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期的酒器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我国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龙山文化时期为代表,酒器的类型增加,用途明确,与后世的酒器有了很大的相似性。酒器中还有勺,古代称为称瓒,从盛酒器中取酒,注入饮酒或温酒器中。明清两代的瓷制酒器发展更为迅速,瓷制的酒器一直沿用到现在。......
2023-08-20
秦代上天台遗址
上天台是秦阿房宫殿祭祀天神的建筑物,可能就是秦朝观察天象的建筑基础。古代先民认为,太平盛世,均是天神的恩赐和保佑。皇帝为了使自己的国家物阜民丰,四海长平,定期率领朝臣登坛祈祷天神。
上天台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阿房宫遗址内,是一座土筑台子,周长约310米,高约20米,全用夯土筑起,残高约10米,基底面积约6000平方米,远望好像一座小山丘。1974年,曾经发现门和甬道的遗迹。出土过柱础和下水管道。但由于遗址残毁过甚,原来的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查和研究。
重现的上天台,是根据有关史料营造。规模为16.8米×16.8米,高19.8米。
东汉灵台遗址
灵台是东汉的国家天文观测台。它始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年),一直沿用到西晋,毁于西晋末年的战乱。
灵台遗址位于洛阳市东约15公里的汉魏故城遗址南部,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一座天文观测台遗迹,距今已有1900多年。遗址的范围约44000平方米,中心建筑是方形夯筑高台,其基部长宽各约50米,现仍高出地面8.45米。其顶部原来置放仪器,是观测天象的露天观测台。土台四周各有上下二层平台,上层平台四周各有五间建筑遗址,下层平台有回廊建筑遗址。台上是作为观测的场所,四周建筑是进行整理观测记录与研究的屋舍。
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张衡(78-139年)曾两度任太史令十多年,直接领导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的研究工作,写出了《灵宪》等重要著作,并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世界上第一台测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登封元代观星台
我国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市告成镇的观星台。相传此处是周公以土圭测景(影)的地方。为纪念此事,唐玄宗开元年间,天文学家张遂(僧一行)在改革历法时,即在此地建立了象征性石表。石表连座高仅2.12米,正面刻行书“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在台后还有周公祠等建筑。
元代初期,天文学家郭守敬和王恂在这石表的北面建立了永久性的大型测影台。当时在全国共设有24个天文观测站,这个台是观测的中心。台子用砖石砌筑,平面正方形,上小下大,台身为280平方米,高9.46米,连同明代在台顶增建的小房共高12.62米。明代改称它为观星台。1975年对它进行了全面修整。
登封观象台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功能的古天文台,台子北面有东西踏道盘旋登上。台顶北壁中间有一砖砌上下直通之凹槽,用以测量日影的“景表”。在凹槽之下的台子底部,有南北指向的石圭一个,用36方整齐的青石连成,长31.2米,方位与子午线相符。圭面刻有双股水槽,水自南端注入,北端可泄出,表上刻有尺度以观测水准。郭守敬当年在这里通过测量,推出一个回归年为365日24刻25分(每日分为100刻),合现在的365天5小时49分12秒。他所制定的授时历和现在通用的公历(格力高利历)一年周期完全相同,但它比现行公历早了300余年。
北京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明代为观星台,清代为观象台。台上安放有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台下有紫微殿和晷影堂等附属建筑物,在明代已大体形成现在的布局。
在高达17.79米的古观象台上,陈列有8件清代铸造的巨型铜质天文仪器,分别为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纪限仪、玑衡仪、抚辰仪。这些仪器造型美、铸造精、计量准,除在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直接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至天文望远镜发明之前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至今仍可运转自如,如此古老而完整配套的巨型天文铜仪在世界上已是独一无二了。
古观象台
1442-1929年,这里保持了近500年连续的天文观测记录,精确率极高,这在世界天文观测史上也是稀有的。
如今在紫微殿院内还安放有新复制的明代浑仪、简仪(原物的1/3)及正方案,晷影堂前设有铜圭表,台下的展室里布置有《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览。
北京古观象台因历史悠久、建筑完整以及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中外,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一玲)
有关中国文化常识的文章
新石器时期的酒器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期,我国已出现了形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龙山文化时期为代表,酒器的类型增加,用途明确,与后世的酒器有了很大的相似性。酒器中还有勺,古代称为称瓒,从盛酒器中取酒,注入饮酒或温酒器中。明清两代的瓷制酒器发展更为迅速,瓷制的酒器一直沿用到现在。......
2023-08-20
孔子推崇的是那种基于道德伦理的礼治秩序,并认为建立在刑罚基础上的服从,会导致百姓缺乏遵守秩序的自觉意识。认为礼乐刑政各有侧重,只有互相配合,才能使民心一致而形成“治道”。荀子的“隆礼遵法”思想,集中体现了劝善和惩恶并举的治国理念。在汉代之后,儒家思想逐渐获得统治者的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统治者完全按照儒家的理念来设计社会秩序,现实中主要还是儒法互补的。所以传统中国的秩序观也可以称为“礼法合治”。......
2023-08-20
现在国家公务员已经不考人文常识了,但在很多地方的公务员考试中还一直在考,在此我们罗列一些 人文 常识中考生应该掌握却常被忽略的常识点,供考生参考复习。20.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是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也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27. 冯梦龙编选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28.凌濛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
2023-11-29
1956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开始了对古代皇陵的第一次主动运用考古学方法进行的有计划的科学发掘。1957年5月19日,经过一年的多次波折和艰苦发掘,定陵地下玄宫的入口金刚墙显露在发掘队员的面前。定陵发掘后,有关部门对万历皇帝的遗骸和头发鉴定后得出结论,万历生前体形上部为驼背,身长1.64米,血型为AB型。“文化大革命”期间,保存在定陵博物馆的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在定陵门前广场被示众批判后烧毁。......
2023-08-20
吴昌硕14岁就开始在父亲的指点下学习刻印。吴昌硕的篆刻中有坚实的书法基础,同时也融汇绘画的技法。吴昌硕的印章中少则一二字,多达数十字,但在布局上比前人更精于设计。吴昌硕的第一个日本学生河井仙郎也加入了西泠印社,这在当时成为印学界的一段佳话。不仅如此,在吴昌硕去世之后,日本人还为他雕铸了铜像,置于西泠印社内。现在的西泠印社也成为西湖著名游览胜地之一。......
2023-08-20
不过,只要一提到四合院,人们便自然会想到北京的四合院。因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体现了四合院建筑形式的主要特点。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倒座、正房、厢房等若干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北京四合院规模小的只有一院,多数有前(外)后(内)两院。北京四合院就像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生活空间,最为人们所钟情。......
2023-08-20
中国古代的官制从秦代起才有了比较严密的制度,分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秦代以后,2000余年以来的地方官制不外郡县两级,变动并不大。中国古代的封建官制基本演变规则是:以皇权为核心向全国各级伸展,构成网络式的结构,历代皇帝总是极力保持和加强对它的绝对控制,并为此目的不时进行调整。......
2023-08-20
“汗青”一词并不陌生。所以又称竹简为“汗青”,后用为成书之意。这里杀青意义与汗青相同。另一种说法是古人著书,初稿写在青竹皮上,取其易于改抹,改定后再削去青皮,书于竹白,谓之“杀青”,后泛指书籍写定。见宋应星《天工开物·杀青》。宋应星借用杀青来表示造纸,在这里不是将竹子的水分去掉,而是把竹子变成纸浆。亦指绿茶加工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