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铜仁职教集团助力产城发展:现状与问题

铜仁职教集团助力产城发展:现状与问题

【摘要】:(一)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为产城发展服务的现状铜仁市主要以农业及畜牧业、茶产业、民族医药产业、旅游产业、石材产业为经济支柱,境内并无大型工业集聚,难以因产业发展而促使大量人口向产业集中地区发展。职业教育集团也承担了许多为产城服务的功能。

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作为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准公共产品,其功能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之上,还可以作用于社会发展。简单地说,为产城服务是对其社会功能的提炼。为产业服务包括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为企业提供最新科学技术,为企业消化过剩产能;为城镇化服务包括人口脱贫,人口向中心城镇聚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为城镇化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如果说职业教育集团的科学研究功能、人才培养功能在产城教融合的视域下是潜在的,不直接作用于产业发展及城镇化发展,而需要通过其他对象进行转化,那么为产城服务的功能则是显而易见的,中间不需要任何交易成本,直接作用于产城发展。

(一)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为产城发展服务的现状

铜仁市主要以农业畜牧业、茶产业、民族医药产业、旅游产业、石材产业为经济支柱,境内并无大型工业集聚,难以因产业发展而促使大量人口向产业集中地区发展。铜仁地理因素独特,地处云贵高原与湘西丘陵的过渡斜坡地带,西北高,东南低。全境以山地、丘陵为主,最高海拔达2572米的梵净山主峰武陵山脉将铜仁市划分为东西两部分。总体来说,铜仁市因地貌原因不适宜集聚较大型工业,更难以因工业集聚产生具有百万人口的大型工业城市。

铜仁市地处西部三线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和脱贫压力,当地政府不断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创业促就业,创收增收,通过产业发展过程带动城镇化发展。职业教育集团也承担了许多为产城服务的功能。

1.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为产业服务现状

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为产业服务主要体现在为产业输送人才和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两个方面。以2015年为例,在铜仁市就业的毕业生达55.59%,在贵州省其他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达26%。经调查,毕业3个月之内专业对口程度达到85.15%,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3个学院专业对口率极高,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工学院的专业对口率则较低(图3.11)。总体来说,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大多数进入了本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产业就业。毕业后月薪的对比中,工学院平均月薪最高,达3200元;护理学院平均月薪最低,仅2194元。结合专业对口率,可见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极高,对自身职业具有强烈认同感和职业精神。

图3.11 2015年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多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与印江木黄食用菌农业示范园合作,并与当地农民开展“专业+基地+农户”的校企合作形式。食用菌研究中心接受木黄食用菌农业示范园内企业的订单,利用自身专业技术技能为企业培养菌种,不仅限于梵净山野生菌种的开发,还包括外来高端菌种的培养。企业自身并不具备开发野生菌种和培养外来高端菌种的科研能力,必须依托食用菌研究中心进行栽培。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食用菌研究基地,利用层架式、地栽式、袋栽式等大棚内培养方式,调节温度、湿度、虫害等因素,出菇后交给企业。在这一校企合作的组织形式当中,食用菌研究中心提供栽培技术,代企业培养高端菌种和开发野生菌,企业则提供资金,寻求技术支持与指导。

图3.12 印江木黄食用菌农业示范园内梵天菌业

图3.13 印江木黄食用菌农业示范园内木耳栽培

图3.14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的层架式平菇栽培棒

图3.15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袋栽式多种食用菌栽培棒

研究基地也承担了部分农民种植户的订单。食用菌研究中心为了创收而做好平菇、木耳之类的普通食用菌的栽培棒,以每棒3元的价格卖给农户。农民培养出菇,每棒大约出菇2~2.5斤,企业再以每斤4~5元的价格回收鲜菇。因为鲜菇的保存需要低温环境,这要求企业配备一定的冷库设施,因此大部分企业都利用加工技术和设备将食用菌制作成干品进行销售,同时在小范围内出售少量鲜菇。农户参加铜仁市举办的、由食用菌研究中心的教授主讲的食用菌管理技术培训,以获得防治病虫害、感染杂菌等处理技术。在这一生产、销售的链条当中,企业需要农户代为培养出菇,以缩小自身在出菇培养环节的生产规模;农户需要从中赚取差价,获得利润,同时也需要由食用菌研究中心对相应生产管理技术给予培训;食用菌研究中心承担企业订单以增收,获取进一步的研发资金。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与当地的袁家寺骨科医院也形成了校企合作模式,袁家寺骨科医院承担了护理学院学生的实训工作,也解决了部分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袁家寺骨科医院由后来并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铜仁卫校中医专业2001届毕业生袁景祥创办,大力发展其家传的中医骨科秘方,是当地民族医药事业的主要推动者,目前已有3家分院。

图3.16 袁家寺骨科医院成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实训基地

3家分院每年能够吸纳30~40名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自其成立以来每年承担50~60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训。2016年该医院扩大了规模,承担护理专业学生实训已达100人。此外,袁景祥院长于2012年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袁景祥奖学金,目前已有80余人获得该奖学金。这一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为农村医药产业提供了便利,还推动了民族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集团内各中职学校对产业的扶持不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直接,但依然承担着为各县产业服务的功能。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该县是贵州省茶叶主产县,全县面积1969平方千米,宜茶种植面积50万亩,目前投产35万亩。印江属于典型山区农业县,自然资源丰富,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土壤以黄壤、山地黄棕壤、红壤为主,pH值在4.5~6.5之间,土壤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3.13%~3.4%,非常适宜茶业生产。从2010—2015年印江茶产业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印江茶业的发展趋势仍在上升。

