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核心概念、研究思路与方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内外因分析

核心概念、研究思路与方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内外因分析

【摘要】:本书的核心概念是“产城教融合”中的“产”、“城”、“教”。全书的研究内容包括产城教融合的理论框架构建、产城教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案例剖析和产城教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三个方面,遵循如图0.3所示的研究思路。

本书的核心概念是“产城教融合”中的“产”、“城”、“教”。“产”,指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和经济支柱产业两个方面;“城”,指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源地所在中小城镇,尤其指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县、乡、镇以及聚居村落;“教”,在本书中特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与民族地区产城相结合的、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院校。围绕核心概念,全书以民族地区产业为载体,以中小城镇为依托,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手段,进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研究。

全书通过广泛调查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和原因,在“产城教融合”的理念下,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方法、途径和创新思路,为巩固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对策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产城教融合模式”的构建,以产业为载体,以城镇为依托,以职业教育为手段,促进产城教之间的融合,达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城镇发展的目的。书中提出的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净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氛围,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外部保障,都要通过高等院校和政府民生工程两大载体付诸实施,因此政策建议是研究的最终走向。具体来说,这些政策建议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通过高校的专业调整,缓解并最终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产教融合为依托,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培养在产城融合过程中缺口较大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这需要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保持较高的敏锐度,在调整专业的过程中,高校管理部门要有较大的裁量权和自由度,以提高专业调整的效率

第二,通过高校的教学改革,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地位,发挥职业规划课程的作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早认清自身处境,提前进行职业规划。该项工作需要高校的教务、学生管理和招生就业等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同时密切关注社会和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变化。

第三,通过社会舆论的宣传,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环境,提高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吸纳率。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身份和民族心理,公平公正地将他们纳入用工用人体系,尊重差异,共同发展。

第四,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政策保障。政府需要认真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特殊性和总方向,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施行放管结合的策略,让放权与赋权并行,有的放矢地提高政策措施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效率。

全书的研究内容包括产城教融合的理论框架构建、产城教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案例剖析和产城教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三个方面,遵循如图0.3所示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抓手,而城镇化过程中产城融合是一条健康的路径;其次,全面而准确地描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较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再次,全面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本书基于文献研究已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政府政策导向乏力是重要因素,尚需从实践和理论上加以证实;最后,系统地分析在产城融合的背景下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本书提倡从学校措施和外部保障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其中,学校措施主要有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规划,更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通过产城教融合改善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的实践方式。外部保障主要是通过加大宣传,营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制定推动当地特色经济发展、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经此阐述和论证,全书力图使“产城教融合”成为解决“就业难”和“招工难”的有效模式。

图0.3 研究思路图

根据研究内容,全书的研究行动策略从四个要点切入。

一是理论构建。本书以系统理论的视角,综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要素,统筹“产教融合理论”、“产城融合理论”、“城教融合理论”、“三螺旋理论”等相关理论,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客观情况,依托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新型城镇化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关系,提出产城教融合理论。通过高职教育、区域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三者之间的互动与共荣关系,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二是实地调研。课题组成员分别对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保山学院珠宝学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经贸职业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进行调查研究,从生源分布、专业布局、课程设置、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就业质量、创业情况七个方面进行资料搜集与数据统计,总结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建议。

三是对策建议。基于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课题组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第一,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对接。产城教融合的目的是实现高职院校、区域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与共荣。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实践和就业导向中根据地方实际,构建自身特色。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产业布局与规划进行专业建设,加强高职院校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对接。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加强高职院校与城镇化建设的对接。例如,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工艺品设计专业就充分对接了渝东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商品发展的人才需求。第二,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更加严峻,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高职院校要根据经济产业与社会发展需要定位自身发展方向,以此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逐渐消除少数民族大学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高职院校要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培养他们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要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例如,云南保山学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43%的毕业生在政策鼓励下坚持创业。第三,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最具独特性的竞争优势是民族文化,它体现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社会发展的内涵度。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以产城教融合理论为指导,培养民族文化传承者,让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高职院校要加强民族文化相关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特色村镇建设的人才资本。

四是成果应用。课题组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民委”)提交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产城教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建议。国家民委文宣司予以采纳,认为该建议结合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和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实情况,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导向、学院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措施。不仅如此,相关研究成果还在重庆、新疆、贵州高职高专进行实验,主要涉及专业设置、就业引导、创业培训、校企合作、城教融合等方面。在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建立了产城融合实验区。

针对上述研究策略,全书运用了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查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文献,系统梳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研究视角和主要观点;再通过查阅各省市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情况,比较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就业率,提炼出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就业的比较分析报告。

2.田野调查法

通过走访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调查不同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去向,不同行业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政府对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导向等。调研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情况,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情况,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融合情况,并以“产城教融合模式”为理论支撑,总结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职教改革之间的融合情况。

3.比较分析法

通过采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和汉族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汉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分析近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变化情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进行纵向比较。

4.综合分析法

运用综合分析法中的相关分析和因素分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和整理,以产城教融合理论为脉络,建立产业、城镇和教育之间的逻辑关联和实践联系,从学校措施和外部保障两个方面进行统合,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系统性措施。

[1]高菊生.转变观念,按市场经济规律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高校扩招后的几点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综合版),1999(04):80-83.

