之盛况,只能产生在封建社会中期文化比较发达、物质比较丰富的时代。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以前的奴隶社会,是不会产生这样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元宵节观灯活动,也形成不了这样的固定风俗。所以时代性是节日风俗的又一个显著的特征。

4.民族性

民族性受到地域性的重要影响,原始人因居住的地域不同,水土环境不同,谋生的方式不同,逐步分化为肤色不同、语言不同、风土人情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各个民族。各个民族中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以及和节日相适应的风俗习惯。这种节日风俗,有着自己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又由于互相借鉴、渗透的作用,有许多节日风俗又有相类似之处。

5.传承性

节日风俗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在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中,具有强大的制约能力,它可以使本族本地区的人们共同遵守而不可逾越,它虽不是法律,但有法律的功能,谁要是违犯了风俗,就要受到人们的指责。所以我国《礼记·曲礼上》有规定“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由是观之,民俗具有很难改变和可以改变的二重性。

节日既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风俗,就决定了它很难取缔的特点,它只能继承发展,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加以改造和补充,这就使节日风俗具有传承性的特征。

6.变异性

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前进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斗争,没有斗争就没有发展。节日风俗的形成,也是一个不断斗争和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演进和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传统的风俗必然受到历史的批判。对其优秀的风俗,后人继承下来,并且在继承的过程中,加以补充和改进;对其不健康的风俗,要加以改造以至于取缔,这是节日风俗产生变异现象的客观原因。

7.群众性

风俗习惯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积累,为众人所创造,它具有集体化、大众化的特点。中国学者黄遵宪说:“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而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至成,虽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这就是说,人民群众在创造人类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各自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风俗一经形成,就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所以说节日风俗的群众性,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

8.地方性

各个民族的节日风俗,除具有普遍的共同性外,也由于长期居住的地方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地方风俗。这种地方风俗各具特色,突出地体现了地方性的风土人情,抒发了该地区土生土长人民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