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摘要】:(一)铜仁职业教育集团的人才培养现状铜仁职业教育集团有高职院校1所和中职学校10所。集团内的中职学校主要存在下列问题。职业教育集团的专业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改名、专业调整的中职学校并未完全按照职业教育集团的规划来招生。

(一)铜仁职业教育集团的人才培养现状

铜仁职业教育集团有高职院校1所和中职学校10所。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民委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于2002年6月由铜仁市农业学校、卫生学校、财政学校、商业学校、高级职校联合组建而成。该校于2009年由城区搬迁至占地1160亩的川硐镇新校区,与铜仁学院、铜仁一中、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共同构建教育园区。

1.专业设置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有药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农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共计49个专业。其中,只有2个专业的护理学院人数较多,2015年该院毕业生高达699人。作为武陵山区重点扶持对象的农学院虽然开办了7个专业,招生却困难重重,即使开办政府订单班,招生规模仍一直较小。

表3.7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及专业表

续表

由表3.7可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倾向于应用性极强的工学类和经管类专业;医药护理类专业开办较多,但划分极细,分工明确;人文学院开办专业较多,所有的文科类专业均纳入人文学院。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较为全面,也充分结合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特色产业需求,如应用老挝语、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等专业。

在该校所有的专业中,国家重点专业有药学院的药物制剂技术、农学院的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畜牧兽医,医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工学院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省级重点专业包括人文学院的旅游管理和护理学院的护理专业。院级重点专业包括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会计电算化,工学院的工程测量技术,信息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如铜仁市恒先牧业有限公司、凤凰阿拉养猪场、松桃鑫慧养殖合作社等畜牧兽医专业实训基地,梵锦茶业有限公司正大茶园属于茶业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光正制药有限公司长期作为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袁家寺骨科医院是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学校也打造了校内实训基地,如食用菌培养基地、标本室、数码互动实验室、园林规划室、影视传媒工作室、网络技术工作室、Web技术开放工作室、用网基础工作室、单机及外设工作室、综合布线工作室、二维动画工作室、计算机应用基础工作室等。

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各校自行设置与调整。集团内的中职学校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办学规模不平衡。大部分中职学校办学规模极小,招生困难,思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玉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铜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师资力量、教学基础设施、专业设置、升学率、就业率等各个方面都是集团内其他中职学校无法企及的。2014年,印江甚至出现为完成中职招生任务,当地部分中学根据摸底考试分数自行划线,劝排名靠后的学生放弃中考,动员他们就读中职的现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还存在部分教师依靠向中职学校输送生源获利的现象。[15]二是专业重复设置。由于办学定位不明晰,为了更好地吸引生源,几乎每个中职学校都设置了护理、电子电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这几个专业是当地家长追求的热门专业,认为这几个专业好就业、工作稳定、经济收入较为满意。而这几个专业并未与当地产城发展紧密联系,就业和升学情况也远远不如家长们预期的那样。即便是办学规模呈凋零状态的中职学校,也会开办这几个热门专业,结果招收的学生人数与开办专业所投入的成本不成正比,导致“招生难就开办热门专业,投入大量成本只招了小部分学生,教育产出远远不能覆盖投入的成本,因此压缩办学成本,教育质量下降,造成招生更加困难”的恶性循环。三是教育资源短缺且不均衡。许多专业缺乏相应的教学基础设施,因此大量压缩实训、实践、实验课程,使得部分办学规模小、教学质量差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升入高职后操作能力较差,失去了职业技能上的优势。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仅体现在物质资源上,还体现在人力资源上。从思南中等职业学校历年的教师招聘简章来看,其每年教师需求量都达数十人,且提出了对引进的“211”、“985”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发放安家费5万元,对研究生(含硕博)发放安家费10万元,并提供不低于50m2的住房一套等优惠条件,可见其对建设高层次教师队伍有着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求,连年招聘说明其未招聘到人或者留不住人才,导致教师需求尚未满足。而办学规模较小的印江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师队伍的需求上,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无法与思南职业学校相比。以2016年为例,印江中等职业学校只招聘3名教师,学历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分别为音乐教师、茶叶教师和电子商务教师,其中音乐教师要求具备教师资格证,另外两个专业未见相关要求。由此可知,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教育资源总体处于短缺状态,且学校之间极不均衡,体现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辅人员配置、办学经费等方面。

2012年组建之时,职业教育集团对集团内中职学校重复设置专业、浪费教育资源的情况做了部分调整,统一规划集团内的专业布局,以茶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印江将中职改为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分校印江茶业产业学校,办学定位是为当地培养茶产业相关的技术人才。集团内所有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均纳入此校,集中一切茶业专业教育资源,打造茶业学校。其他中职学校也做了相应调整,如玉屏中等职业学校改为黔东工业学校,思南中等职业学校改为黔东电子信息技术学校,江口中等职业学校改为梵净山旅游学校,石阡中等职业学校改为黔东营养健康学校。

职业教育集团的专业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改名、专业调整的中职学校并未完全按照职业教育集团的规划来招生。部分中职学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更多的生源,不顾师资与教学设备的限制,依然迎合大众需求开设热门专业,学生入学后允许随意更换专业;或者在职业教育集团分校打造的特色专业招生时,自设类似专业,与职业教育集团分校抢生源。这种专业重复设置情况可以从表3.8略窥一二。

表3.8 2014年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中职学校(部分)招生专业[16]

数据来源:铜仁市中等职业学校2014年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EB/OL].http://old.trzy.cn/zsjy/ShowArticle.asp?ArticleID=9209,2014-07-16/2016-04-02.

