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朱熹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任务|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

朱熹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任务|传统文化与应用文写作

【摘要】:“存天理,灭人欲”,不仅是朱熹对教育目的、作用的表述,而且是他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综上所述,虽然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有浓厚的理学倾向,客观唯心主义色彩浓厚,但是其对教育作用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朱熹对小学和大学加以划分,并为各个阶段整理了相应的教材,可以说是教育史上一个极大的贡献。

1.“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养。

4)切己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力的读书方法论。

2.《白鹿洞书院揭示》的主要内容

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亲”为教育目的。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

3)“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

4)“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思想,都曾在儒家典籍中出现过,朱熹将这些思想汇集起来,以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一般学校的学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发展的轨道

3.朱熹的教育作用观

朱熹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表述了自己的教育作用观。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结合而成。“理”是精神性的范畴,属于第一性,“气”是物质性的范畴,属于第二性。

1)朱熹认为,人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理和气结合而成,人性的主流,禀受于“理”的部分,也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有清有浊。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将气质之性中的善性发扬开来。为了论证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人欲就是违背封建道德的言行,必须禁止和根除。“存天理,灭人欲”,不仅是朱熹对教育目的、作用的表述,而且是他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2)朱熹继承发展了董仲舒韩愈的性三品学说。圣人之性是清明至善的,没有丝毫混浊,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但经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善恶混杂,介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

3)朱熹还认为人心和人性也相关,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道心”和“人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被包含在“人心”之内,是隐性的,教育的作用就是要把“道心”显现出来,也就是把“天理”凸现出来,隐藏人的私欲,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是“明人伦”的过程,所以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明人伦”。

4.朱熹对小学和大学教育的思想

朱熹在总结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了解,将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1)小学

学生8岁入小学。在教育任务上,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圣贤坯璞”,是打基础的阶段,必须要抓紧,抓好。在教育内容上,以“学事”为主,知识力求浅近、具体,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到基础的文化知识技能,教育和生长发育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教育方法上,一来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二来要求形象生动,激发兴趣;三来首创《须知》《学规》的形式来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2)大学

学生15岁入大学,主要是在小学之上的深造,在教育内容上,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提出要“明理”,要在“坯璞”的基础之上“加光饰”,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注重自学,并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交流。

综上所述,虽然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有浓厚的理学倾向,客观唯心主义色彩浓厚,但是其对教育作用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朱熹对小学和大学加以划分,并为各个阶段整理了相应的教材,可以说是教育史上一个极大的贡献。《四书章句集注》在后来的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甚至超过了《五经》,这也反映了朱熹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另外,他的“朱子读书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示,在教育史上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