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的目的是传播天主教,他的手段是借助上层社会。显然,一般的世俗知识,只有在至少符合他的目的与手段中的一个方面时,才可能引起他的兴趣。由此看到,利用窦的传教方式是目的与手段的分层递进。传教是根本的目的,而进入士林是手段;进入士林的手段则是科学与道德,而道德是其中的重点。利玛窦这一从“西学”而“西教”的方式,虽然对他来说,完全是为了适应与立足于中国社会,甚至可能是......
2024-01-09
自17世纪中叶起,在中国大地发生了一起由耶稣会内部的争论,后发展为修会(天主教的修士、修女组织,一般须经罗马教皇批准后成立)之间的争端,进而演变成清帝和罗马教廷之间的争执,历时100年(1643-1742年),史称“礼仪之争”。
明末清初,自利玛窦之后,西方的传教士们都遵从“利玛窦规矩”——以学术作为在中国立足的方法,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新奇的工艺制品和美术作品引起清朝知识分子直至皇帝等统治阶层人物的好感,尊重并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在天主教教义和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之间寻找共同点,以“合儒”和“补儒”的策略,达到西方教会在中国传教的目的。这种方式在明末清初得到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默认,天主教在华的教区也慢慢扩大起来。利玛窦死后,他的继承人龙华民(Nicolas Longobardi)就对他的传教方式提出了质疑。西方教会在中国教区的扩大,使具有不同国家背景的、不同派别的教会纷纷来华,而这些教会为了扩大各自在华的势力,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罗马教皇也对中国天主教传教区加强了控制,教廷也越来越多地插手这一大教区的教务。此时的欧洲,宗教改革正在进行,所以对中国的礼仪与基督教教规不相容的地方比较敏感。后来修会为了加强自己在华的势力,取得教廷的支持,乘机对利玛窦开创的耶稣会所奉行的“利玛窦规矩”进行了全方位的攻击;这其中既有教义教规理解上的偏差,也有各修会间相互争斗的因素。
要不要祭祀祖先和祭祀孔子,这是“礼仪之争”的第一个方面。在中国,祭祖和祭孔是很普遍并且也是很隆重的活动,但在欧洲的一些传教士看来,这无异于是另一种宗教信仰。“礼仪之争”的第二个方面是“GOD”的翻译问题,“GOD”翻译成新词“天主”还是翻译成中国固有的概念“天”或“上帝”,不同的教士、不同的教派也有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第三个方面是神父如何给中国的女信徒洗礼。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如何给中国的女教徒洗礼在实践中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必须有所变通才能顺利进行,但在不同的教派看来,这样做是不是天主教的礼仪是值得商榷的。
“礼仪之争”始于利玛窦的继承者龙华民,后来又有不同的教派也加入进来,并且使问题不断地复杂化,争论也不断升温,最后不得不诉诸教会的最高机构——罗马教廷。顺治十三年(1656年),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做出裁决,准许耶稣会士按照他们的意见传教,对中国的祭孔、祭祖的礼节及丧葬仪式等,教徒在不妨害根本信仰的前提下,均可自由参加。虽然教皇如此裁决,但是反对派并没有放弃,而是固执己见。两派的矛盾愈演愈烈。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巴黎外方传教会派驻福州的主教颜铛(Charles Maigrot)忽然下令:在福建的教徒严格禁止举行祭孔、祭祖的仪式。这个命令把这场争论推向了高潮。奉行“利玛窦规矩”的耶稣会深知此事事关重大,就一面向教廷申诉自己的理由,一面请求康熙皇帝声明祭孔、祭祖的意义。这样,罗马教廷和康熙皇帝都卷进了争论的旋涡之中。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皇帝正式发布上谕解释说:敬孔、敬祖仅仅是中国人表示爱敬先人和先师礼节,和宗教没有关系。他还派遣传教士百晋等到罗马谒见教皇,打算谋求一项折中的解决方案。
但是,罗马教廷和新上任的教皇克莱门十一世在审视了这些争论之后做出了禁止中国教徒祭孔和祭祖的决定,并派红衣主教铎罗(Charles-Thomasde Tournon)到中国传达此禁令。康熙皇帝心存和解的希望,热情而隆重地接待了铎罗。但当康熙皇帝得知铎罗此行的目的之后,非常失望和生气。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二月,康熙皇帝颁旨,在华的传教士必须领取“印票”。而得到“印票”和在中国居住的条件是传教士必须发誓遵循“利玛窦规矩”。
1707年,铎罗到南京后,对康熙皇帝的御旨做出了针锋相对的回应:宣布了教皇关于禁止中国的天主教徒祭孔、祭祖的教旨。这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愤怒,下令将铎罗遣送到澳门,他在那里被葡萄牙人投入了监狱,直至1710年病死。
尽管如此,康熙皇帝仍然信赖和支持奉行“利玛窦规矩”的传教士,并继续遣使和罗马教廷沟通,希望能够妥善处理这场争论。但是,罗马教皇克莱门十一世却一意孤行,于1715年3月19日,颁发了著名的《在登基之日》的教谕,主要内容是:
只准用“天主”一词,作为中文标准的统一用词,不得再用“天”和“上帝”的字眼(后来,在传教士的中文著作版本中,“天”和“上帝”都被换成“天主”,即使在引证中国典籍时也不能例外);
