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就是,在中国文明的价值系统中,语言和文字的地位恰好相反。从古史起源上,中国的文字从来就不是语言的衍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商人到周人,又都明确赋予了文字不只超越语言,而且超越有限人间现世的地位。如果说有文化价值上的本质论的话,在中国,文字才是本质。从历史角度应该予以补充解释的是:中国早就存在一套非表音文字,并不意味着就必然不会,不能再创造出另外不一样的表音符号系统。......
2023-08-28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365.25日的天数分成24段,分列在12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作“节气”,月中叫作“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把太阳周年运动划分成24等份。按照中国古度一周天为365.25度,每一等份就是15度多一点。中国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太阳运动是均匀的,而且一天走一度,那么每一等份就相当于15天多。古人根据实际观测得出某年冬至发生的时刻,然后就从这个时刻开始累加,冬至累加15天多得到小雪,小雪累加15天多得到大雪,依此类推就可以得到全年的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是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是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是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分别为公历1月5日和1月20日左右。
二十四节气的缘起
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历为基础,根据观察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从黄经0°起,每15°为一节,每月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全年分为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以后合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按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其中反映四季更替的有二分、二至和四立;直接或间接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则是反映物候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春秋时期已运用圭表测日影,定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有二分、二至、四立、雨水、惊蛰、小暑、白露、霜降等节气名称。到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始有二十四节气全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对世界气象与农耕的重要贡献,现正准备向联合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一玲)
有关中国文化常识的文章
关键就是,在中国文明的价值系统中,语言和文字的地位恰好相反。从古史起源上,中国的文字从来就不是语言的衍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商人到周人,又都明确赋予了文字不只超越语言,而且超越有限人间现世的地位。如果说有文化价值上的本质论的话,在中国,文字才是本质。从历史角度应该予以补充解释的是:中国早就存在一套非表音文字,并不意味着就必然不会,不能再创造出另外不一样的表音符号系统。......
2023-08-28
最早的封建礼制教科书《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据《汉书·艺文志》说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的,由汉人戴圣传述,故又称《小戴礼记》,以区别于戴德所传的《大戴礼记》。《礼记》共20卷49篇,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社会史料。当然,《礼记》中也有许多糟粕的东西,需要在研究时批判吸收。......
2023-12-03
第一节世界遗产的全球分布在世界各国,分布着数量众多、类型迥异却又不可相互替代的世界遗产。从入选各类世界遗产名录的总量来看,中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法国则位列前茅。亚洲各国世界遗产的分布情况见表3-1。此外,美洲国家共拥有各类世界遗产157项,占全球总量的13.28%。......
2024-03-29
太史令的职务是掌理天时、星历。凡国家重要大事、祭祀等典礼,都要太史令“选奏良口”,这些事情和天文、历法有密切的关系。难怪京城洛阳里的不少官吏见张衡从公车司马令任上下来,第二次做太史令,便大加嘲讽,议论纷纷。并从多方面加以打击。他因此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应问》,在文章中给那些不了解他而存心来嘲笑他的人们一个解答。......
2023-11-27
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的嘉峪山麓,有一座古老巍峨的关楼,墙垣雄伟,楼阁高耸,飞檐凌空,这便是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嘉峪关就建立于咽喉之地,人称“天下雄关”,是我国现存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关城。嘉峪关关城是一座东面窄、西面宽,略呈梯形的宏伟建筑。关门西开,是古代出人关必经之门,上题“嘉峪关”3个雄劲大字。新中国成立后,嘉峪关经过1950年、1957年和1973年3次较大的修缮和装饰,使这座古老的关城更加雄伟壮丽。......
2023-08-02
当时,吴国和楚国是近邻,两国之间有一棵大桑树,吴国女子发现后,非常高兴。可见,蚕丝织造在当时已经普遍发展,并备受重视。夏朝建立后,织造技艺继续发展,到了商代,还有了女性领导人——“女蚕”,专门管理蚕事。明代丝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蚕丝织造技艺科技史上的奇珍入选时间:2009年......
2023-08-09
有的东西是永恒的古代以色列经常遭受战乱,以色列人民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有一个以色列人临死前把两个孪生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快死了,我有一大笔遗产要留给你们,我希望你们能好好地生活,并为以色列留下堪称永恒的东西。”弟弟从不向任何人提供帮助,他觉得要得到父亲所说的“永恒”,那就造一座坚固而又豪华的花园楼房。......
2023-11-29
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30处遗产地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此外,我国国家遗产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
2024-03-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