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建筑物沉降观测的专业技能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专业技能

【摘要】:对于水库大坝,应在基础和坝顶面埋设沉降观测点;桥梁的沉降观测点应埋设在墩顶。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一般采用角钢、圆钢或铆钉。表12-1 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图12-11 荷重沉降量时间关系曲线图沉降观测注意事项1)水准路线应构成闭合环。

沉降观测就是测定建筑物上所设观测点相对于基准点(水准点)在垂直方向(高程)上随时间的变化量。通常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或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

1.水准基点的布设

要综合考虑水准点的稳定、观测的方便和精度。水准基点一般最少布设3个,3点之间最好安置一次仪器就可进行联测。水准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其埋设地点应远离受压、受震处和沉降范围,埋深至少在冻土线以下0.5m,确保水准点的稳定性。水准点离观测点的距离不宜超过100m,以便观测和保证精度。

2.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是固定在建筑物结构基础、柱、墙上的测量标志,是测量沉降量的依据。因此,观测点的数目和位置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大小、荷载、基础形式、内部应力的分布情况和地质条件等来确定,要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的情况。

一般在建筑物四周角点及沿外墙每隔10~15m设立观测点。在最容易沉降变形的地方,如设备基础、柱子基础、伸缩缝处、基础形式改变处、地质条件改变处、高低层建筑物连接处、新老建筑物连接处的两侧应设立观测点。电视塔、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至少布置4个观测点。对于水库大坝,应在基础和坝顶面埋设沉降观测点;桥梁的沉降观测点应埋设在墩顶。总之,观测点应设置在最能反映建筑物沉降的位置上,且要注意便于观测和在整个变形观测期间不受损坏。

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一般采用角钢圆钢铆钉。观测点有三种形式:图12-10a为墙上观测点,图12-10b为柱上观测点,其标高一般在室外地坪+0.5m处;图12-10c为基础上观测点。

3.沉降观测的实施

(1)沉降观测时间与周期。在水准点、观测点埋设稳固后,即可开始观测,并应至少观测2次。

施工期间,一般在增加较大荷重之后(如浇筑基础、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砖墙、铺设屋面、安装起重机等之后)要进行沉降观测。若因故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及复工前进行观测;建筑物周围发生大量挖方、积水或地震后,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978-7-111-49763-9-Part03-216.jpg

图12-10 沉降观测点

a)墙上观测点 b)柱上观测点 c)基础上观测点

竣工后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而定。随着沉降量的减小,逐渐延长观测周期。一般情况下,第一年每2个月观测一次,第二年每3个月观测一次,第三年每6个月观测一次,以后每年一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沙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2)沉降观测技术要求。对一般民用建筑物、厂房的沉降观测,可采用三等水准测量;对于大型厂房、大型或高层框架结构建筑物、连续生产的设备基础、水库大坝、长大桥梁及隧道等应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测定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根据需要可参照表12-1确定。

表12-1 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

978-7-111-49763-9-Part03-217.jpg

978-7-111-49763-9-Part03-218.jpg

图12-11 荷重沉降量时间关系曲线图

(3)沉降观测注意事项

1)水准路线应构成闭合环。

2)要固定观测员、仪器、标尺、置镜点和立尺点,以提高观测精度。

3)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测完各观测点后,必须再测后视点,后视点的两次读数之差不得超过±1mm。

4)前、后视观测宜使用同一根水准尺,前、后视距离均应用皮尺丈量。

5)应定期检查水准点高程。

4.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每次观测结束后,应检查观测手簿中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合理,精度是否合格,文字说明是否齐全。然后将各观测点数据填入表12-2,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和累计沉降量,并注明观测日期和荷重情况。编写变形观测报告,绘制变形过程曲线图(图12-11)及沉降等值线图。这样可以更形象、清楚地表示建筑物各观测点及整个建筑物的沉降大小,为变形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表12-2 沉降观测成果表

978-7-111-49763-9-Part03-21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