[2]综合参考:刘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个案调查与分析[J].科技风,2018(14):30;陈举.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困难调研[J].中国民族教育,2018(06):35-37;卡米拉·艾合买提,奥斯曼·玉散.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以新疆大学生为例[J].经济论坛,2017(01):126-129;段杰鑫.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测评模型——基于雇主需求[J].现代商贸工业,2016(32):81-82;李曦辉,王卓东.以多元化教育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以新疆民族教育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05):60-64+93;徐玮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遭遇与困境的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6.

[3]综合参考:高岳涵.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研究——基于八所本科院校的实证调查[D].兰州:兰州大学,2016.;高岳涵.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化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18-123;陈千柳.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与就业的关联性研究——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耿俊茂,张瑞.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失业群体就业保障机制探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230-232.;温爱花,姚辉.西南民族地区高校专业结构与行业就业结构的适应性评价——基于云南省的实证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4(01):35-40.

[4]徐顽强,孙丹.大学生就业地域歧视现象的理性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8):64-67.

[5]李玉雄.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社会行动视角[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81-83.

[6]张薇.教育视野下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分层流动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7]高岳涵.国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5(09):225-228.

[8]综合参考:刘敏.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困境破解思路——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10):224-227.;马文霞,杨波.南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以喀什师范学院为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05):79-82.;丁伟,朱宁明.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出路探微[J].中国集体经济,2016(24):164-166.;李刚.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基于塔里木大学的实证调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04):144-145+157.;范宏民,朱爱荣,樊磊.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调查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01):112-115.

[9]综合参考:阳镇,李烜.民族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实证研究——基于人力资本与家庭资本的视角[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1):85-90;韩燕燕,苏瑜,李志霄.民族地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16):54-56.;辉进宇,褚远辉.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思想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0).;田米香.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大众科技,2014(06):40-43+10;刘艳.以新农村建设为机遇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7(02):70-72.;冯用军,赵雪.省域民族农村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状态调查——以河北省为例[J].决策与信息,2017(07):95-112.

[10]综合参考:王成,唐仁贵.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如何应对进入企业的挑战[J].河北企业,2015(04):76-78.;夏雪花,陈多宁.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与对策探讨——以宁夏大学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183-184.;田米香.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J].考试周刊,2014(88):169-171.;辉进宇,褚远辉.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就业思想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0):40-43+10.

[11]综合参考:王璐.基于心理应激理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2(02):63-66.;刘建平,聂曲,刘钰.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的民族视野[J].学术探索,2013(09):76-79.;何世冰.民族地区外语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55-157.;常海亮.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06):84-85.;马春春.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4):132.;张春燕.加强职业指导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亚太教育,2015(18):241-242.

[12]综合参考:张明进,侯宗毅.就业视觉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以河池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15):9-11+14.;李颖霞.针对艺术类专业特点促进艺术生就业工作方法探析——以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235-236.;黎静.广东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4(30):144-145.

[13]综合参考:陈晨,石莎,彭静媛,杨涛.从系统论的角度讨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1):244-246;温爱花,姚辉.西南民族地区高校专业结构与行业就业结构的适应性评价——基于云南省的实证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4(01):35-40.;九月,赵剑峰.专业对我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13-114.

[14]吕东梅.就业压力下广西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

[15]综合参考:高岳涵.国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5(09):225-228.;杨如安,张诗亚.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产城教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16(03):77-82.

[16]综合参考:李勇.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策略分析[J].四川省情,2008(07):55-56.;许莎.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民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商,2015(47):45.;徐莹,李天华.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基于中南民族大学的调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6):193+195.

[17]综合参考:钟文勇.论民族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冯瑛,王一帆.就业结构性型矛盾下的民族高校学生内职业生涯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2):82-83.;刘颖.当代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受需求层次的影响——以延边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49):6-7.;晏昊,刘渝西.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7):171-172.;哈达.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作用与经验初探——以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政策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08):126-130.

