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职业教育的相关标准、规范都强调要听取由产教双方代表共同组成的职业教育决策咨询机构的意见后,方可按程序颁布。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2015年发布的《关于职业学校的框架协议》明确规定了职业学校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使命和地位。产教融合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也是基本特征。......
2023-08-20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产教融合,但从多个方面提出了物质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特别强调要对工人进行综合技术教育;教育的作用是产生价值和使用价值,成为发达的和专用的劳动力;培养的方式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
(一)马克思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从当时大工业生产的实践中提出来的。大工业生产决定了现代劳动者必须受到全面教育,成为全面发展的劳动者。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贫穷工人人口;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3]这就说明,大工业的本性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接受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具备综合技术素养。
马克思提出的技术教育,也称综合技术教育,是马克思关于教育内容理论的新贡献。马克思在1866年为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工人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写的《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提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授的那种东西。第三: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4]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综合技术教育旨在弥补分工所造成的缺陷,因为分工妨碍学徒获得本身业务的牢固知识”。[5]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社会主义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他们懂得整个工业生产的科学基础,而且其中每一个人都从头到尾地实际阅历过整整一系列生产部门,所以这样的社会将创造新的生产力”。[6]恩格斯还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7]技术教育能够使生产部门经营比较合理,对儿童事先进行普通技术训练,就能“使他们比较容易地转到其他工业部门”。[8]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充分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技术教育的产生背景,全面发展的内容,综合技术教育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今天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也具有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指出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发达的和专用的劳动力
马克思意识到了人力资本要经过投资才能形成,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他指出教育可以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9]。教育可以将以体力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为特征的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一般性质的劳动力加工培养成以科学知识形态为特征的复杂劳动力;教育可以将非熟练劳动力培养成熟练劳动力;教育可以增加物质生产过程中脑力劳动者的成分,使劳动力从只有简单形态的能力发展为具有复杂劳动形态能力的劳动力,改变人的劳动能力性质,提高人的劳动能力质量。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因此,这种教育费——对于普通劳动力来说是微乎其微的——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10]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非常重视教育或者训练,它需要付出费用,并随着劳动力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马克思指出受过教育的少量复杂劳动与多量的简单劳动价值相等,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在分析商品的价值时,他揭示了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时间成正比。但是一个有专门劳动技能的工人劳动十个小时所创造的价值,同一个仅凭自身的体力而没有任何专长的劳动者干十个小时活所创造的价值量是不相同的。马克思认为:“我们是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肉体力和精神力的总和,它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中,存在于他的活的人格中,他把它推动时,通常会产生某一种使用价值。”[11]可以将劳动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2]。马克思分析了构成劳动力所需物质耗费的三个部分:第一是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部分;第二是生儿育女、养家糊口的部分;第三就是构成劳动者的教育和技术培训的部分。此外还有医疗和养老的部分。劳动力首先以人的活的个体的存在为前提,维持一个活的个体的存在既要耗费一定的物质资料,又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个体在从事复杂的劳动时会产生使用价值,体现出教育的经济性,成为发达的和专用的劳动力。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马克思重视教育和培训的作用,并指出教育与培训需要一定的费用,因劳动力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增减。经过教育或培训的劳动力能够从事复杂劳动,成为发达的和专用的劳动力,这也说明劳动力受教育或培训会对产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马克思认为教育方式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重视劳动,认为劳动不仅改造了自然,更改变了人自身。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背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13]人的劳动能力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它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或者训练来培养。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14]这种教育或训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方式,有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有时在古代的私塾、书院中进行。自从大机器生产出现以后,劳动全程和技能的复杂化、知识化、技术化,对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技能和智能的要求都大为提高,学校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各种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马克思认为,工人不能脱离生产劳动去接受全面发展的教育及综合技术教育,因而只有把教育过程和生产劳动过程结合起来,才能使工人接受教育。因此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大工业本性所要求的。马克思重视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成年人的教育中要把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相结合,对未成年人也同样要运用这种教育形式。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马克思指出:“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说,如果不把儿童和少年的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那无论如何也不能允许父母和企业主使用这种劳动。”[15]由此可见马克思对此的重视程度。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6]
