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产业重视人力资源的直接引用,缺少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产业重视人力资源的直接引用,缺少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参照欧美发达国家三大产业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容纳度,结合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体。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由于产业与专业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摩擦性失业较为普遍。

一般而言,大学就业创业的质量和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偶尔也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毕业生大面积难以及时就业。究其原因,既可能是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供需矛盾所致,也可能是就业市场供需体制机制不畅使然。[15]

(一)当前产业发展难以维系持续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表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大于求

一般而言,产业经济发展速度与大学生就业率呈正相关关系。但当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瓶颈期时,由于技术、人力、资金、政策等逐渐成熟,并且形成发展惯性,对大学毕业生的容纳度就可能不增反降。在我国最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经济社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容纳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各个产业的吸纳能力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有的产业可以容纳更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尤其是那些跟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相关的产业;有的却趋于饱和,例如那些传统行业。可见,当前产业布局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之间出现明显的偏离。当前,在三大产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吸引力方面,第一产业的贡献能力依然相对较小;第二产业相对较高,依然是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体;第三产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吸纳能力逐渐提升,但行业之间的比例失衡。参照欧美发达国家三大产业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容纳度,结合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越发困难,除了高校规模性扩招外,我国民族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也是主要原因。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可以容纳更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但问题在于,我国经济发展依然是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尤其是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没有调整和升级,高校专业设置没有更新,造成产业结构升级与专业人才供给的契合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必然出现,其外在表现便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和创业难。

(二)高校专业设置相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较为滞后,表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

高校的专业设置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工作,除了专业数量和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减外,还包括专业内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的转变;既包括国家或区域内部高校的专业布局的调整,也包括高校内部专业布局的优化。高校专业布局是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反映,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然要求高校对运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在现实中,受传统的管理体制、管理结构和惯性思维的约束,高校的专业布局往往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滞后和错位。其一,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高校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约束,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且难以计划。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难以快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对于产业布局的调整速度,高校专业的调整相对滞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在进行专业调整时不但要考虑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还应考虑专业人才的长远需求。当前,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仍然侧重于资质审核、总量控制、程序管理等方面,布局调整、质量监督、信息发布、规范发展等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整仍然处于无序和自为的状态。[16]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结构性失业便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常态。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2009—2012年,大学生就业红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基本相同:本科就业红牌专业主要集中在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高职高专就业红牌专业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17]这反映出相对于产业结构调整,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其二,某一经济结构不仅要求高校专业的数量结构与其适应,还要求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学历类别、层次和技能素质与其相适应,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学术型、研究型专业人才,还需要技术型、实操型人才,所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应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但在现实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雷同、扎堆申报,重理论知识、轻实操技能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与民族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协调、不适应,势必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

(三)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转型之间的衔接机制不健全,表现为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摩擦性失业

产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之间的平衡取决于产业转型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合理性、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大学生及时充分就业三者之间的适应。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大环境是,新兴产业所需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出现了岗位空缺;衰退产业专业人才供大于求,容纳力降低。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由于产业与专业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摩擦性失业较为普遍。如果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在各个产业、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并且就业市场的信息是准确和快速的,即使不能完全消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可以减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摩擦性失业,这与劳动力市场的成熟度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摩擦性失业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及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就业政策传递不畅、人才需求的区域性壁垒、人才需求的信息不对称等,这直接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寻找就业信息的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调节机制失灵。其二,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通识能力较差,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由于各个产业、各个区域、各个部门对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少数民族大学生无法在区域间、岗位间、产业间进行自由的流动。其三,当前就业市场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数量众多,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较为低下,他们的主要职责依然停留在就业咨询、信息服务、程序性管理等方面,在与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的沟通协调方面还存在明显缺失,这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