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产教融合:学者研究与办学经验的总结

产教融合:学者研究与办学经验的总结

【摘要】:(一)我国学者关于产教融合内涵的探索“产”是产业的简称,是指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部门或行业。对于产教融合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辨析。[30]杨善江认为,笼统地讲,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41]这也说明产教融合的合作方式多种多样,是企业和学校之间达成共识的结果。(四)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冲突是影响产教融合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学者关于产教融合内涵的探索

“产”是产业的简称,是指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部门或行业。产业的内涵很广,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泛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即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狭义的产业指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即工业部门。国家宏观管理中所说的产业,往往是广义的概念。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对国民经济进行统计时,也用广义的产业概念。

“教”是教育的简称,本书特指职业教育。教师把基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内容上应涵盖教学的培养目标、教材的开发、教学的内容选取、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学的组织和过程、教学的成果和评价等;形式上应涵盖理论课堂、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和仿真或生产车间。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界与产业界为了推动技能养成与发展而进行的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活动、关系及其保障制度,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关系,更是一种融合了教育制度与产业制度的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29]它可以概括为“在生产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专业设置上应围绕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和工作岗位;课程内容应紧贴企业的发展和文化、企业的组织和管理、企业的岗位和产品、企业的生产和工艺等;培养模式和方法应体现“双元”性(校企共同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环境、生产现场和生产工艺,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在生产场景中实施。

对于产教融合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辨析。如罗汝珍认为,“产教融合”是一种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融合模式,不仅具备教育和企业的多种功能,还具备随时应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是在学校、企业、行业以及社会相关部门不同程度参与下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肩负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30]杨善江认为,笼统地讲,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讲,产教融合是教育部门(主要是院校)与产业部门(行业、企业)在社会范围内,充分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以互信和合约为基础,以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项目合作、技术转移以及共同开发为载体,以文化共融为支撑的产业、教育内部及之间各要素优化组合和高度融合,各参与主体相互配合的一种经济教育活动方式。[3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产教融合”的要求为,“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将产教融合解释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秦斌则提出产教融合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32]

(二)产教融合的作用

学者刘俊心认为,产教融合是塑造现代新型育人模式的需要,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需要。[33]杨善江认为,产教融合是当前产业深度转型下行业、地方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有力支撑,是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科学务实的人才培养之举,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路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34]陈年友等认为技能型人才的本质要求是产教融合的内在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产教融合的学校动力,提高生产效率是产教融合的企业动力。[35]王丹中等指出,产教融合有利于高职院校动态设置和调整专业,有利于满足区域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真正做到学做合一,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36]贺耀敏等指出,产教融合是一种多赢的合作,政府推进产教融合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能实现学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企业推进产教融合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37]大家一致认为,产教融合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两者融合能够推动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能够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

(三)产教融合的方式

陈年友等认为融合的方式主要有要素整合、契约合作两种方式。[38]要素整合是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实现效率最大化。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职业教育与产业一样,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它同样需要资本、土地、劳动力和企业家等四种生产要素。一所职业院校能够正常运行,说明它拥有这些生产要素。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生产要素通过各种优化组合,必然产生更大的生产效率,实现双赢。契约合作是指校企之间通过合同协议的方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战略联盟。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是相关产业部门劳动力和管理人才的来源,即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的供应者,相关产业是人力资源的需求者。这种供需关系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产业链关系,具有建立战略合作的基础。韩西清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持续深入开展,双方必须创新利益分配机制,要突破把经济回报作为唯一回报的模式,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追求利益回报的多元化,建立一个能够充分满足各方需求的利益均衡点,真正实现各取所需。[39]贺耀敏等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厂中校、集团办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六种模式。[40]贺星岳等则认为国内产教融合的模式有“项目”模式、“订单式”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和“引企入校”模式、学园城一体化”模式、大学科技园区模式、职教集团模式、校企合作发展联盟、职业院校委托管理、校中厂和厂中校模式,都属于产教融合与校企一体化的模式形态。[41]这也说明产教融合的合作方式多种多样,是企业和学校之间达成共识的结果。

(四)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

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冲突是影响产教融合的重要因素。在产教融合的演化与变迁中,其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雇主及雇主组织、工会、学校和学徒、行会、技能密集型企业等。当然,不同国家的利益相关者会有所差异,但主体利益相关者应该包括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这四个方面,他们的利益诉求及利益冲突成为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李玉珠认为,企业的利益诉求一般有三种:获取收益、获取自身匮乏的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学校的利益诉求是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资源设备支持等,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为学生寻找实习场所和就业单位;政府的利益诉求是将产教融合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推动产教融合以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减少社会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学生的利益诉求是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就业奠定宽广的基础,提供更多的机会,一部分学生希望获得企业的实习补助或学徒津贴,获得自己劳动的报酬,弥补实习或培训给其带来的交通等成本。[42]高飞等指出,从本质上说,产教间的关联性、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应是产教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实践来看,产教融合的动力主要是:技术创新与改革,企业追求核心竞争力和竞争合作压力,学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区域经济发展。[43]贺星岳等指出,产教融合的动力是利益驱动、优势互补、政策推进和发展需求等因素综合作用,激励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在政府的影响下和市场的需求下产生合作意愿。其中,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最直接的动力是市场需求的驱动,科研机构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包括经济利益、科研活动价值、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行业协会的动力主要是推动本行业良性发展,政府和院校的动力是最大限度地提供人才公共产品的服务。[44]总体来说,产教融合要注意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面的利益,寻找一个四方面都能接受的平衡点,增强四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四方面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