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府”指的是“中书”和“枢密”两个行政机构。至宋代时,三省制度几经改变,中枢机构事实上只有一个混合体的中书门下,简称为“中书”。这样至宋代,遂有“中书、枢密对掌文武二柄”的现象。只是宋代各“府”的组织较前期有所不同,最初中书只有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太祖时又增加“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宋孝宗时又将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称改为左右丞相。......
2023-08-20
“书院”这一名词始于唐朝,最早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最早的书院都是官方创立的,在只是作为朝廷藏书、校书的处所,并非教育士子们的教育机构。后来才逐渐有了教育的职能。到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书院才改为学校。
书院的全盛时期是在宋代。宋朝初期,自唐末以来的长期动荡、混乱、分裂局面渐趋结束,从而为文化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书院教育也就慢慢复苏。刚开始的民间讲学活动,因规模小、学生不多,没有被朝廷注意。但随着时日的发展,聚徒讲学的书院渐被朝廷所知。由于宋代倡导以文立国的政策,于是对民间相关的文教活动相当鼓励,因此部分著名的书院便获得政府赐经、赐额及颁赐学田,书院因朝廷的提倡而更加有声誉。除朝廷鼓励外,地方官学仍未兴起,所以在宋初70年间,书院制度由兴起而逐渐扩展,各地书院也陆续建立。这时的书院已成为私家讲学的主流,为宋代初期民间的重要教育场所。不过因书院数量还不多并且分布不均,许多士子为求学仍然是寄读于山林寺庙之中,如胡瑗、范仲淹等。
关于宋代的著名书院,一直有所谓“四大书院”之说。但“四大书院”具体指哪四所却众说纷纭。主要说法有:一是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二是徂徕书院、金山(茅山)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三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四是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睢阳)书院、岳麓书院;五是睢阳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
以上几种关于宋代“四大书院”的主要说法,其所涉及的书院,除了徂徕书院外,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睢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六所书院,都是较多为后人所提到的,我们把它们都看作是宋代声名尤著的六所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在善化县(今湖南长沙)西岳麓山抱黄洞下。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由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朱洞创建。当时一共有讲堂5间、斋舍52间。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潭州知州李允则进行扩建,由国子监发给该书院诸经释文、义疏以及《史记》《玉篇》《唐韵》等书籍。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周式任书院山长时,书院再次扩建。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周式曾受到宋真宗的召见,被任命为国子监主簿,于是岳麓书院名闻天下。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周述任江州知州时,在庐山白鹿洞原南唐国学旧址上,兴建了白鹿洞书院,“学徒常数十百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初期,直史馆孙冕(新淦人),请求归老于白鹿洞。这一请求得到了朝廷的允准,但他尚未到白鹿洞便去世了。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孙冕之子、比部郎中孙琛继承乃父之志,在白鹿洞故址收徒授学,名为“白鹿洞之书堂”。
白鹿洞书院
睢阳书院
睢阳书院原是名儒戚同文讲学的处所。戚同文,字文约,宋州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人,唐天佑元年(904年)生,曾从杨悫授业,学识渊博,但是因为时局动荡,所以无心仕途,于是便招徒讲学。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民曹诚在戚同文旧居旁建学舍150间,搜集书籍1500余卷,开始重新讲学。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以该书院为府学,赐给学田10顷。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年)入仕前,就在这个书院学习过。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在河南登封县太室山下。始建于五代后周时,曾名太乙书院。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宋太宗赐太室书院额及印本《九经》书疏。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又赐《九经》。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重修书院,赐名嵩阳书院并赐田1顷。
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石鼓山。原为寻真观,唐人李宽曾在这里读过书,并创设书院。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当地人李士真请求郡守刘浣在李宽书院的遗址上重建书院,让学者们在此讲学论道。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刘浣请示朝廷,赐名,并赐学田5顷。
茅山书院
茅山书院在金坛县茅山。宋真宗时,处士侯遗创建,教授生徒,并供给饮食。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得到朝廷的赐田。
(张雨)
有关中国文化常识的文章
“二府”指的是“中书”和“枢密”两个行政机构。至宋代时,三省制度几经改变,中枢机构事实上只有一个混合体的中书门下,简称为“中书”。这样至宋代,遂有“中书、枢密对掌文武二柄”的现象。只是宋代各“府”的组织较前期有所不同,最初中书只有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太祖时又增加“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宋孝宗时又将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称改为左右丞相。......
2023-08-20
经过了一番请求,荆轲答应了太子丹。此时秦国已经对燕国的威胁更大,太子丹不得不再一次催促荆轲。临行那天,太子丹和荆轲的朋友高渐离等人远送荆轲直到易水。到了秦国,秦王听说燕国来献樊於期的人头以及土地,十分高兴,于是穿上盛装,召见荆轲。后来侍医夏无且以药囊击中了荆轲,秦王趁机拔出背上的宝剑刺中了荆轲的左股。荆轲用匕首投掷秦王,却击中了铜柱,秦王遂将荆轲乱剑砍死。荆轲以一己之力抵抗强秦,最终未能成功。......
2023-08-20
宋代的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人们称为“宋四家”。然而“宋四家”的说法在宋代并没有人提出,它的出现最迟是在元朝的时候。所以,蔡襄的书法在当时被誉为当世第一。他也同苏轼一样,在书法上主张发挥个性,认为“随人做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米芾的书法风格在“宋四家”中最为全面,笔法变化也最为丰富,又因其善取百家之众长,故人称“集古字”。......
2023-08-20
瘦西湖位于扬州市西郊,原名保障河、炮山河,又称长春湖。因为此湖与杭州西湖相比,有另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故称为瘦西湖。瘦西湖名称始于清乾隆年间。瘦西湖造园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妙造”自然得体,山水经营匠心独运,景观序列连续紧凑,似一轴水墨山水长卷。这就是前人对清代扬州瘦西湖风景的写照。台上重檐方亭有两圆门,分别引入瘦西湖的两个有代表性的主体建筑:五亭桥和白塔。......
2023-08-20
陶渊明任彭泽令时,郡里派遣一个督邮到彭泽,县里的小吏让他束带相见,以表示尊敬,陶渊明一怒之下辞官回家,在职仅80余日。当时一个县令的俸禄相当于五斗米的价钱,陶渊明此次挂冠而去,留给后人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佳话。田园诗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这种人格魅力,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为封建时代所有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生活的知识分子树立了洁身自好的榜样。......
2023-08-20
吴昌硕14岁就开始在父亲的指点下学习刻印。吴昌硕的篆刻中有坚实的书法基础,同时也融汇绘画的技法。吴昌硕的印章中少则一二字,多达数十字,但在布局上比前人更精于设计。吴昌硕的第一个日本学生河井仙郎也加入了西泠印社,这在当时成为印学界的一段佳话。不仅如此,在吴昌硕去世之后,日本人还为他雕铸了铜像,置于西泠印社内。现在的西泠印社也成为西湖著名游览胜地之一。......
2023-08-20
早期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多着西域服装,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印度和西域对中国的影响。飞天原本只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曾把壁画中的飞天也称为飞仙。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有的怀抱琵琶,轻拨弦丝;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有的彩带绕身,漫天遨游;有的脚踏白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向上。......
2023-08-20
出身伊斯兰教名门望族的郑和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并对西洋事物做过一些了解。郑和幼年参加明军,为燕王朱棣的近侍。郑和下西洋航海图从永乐三年起,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领庞大船队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其中前三次下西洋到达的国家有: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及南亚的印度等国沿海地区。在郑和第四次到第七次下西洋的远航中,他的船队最远曾到达非洲的东海岸。......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