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渊的航海年代比郑和早了半个多世纪。成年后的汪大渊离开家乡外出游历,他沿着赣江上溯,抵达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商业港口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泉州。20岁的汪大渊,搭一艘远洋商船,朝着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进发。其后,汪大渊回到南昌,将《岛夷志》节略成《岛夷志略》,正式刊行。可惜,汪大渊并没有诗集传世。......
2024-07-21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年),意大利威尼斯人。公元1266年,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可罗和叔父马菲奥随出使伊儿汗国的元朝使臣来到中国进行商业活动。在元上都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朝见元世祖忽必烈,受到热情接待,后被充任访问罗马教皇的专使,于是返回欧洲。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11月,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随父亲和叔父前往中国复命,沿古丝绸之路东行,经过3年半的艰苦跋涉,于1275年夏抵达元朝上都,从此侨居中国17年之久。约从1277年起,马可·波罗从北京出发到中国各地游历访问。他曾到过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四川、云南、江浙、福建,并到过西藏地区,还自称任扬州总管3年。因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和信任,马可·波罗还多次奉命出使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缅甸等一些东南亚国家。1292年,马可·波罗随伊儿汗阿鲁浑请婚使者护送蒙古公主伯岳吾氏女阔阔真到波斯,然后从泉州由海道继续西行,于1295年和父亲、叔父回到故乡。次年,在参加威尼斯对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在狱中对同狱的比萨作家鲁思梯切诺讲述其游历东方诸国见闻,笔录成《马可·波罗行纪》,其中所述元朝重大政治事件、典章制度及各地风俗情况基本属实。1298年,马可·波罗获释回家,后成为巨富,因向乡邻讲述中国情俗时常以百万之数形容,故被称为“百万先生”。
马可·波罗从中国给他的故乡带回了大量的中国特产,如丝绸、瓷器、漆器以及其他工艺品;而他的游记则被陆续译为各种文字,流传到欧洲各国,系统地向西方世界介绍和展现了中国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视野,引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强烈兴趣。马可·波罗的游记不仅激起了哥伦布漫游东方的决心,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在十七八世纪的近代欧洲兴起了一股“中国风”(Chinamode)。中国文化在欧洲的深入影响和广泛传播,以至于在当时的上层社会都以采用中国物品、模仿中国式样、领略中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精神为时尚,被称为“中国趣味”(Gout Chinois).
欧洲社会流行的“中国趣味”之体现,其典型代表就是当时法国出现的“洛可可”(Rococo)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化的启迪和影响,其艺术风格模仿中国式样,尤其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装饰、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曲线讲究趣味和非对称法则,色泽柔和而艳丽,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具有谐谑性和飘逸性等。中国的文学在欧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并被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也为当时的欧洲人所推崇,作家菲费尔的代表作《寓言与故事集》宣扬的多半是儒家的孝悌伦常观念,歌德也对儒家提倡孝道大加赞赏,他说道:“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12~113页)此外,在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中,“中国风”也十分盛行。不仅在装饰器具、园林建筑、纺织品等方面,中国的皮影戏、宠物饲养、许多被称为“中国”的社交场所甚至“中国浴室”也都普遍风行于18世纪的欧洲。1700年元旦,法国宫廷采用中国节日的庆祝形式迎接了18世纪的第一个新年,“中国趣味”似乎已成为这个世纪欧洲的象征性情调。而且,这种情调不是简单、肤浅地追求时尚,中华文化的光辉与精华已照耀并渗透到西方人的头脑和生活中去了。
从马可·波罗的中国之旅到近代欧洲流行的“中国趣味”,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华文化西传的高潮时期,这不仅是一段人类文明史上的佳话,更为今天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杨名)
有关中国文化常识的文章
汪大渊的航海年代比郑和早了半个多世纪。成年后的汪大渊离开家乡外出游历,他沿着赣江上溯,抵达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商业港口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泉州。20岁的汪大渊,搭一艘远洋商船,朝着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进发。其后,汪大渊回到南昌,将《岛夷志》节略成《岛夷志略》,正式刊行。可惜,汪大渊并没有诗集传世。......
2024-07-21
西方各国的使者、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纷纷慕名前往中国观光,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了。他们带上了马可·波罗,一同前往元大都。马可·波罗像经过了3年多的时间,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一行三人再次到达了大都。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在中国生活了整整17年,他们非常想念家乡,几次向忽必烈请求回国,但忽必烈都没有答应他们。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的舰队,兵败被俘,被关在热那亚的监牢里。......
2023-08-30
马可·波罗的记录说明杭州大市场是沿街而设,为城中居民或客商服务。《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影响深远。他也是马可·波罗时代亲身前往中国并记录杭州及其运河沿线情况的代表性欧洲传教士。他撰写的《鄂多立克东游录》中不仅记录了一些有关中国各地的新信息,还在亲历过程中,不断地验证马可·波罗描述的杭州印象。马可·波罗提及了杭州地区捕鱼的情景,但是并不详细。......
2023-10-31
传记能带给人类最高境界的交流乐趣,并且漫无边际,这就是人类不可多得的享受。但是平凡的我们最终会通过传记多方面的了解他们。当然,检验传记是否优秀的“试金石”并不是因其伟大,而是在于其趣味性以及它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传记与其相连的肖像画是一脉相承的。最完美的画像与传记都采用同样的创作技巧。所罗门的传记也属于这种类型,它描述了一个残忍的等级制度束缚下的特殊的性格。......
2023-08-09
对《马可·波罗游记》的质疑从《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问世以来,700多年来关于它是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一直不断有人怀疑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是否伪作?早在马可·波罗活着的时候,由于书中充满了人所未知的奇闻异事,《游记》遭到人们的怀疑和讽刺。1299年,马可·波罗被释放,返回威尼斯。《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人描绘了一个神秘的东方世界,这极大地刺激了欧洲一些探险家。......
2023-07-23
波罗兄弟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在中国居留15年之久。马可·波罗在大汗皇帝的朝廷里任职期间,显然数次沿不同的路线走过中国的东部地区。马可·波罗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
2023-07-23
“趣味”是一个具有艺术性和美学价值的词,它是人们的一种审美体验,也是艺术作品、文学作品所追求的高度。所谓副刊的趣味性,指的是副刊的内容让读者感到有兴趣,能引起会心的微笑或愉快的情绪,使读者从中获得教益。副刊的趣味性是针对读者的阅读情趣而言的。同时,“趣”也是副刊的风情,是副刊所具有的幽默特质。另外,诗作的趣味也常在副刊上出现,比如《今晚报》的“诗林......
2023-11-09
循水道,海鳟一英寻一英寻地深入比较寂静温暖的海域,那里有密生的水草随潮摇曳,潮水的压力没有沙洲上的大。退潮时,沿海谷底层摩擦后退的水会搅起沙,带走空贝壳,在缓坡上跌撞翻滚而下。海鳟进入谷中时,海湾北面的蓝蟹从它们下方穿过。夜幕初降、退潮开始时,海鳟进入海谷。趁着下一次退潮,咕噜咕噜鱼出了水道,去大海中寻更温暖的地方。海鳟则流连不愿离开。每次退潮,潮水带入河中新水,海鳟躺卧的水道便更加寒冷。......
2023-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