[18]综合参考:祁帆.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0.;钟文勇.论民族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19]九月,赵剑峰.民族身份对我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0):63.

[20]综合参考:刘雪梅.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7):213-216.;郝娜,李光明.新疆民汉大学生就业差异比较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02):116-117.;吴健强.新疆大学民汉毕业生就业差异比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1):138-139.

[21]综合参考:杨如安,张诗亚.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产城教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16(03):77-82.;唐红菱,杨雪宁,黄俊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障碍调查研究[J].商,2016(02):19-20.

[22]综合参考:陈婷婷.四川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武大伟.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研究[J].才智,2015(30):125.;温健琳,谭婧怡,王文辰.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现状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4):52-56.;冯风雷,李丽.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4(24):66-67.;李锴,彭克锋,邓宽,谢梦雄.湘西州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J].才智,2012(14):312-313.

[23]关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压力水平状况及其压力源研究[C].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中国心理学会,2007:384-385.

[24]曹绍平.民族地区大三学生就业压力源因素分析及对策[J].河池学院学报,2011(05):116-120.

[25]综合参考:白雪莲.蒙古族女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张耀庭,马金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5(12):120-121.;曹绍平.民族地区大三学生就业压力源因素分析及对策[J].河池学院学报,2011(05):116-120.;邓晓宇.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125-128.;李锴,彭克锋,邓宽,谢梦雄.湘西州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J].才智,2012(14):312-313.

[26]综合参考:夏劲钢.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和对策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0.;吴琼,吴欣欣,吴欣慰.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的困境以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7(04):245-246.;李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152-153.

[27]综合参考:蔡其明,时昌桂.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的途径与方法——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13-14.;刘青广,王红萍,马玉香.民汉同宿: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J].新余学院学报,2013(01):97-98.;罗黎.高校民汉合宿工作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作用——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7:79.;郝娜,李光明.新疆民汉大学生就业差异比较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02):116-117.

[28]综合参考:阙斐艳.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研究[J].商,2016(04):19.;张久献.民族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2):7-11.;李晓旭.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民族院校学生就业实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84-86.;徐莹.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改革探讨[J].市场论坛,2010(09):87-88.;马钟范,郑喜淑.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04):36-41.;张正华.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1):9-12.

[29]张和梅.民族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8(10):78-79.

[30]吴胜男.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就业期望对比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15.

[31]综合参考:吴胜男.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就业期望对比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15.;杨琴.贵州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9):66-69.;陈静,金珠措姆,平措央金.西藏自治区本科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03):74-75.;韩伟,张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J].世纪桥,2014(11):83-84.;刘建平,聂曲,刘钰.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的民族视野[J].学术探索,2013(09):76-79.;潘光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2(Z4):178-179.;王璐.基于心理应激理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2(02):63.;张玉柱.目的性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问卷在蒙古族大学生中的适用性验证[C].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心理学会,2009:538.

[32]岳爱华,郭红英.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建构与实施[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2):120-122.

[33]综合参考:岳爱华,郭红英.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建构与实施[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2):120-122.;谭建伟,孙慧玲.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0):80-87.

[34]综合参考:岳爱华,郭红英.民族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建构与实施[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2):120-122.;阿丽也·吾买尔.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高新区,2017(17):82.;蒋志辉,马爱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与对策思考——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7(02):57-63.;杨兆梅.大学生就业与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5]刘雪梅.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7):213-216.

[36]王德芳,许可峰,孙淑文.西藏就业形势对西藏藏族大学生学习影响的调查研究——以西藏民族学院250名藏族大学生的调查为例[J].西藏研究,2013(05):111-120.

[37]郝娜,李光明.新疆民汉大学生就业差异比较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02):116-117.

[38]杨建超.新疆南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就业现状与维汉民族关系的相互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12.

[39]综合参考:高岳涵.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预期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向前.对民族地区院校大学生就业偏见的实证研究——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6(08):58-62.;白亮,万明钢.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教育供给侧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07):21-26.

[40]白亮,万明钢.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教育供给侧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07):21-26.

[41]张春燕.加强职业指导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亚太教育,2015(18):241-242.

[42]综合参考:常海亮.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06):84-85.;赵盼,邓琴.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思考——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质量探索,2016(05):84+83.;白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渗透精细化理念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05):4-6.;莫仕德.关于西部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26-28.

[43]综合参考:沙文杰.双语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影响的调查研究及思考——以甘肃藏汉、维汉双语大学生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05):100-101.;荷叶.双语教育对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和影响[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05):64-66.;陈千柳.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与就业的关联性研究——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