入教之人不得参加祭孔仪式,不得进入孔庙;
入教之人无论在家中或坟地都不得行磕头跪拜礼;
停止中国的礼仪之争。
同时,罗马教廷还指使一些教会派别公然对抗中国法令,排挤遵循“利玛窦规矩”的耶稣会士,加大在中国南方的传教活动,其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引起了中国地方官员的反教情绪。
1720年,又一位教皇特臣嘉乐(Carolus Mezzabarba)带着执行礼仪禁令的任务抵达北京,声称要清洗耶稣会的“异端邪说”,使原本已激化的形势火上浇油,被更加激怒的康熙皇帝在这份公文上批道:“览此条约,只可说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之大理。况西洋人等无一人通汉书者,说言议论,令人可笑者多。今见来臣条约,竟是和尚道士异端小教相同,彼此乱言者,莫过于此。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1742年7月12日,教皇本笃十四世宣布《自登基之日》必须严格遵守。直到1939年12月8日,教皇庇护十二世才发布命令,取消了禁令。
现代学者对这场“礼仪之争”曾评论说:“康熙皇帝在位共61年,1720年是第59个年头,他从教皇的来信中看到罗马教廷不尊重中国的习俗,干涉中国的内政,才决心禁教,这是他对天主教政策的大改变。在此情势下,康熙皇帝的禁教政策趋于严厉。大批教士被驱逐出境,教堂教产被剥夺,一些教士弃教从商或潜伏内地。即使领有‘印票’的耶稣会士,也不像从前那样受到器重。中国人的信教也受到阻止。”
“‘礼仪之争’由教会内部的争论演化成教皇与康熙皇帝的冲突,由礼仪习俗之争发展到传教与外交之争,可以说绝非双方意料所及,其中颇多偶然性的因素,推使事态步步激化难以转圜,导致了天主教在中国发展的顿挫。”
(巴文泽)
有关中国文化常识的文章
利玛窦的目的是传播天主教,他的手段是借助上层社会。显然,一般的世俗知识,只有在至少符合他的目的与手段中的一个方面时,才可能引起他的兴趣。由此看到,利用窦的传教方式是目的与手段的分层递进。传教是根本的目的,而进入士林是手段;进入士林的手段则是科学与道德,而道德是其中的重点。利玛窦这一从“西学”而“西教”的方式,虽然对他来说,完全是为了适应与立足于中国社会,甚至可能是......
2024-01-09
尽管人们习惯地认为,传教士故意拖延了进化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或者不得已才做出了有限的报道。傅兰雅和玛高温应该都知道此书同达尔文生物进化主义的密切关系,而他们仍然购置此书并翻译,说明他们并不想回避“进化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24-06-16
无意中我在一本育儿书中找到了一个好方法,作者告诉我们:给孩子定规矩时,一定要征得孩子的认同才有效。图图一听有奖励,立即响应。朋友小梅发现女儿小冉有段时间时不时冒出一句脏话,这引起了她的警觉,与爱人商量后,他们决定订一条规矩:禁止说脏话。当然孩子很小,他们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墙壁上贴三张白纸,分别是爸爸、妈妈与小冉的。......
2023-07-24
首饰起源于远古时代。“首饰”一词最初仅指装饰头部的物品,头即“首”也。后来,“首饰”一词成为妇女装饰物的统称。古代妇女以佩戴各种首饰为自己的服装和美貌增色,首饰主要分簪、钏、钗、耳环、戒指等,有时也直接用花和动物的羽毛、毛皮作为装饰品。不过一般的小家碧玉,如果没有真的首饰可戴,也可以插花,别有自然美的风姿。首饰的佩戴是有一定的规矩的,主要是按等级。以下为一些经典的首饰。......
2023-08-20
冰壶运动员为胜利而参赛,但决不贬低其对手。冰壶运动员决不故意地违反比赛规则,也不会不尊重任何比赛传统。冰壶运动规则与竞赛规则由世界冰壶联合会竞赛和规则委员会逐年修订。成员协会在每年5月15日之前对于修订工作可以向世界冰壶联合会秘书处提交书面建议。上述建议将在世界冰壶联合会年度代表大会会议上讨论,并在年度会议的代表大会上投票表决。......
2023-10-26
由线性判别函数的设计过程可知,对于线性可分集,总能找到使模式样本正确划分的解。d维空间中线性判别函数的一般形式为g=ωX+b,分类面方程为:ωX+b=0将判别函数进行归一化,使两类所有样本都满足|g|>1,这样分类间隔就等于2/‖ω‖。对于线性不可分问题,可以用类似于广义线性判别函数的方法,通过事先选择好的非线性映射将输入模式向量映射到一个高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构造最优分界超平面。......
2023-06-16
18世纪晚期,基本上统一称为萨哈林。康熙皇帝亲自规划大清全图的测绘制作,就此揭开东方大国的神秘面纱,也让欧洲知道了“萨哈林”。如果说克鲁逊什特恩最先在俄国地图上标注“萨哈林”,则已到了19世纪初。那些被称为“阿穆尔歹徒”或“哥萨克匪帮”的亡命之辈,仅从当地人口中知道那是个岛,至于他们是经过还是登临,并不详悉。黑龙江中下游有萨哈连部,即黑水部;在三姓辖区又有“萨哈连窝集”,意谓黑森林。......
2023-08-29
利玛窦是第一个成功进入中国传教的西方教士。利玛窦为以后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开辟了有效的活动方式。当利玛窦在罗马学院学习神学时,葡萄牙在印度传教的代理人到罗马,向耶稣会总会长要求派遣更多的传教士到印度。在传教方面,利玛窦在宣武门内建了北京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即现在的“南堂”,还成功地使200多人接受了洗礼。......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