由表3.8可知,即使在进行了专业调整和教育资源整合之后,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中职学校依然处于专业重复设置状态,大量开办护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并未体现其专业整合的优势。可以说,职业教育集团组建之后并未发挥其统筹作用,集团内中职学校的专业依然存在重复设置问题,说明教育资源的再配置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2.就业情况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情况整体呈现良好发展趋势。本研究将从生源结构、就业率、就业专业分布、就业流向和就业质量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结构可以从民族、生源所在地、贫困生数量等方面进行现状描述。以2015年为例,该年毕业的学生共3531人,有3035人的生源所在地为贵州,其中又有2106人来自铜仁市境内,929人来自贵州省其他地区。仅有496人来自全国其他省(市)。总而言之,毕业生中贵州省生源占总数的85.95%,铜仁市生源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9.64%。这一生源所在地结构与本研究关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招生以本地生源为主的构想一致,也从侧面证明铜仁职业教育集团的功能是为本地培养人才(见图3.8)。

图3.8 2015年铜仁职业教育集团毕业生生源所在地结构

贵州省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铜仁职业教育集团2015年毕业生的民族结构中,少数民族生源有255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4.42%;汉族学生为97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7.58%。这说明职业教育集团的人才培养功能还兼具辐射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这不仅关系到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着少数民族教育在尊重和保护其民族性的基础上与教育现代化的衔接。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初次就业率[17]自201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95%~98%,我们可以从表3.9对2010—2015年专业分布情况和就业情况作初步了解。

表3.9 2005-2015年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情况一览表

续表

注:N单位为:人,E单位为:人,ER单位为:%。
N为Students number,即毕业学生数;E代表Employed stuedents,即就业学生数;ER代表Employment Rate,即就业率。数据来自调研统计。已经招生但尚未有学生毕业的部分专业尚未纳入该表。

2015年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在铜仁市就业的占55.59%,达1963人;在贵州省其他地区就业的占26%,达918人;在全国其他地区就业的占18.41%,达650人。其中有58人自主创业,82位毕业生进行专升本教育。医学院的28位毕业生继续升学,是所有二级学院中升学人数之最。从毕业后的就业流向来看,铜仁职业教育集团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是直接服务于铜仁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也与本研究关于西部地区应当培养并留住当地应用型人才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构想一致。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难以吸引外来人才前来就业,其地方高职院校也难以大量招收其他地区人才,因此培养符合当地产业和城镇化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集团工作的重点。

2013年,贵州省开始实施“9+3计划”,即9年义务教育加3年免费中职教育,60%以上的中职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助学金,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还可以申请“雨露计划”获得助学金,这使得贵州省的中职学校入学率大大提升。“9+3计划”走在了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及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的教育政策前沿,不仅顺应了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对中职教育的要求,还为我国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及推进中职教育免除学杂费提供了实践经验。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中的10所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人数自2005年起逐年增加,可见其办学规模一直在扩大。2005年,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人数仅有969人,2014年则增加到10265人。近十年,中职学校较大程度上突破了招生困境,发展迅猛,这与贵州省提倡每县办好一所中职学校、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政策密不可分。

根据当地教育局提供的数据,中职就业人数中,升入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比例自2010年以来均在50%以上,升学途径有中职单报高职、“3+2”分段制、五年一贯制、中职推优。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中职学校并没有打通直升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途径,大部分中职学生均考入职业教育集团以外的高职院校,考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人数较少,总体来说高职生源中中职学生的比例偏低。以2015年为例,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中,来自中职单报高职的仅占总数的19.85%,“3+2”制转录学生占3.07%,自主招生占6.03%,统招和订单班学生占了71.05%。需要说明的是,自主招生学生是面向应届和往届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毕业生进行招生。因此,2015年的毕业生中、由中职升学至高职的学生比例为28.94%。由于年龄较小、知识技能水平不如同专业的高职学生,未能升学的中职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当地的企业工作,或者与亲属共同创业,或者流动至东南沿海地区继续当学徒等。

(二)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

铜仁职业教育集团的人才培养为铜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也让大批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现代化职业教育,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与现代经济社会的紧密融合,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但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人才培养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铜仁职业教育集团的人才培养结构松散,这是人才培养中最主要的问题。职业教育集团并未充分发挥其集团办学优势,使得10所中职学校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存在脱节,基本上处于各自独立进行人才培养的状态,既无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也未搭建中职学校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升学通道。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以招生为导向,紧紧围绕热门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较少考虑所培养人才的后续发展与成长,与当地产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并未对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规范上起到引领作用,也未对集团内中职学生的升学采取优先录取或者开辟单独招生通道。在人才培养上,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职学校各自独立办学,基本处于割裂状态,未能较好地发挥集团办学优势。第二,铜仁职业教育集团专业设置重复,且与当地产业结合度较低。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均重点发展了许多热门专业,如护理、学前教育、数控技术应用等。原定的职业教育集团的专业调整计划并未生效,各中职学校依然根据招生需要设置专业。这是由办学经费的多少取决于招生人数的多少决定的,每招收一个中职学生,中职学校能获得2000元办学经费。专业重复设置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与分散,影响了集团办学的教育质量。第三,中高职的升学率不高。铜仁职业教育集团内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学生比例都不高,可见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立交桥并未搭建成功,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之后获得更高等级教育的机会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