马克思主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马克思分析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的过程以及造成的恶果。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的过程,马克思作了概括性的论述:“这个分离过程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17]对于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马克思都有专门的论述,如对简单协作,马克思认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依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作协作。”[18]对工场手工业,马克思认为:“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这正像在拉普拉塔各州人们为了得到牲畜的皮或油而屠宰整只牲畜一样。不仅各种局部劳动分配给不同的个体,而且个体本身也被分裂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19]马克思分析了大工业就是使用机器代替手工的生产,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以自然科学来代替经验和技艺。在科学、自然力、机器体系面前,单个机器工人的局部技巧只是微不足道的附属品,使人成为机器的一个活零件,完全没有任何智力因素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完全分离了。
在分析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出现的恶果后,马克思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生产劳动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之而起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给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20]马克思认为,只有当工人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时,工人的生产劳动才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运用的性质,知识与劳动、工人和机器之间的分离和对立才有可能消除,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助于消除这种分离。
对那些不虚心向劳动者学习的大学生,恩格斯在1892年2月写的《致康拉德·施米特》中指出:“他们(指大学生)还应当发现,他们在工人面前所极力炫耀的‘学识’,还是差得很远的,而工人们本能地、‘直接的’(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掌握了的东西,他们这些大学生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获得。”[21]他间接地批评了只重视书本,不重视实践技能、不虚心向劳动者学习的学生。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综合技术教育可以克服现代分工所带来的缺陷,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服务的;综合技术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培养使用最简单工具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两个方面素养的人,才能成为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入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成为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使综合技术教育成了培养从事现代生产劳动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的现代教育组成部分。
有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内生与外化的文章
涉及职业教育的相关标准、规范都强调要听取由产教双方代表共同组成的职业教育决策咨询机构的意见后,方可按程序颁布。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2015年发布的《关于职业学校的框架协议》明确规定了职业学校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使命和地位。产教融合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也是基本特征。......
2023-08-20
(一)我国学者关于产教融合内涵的探索“产”是产业的简称,是指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部门或行业。对于产教融合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辨析。[30]杨善江认为,笼统地讲,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41]这也说明产教融合的合作方式多种多样,是企业和学校之间达成共识的结果。(四)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冲突是影响产教融合的重要因素。......
2023-08-20
学校党委一直把推动“校地校企合作,服务秦皇岛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领导到广大教师在“高职院校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理念上形成共识,率先制订出《服务秦皇岛五年行动计划》。2016年,学校召开首届服务秦皇岛校地校企合作项目对接会。2017年,学校出台《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管理办法》,并将服务秦皇岛发展作为教职工职称评聘的主要条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23-10-26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提出了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及具体实施举措,其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
2023-10-03
伊斯兰教起初只是在我国西北一隅悄悄发展,在中原和江南并无市场。14世纪以后,中国的伊斯兰教开始出现附儒倾向,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与伊斯兰教的教义相融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伊斯兰教徒谨遵儒家的伦理规范,维护纲纪,顺应现实的统治秩序。由此可见,在注重伦理教化和现世生活方面,中国的伊斯兰教已与儒家思想基本合拍了。......
2024-01-19
因为发酵产物是产甲烷细菌的底物,所以,发酵产物的种类和产率对产甲烷过程影响较大。表9-3产酸发酵细菌以葡萄糖为发酵底物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产酸发酵的末端产物组成取决于厌氧生态条件、底物种类和参与的微生物种群。根据研究结果,科昂等提出有机废水产酸发酵存在2种发酵类型:丁酸型发酵和丙酸型发酵。丁酸型发酵的典型末端产物是丁酸、乙酸和H2/CO2,丙酸型发酵的主要末端产物是丙酸、乙酸和CO2,氢气产量很少。......
2023-06-19
马克思把实践论与存在论有机结合的思路,可以引导我们全面超越上述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方式,为美学开辟一个实践存在论的新境域。在当前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激烈论争中,发掘和研讨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与含义,无疑可以对我国当代美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理论启示。......
2024-01-10
科学,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科学教育作为基础。传统的科学教育就是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教育的统称,它是相对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而言的。目前,备受社会关注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教育与传统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加强教育的综合性、整体性,促进文理结合、理工结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