图3.17 2010—2015年印江茶产业产值产量趋势图

2012年9月,由于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印江茶业局与印江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向印江县申请由中职学校开办茶业生产与加工专业,并在2012年就招收了60余名学生。[19]这些学生的实训与实习均在印江县内各大茶业企业进行。目前有25名学生成为各乡镇的茶业生产管理员,其余均进入本地茶业企业就业,从事生产与加工工作。

图3.18 印江中职茶业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学生在茶业企业实训

茶业及食用菌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当地电子商务的需求,许多个体户开始寻求网络交易渠道,京东、淘宝等电商巨头开始进入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纷纷在食用菌基地、茶业生产园区等开办代理点。为此,印江中等职业学校又开办了电子商务专业,并多次为个体户进行“如何开办淘宝商店”“如何进行线上教育”等培训。

2.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为城镇化服务现状

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为城镇化服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创业就业、带动人口脱贫、促进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以及文化影响等方面。

铜仁市的贫困情况可以从近年《贵州统计年鉴》中窥见一斑,铜仁市下辖区(县)中有7个县贫困发生率长期处于极高状态。

表3.12 2009—2014年铜仁市农村贫困人口及农村贫困发生率

数据来源:历年的《贵州统计年鉴》。

表3.13 2009—2014年铜仁市7个贫困县贫困发生率

数据来源:历年的《贵州统计年鉴》。

从表中可知,铜仁市脱贫形势严峻,并且时有反复。2009年为18.9%,之后呈下降趋势,到2010年为14.1%,2011年却贫困人口突增,贫困发生率也再次回升。2011年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2014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为20.6%,无论贫困人口总数还是贫困发生率,均差于2009年的状态,可见铜仁市脱贫工作形势严峻,时有反复,城镇化过程漫长且形势严峻。从表3.13可知,铜仁市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与铜仁市总体贫困发生率的趋势一致,2009年至2010年呈下降趋势,2011年突然大幅度回升,之后又继续下降。2014年各区县的农村贫困发生率稍低于2009年。农村人口一直在增长,其贫困率也难以降低,脱贫致富的任务依然艰巨。

当今社会,教育是改善个人及家庭社会阶层的重要途径。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一方面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起步阶段,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读书无用论”“文凭无用论”等言论,直到现在依然流传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然而在学界,教育对GDP的贡献早已获得肯定,它也作为一种扶贫手段提上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日程。教育通过作用于人的社会性,提高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能力。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毕业生的贫困率高达92.58%。每培养一位贫困大学生,背后都承载着一个贫困家庭的脱贫希望。时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针对就业创业问题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应当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统筹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20]为此,学院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了创业教育及创业扶持。

以2015届农学院毕业生杨某为例。杨某系铜仁市思南县人,土家族,贫困生,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2015届毕业生,属政府订单培养学生,毕业后由市政府分配至乡镇工作。他在就读期间,参加了学院举办的创业大赛,并多次参与以畜牧养殖为内容的创业培训,随后担任学生会创业与实训部部长。大二上学期,杨某与同班同学共同开办养殖场,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纯生态乌骨鸡饲养,饲养规模一度达到800多只,仅经营1年时间,不仅收回成本,2人各获取利润4000元左右。随后由于杨某进入大三参加实习,因此养殖场被迫中断经营,清空了所有库存。在访谈中杨某表示,乌骨鸡市场在贵州省尚未打开,发展前景较好,而自身所掌握的饲养技术使得培养出来的乌骨鸡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他就业后决定与父母开办养殖场,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改善家庭的经济环境。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对杨某的创业行为给予了最大支持,主动免费提供了养殖场地,农学院的教授也给予了较大的技术支持。这种创业教育与创业扶持,是教育扶贫的直接成果。面对比重高达92.58%的贫困毕业生,促进就业、鼓励创业、争取增加收入是促进当地人口脱贫、中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此外,城镇化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脱贫致富,无论中职还是高职,增加教育年限、提高人口素质本身也是促进城镇化的重要因素。铜仁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理念在于“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新农村”。集团毕业生大部分参与农村一线工作,使得农村高素质人口比重提高,为我国新农村的发展添砖加瓦。

为城镇化服务的另一功能在于促使人口向中心集聚。只有不断发展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才有可能促使人口向工业中心集聚,铜仁职业教育集团的这一功能在现实中处于滞后阶段。文化功能在于深化文化、传递文化以及参与构成文化本身。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铜仁职业教育集团的中职学生对当地民族文化了解较少,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具有少数民族身份,但是经过长时期的多民族共同生活,共同使用当地方言,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也比较低。职业教育集团在文化上所承担的功能,除了发展当地民族医药、民族特色旅游以外,还要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降低少数民族毕业生在进入社会时因民族身份所带来的不适应感。

(二)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为产城发展服务的现存问题

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在为产城服务的功能上承担了巨大压力,这与其自身属于政府投资占主导地位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有关。在经济迫切需要发展、城镇化进程极其缓慢且易反复的严峻形势下,无论中职还是高职,政府赋予了学校更多的社会化的教育意义。职业教育的属性要求其不得不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化大生产的各种需要,如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人口脱贫等等。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为产城服务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磨合与调整。

第一,铜仁职业教育集团没有发挥引导与扶持当地产业发展的功能。在现有的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情况中,往往是产业引导专业,专业迎合铜仁地区产业的需求,集团内毕业生绝大部分由铜仁市内产业吸纳就业。但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作为铜仁职业教育的发源地,应当承担起引导当地产业发展的功能,对新兴产业进行人力资源培养、提供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对夕阳产业进行资源再配置,把握并引领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10所中职学校规模庞大,人数众多,但对其所应承担的城镇化发展功能发挥甚少。中职学校的办学定位始终不甚明朗,并未将学生的培养方案与当地社会发展的趋势相结合,也未针对本土文化以教育活动形式进行传承与深化,使得中职学生的本土文化认同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