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袁世凯称帝后,云南护国军与川军合作,赵又新的角色及其离开历程

袁世凯称帝后,云南护国军与川军合作,赵又新的角色及其离开历程

【摘要】:次年,袁世凯称帝,云南编组护国军讨袁,赵任第一军第二梯团团长。1920年4月,驻泸赵又新部团长杨森率部脱离滇军,加入川军,任第二师第一混成旅旅长。1923年升任第2军军长,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合作期间,起义部队以范部的名义进行革命活动。范则把这一消息告知朱德,让朱德从容率部离去,并赠朱德部队几万元现洋作为路费。1912年以复试鄂籍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黎广修(1815—?),字德生,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云门镇)人。筇竹寺五百罗汉像作者。幼年读书学画,后随其父精学塑像,成年后能诗善画,尤精于雕塑,为当时著名的民间雕塑艺术大师。清道光末年,黎广修曾为四川新都名刹宝光寺塑造五百罗汉,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宝光寺罗汉堂成为中国罗汉堂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光绪九年(1883),应梦佛长老之邀,他带领徒弟们来到云南昆明,决定在重建的筇竹寺大雄宝殿两壁以及对面两厢的梵音阁、天台来阁雕塑罗汉像。至光绪十六年(1890),历时7年,五百罗汉像雕刻完成。形象各不相同,嬉笑怒骂,表情丰富,神态自然。塑像的服装道具也富于变化,没有两个是相同的。罗汉的衣服有些是世俗样式的,使得他们看上去不像神佛,倒像是乡绅、书生、商贾和屠夫等三教九流之徒,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件作品在佛教题材中加入世俗成分,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清代雕塑的精品,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一粒灿烂的明珠”。

赵又新(1881—1920),原名复祥,字凤阶,云南凤庆县鲁史镇鲁史村人。幼年就专读于凤山书院,15岁补博士弟子员。光绪三十年(1904)留学日本,入东京振武学校,次年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同盟会。后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回国返滇授讲武堂教官,未就职并与叶荃、黄毓成入川任督练公所提调。宣统元年(1909)回云南授七十五标教练官,与统带罗鸿达驻防建水。武昌起义,云南重九光复,赵率部宣布反正,组织南军军政府,被公推为统领,蒙自驻军哗变,赵出走河口入江西投奔督军李烈钧,被聘为都督府顾问。后改任赣军第二师第五旅旅长。湖口起义失利,拒绝袁世凯部属笼络,将复祥名改为又新潜返云南。1912年,任江西都督李烈钧部第四旅旅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去往云南投奔唐继尧。1914年,赵又新任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校长。次年,袁世凯称帝,云南编组护国军讨袁,赵任第一军第二梯团团长。赵随蔡锷进军川南,几经功勋卓著成国护国军名将,后驻守泸州,兼永宁道尹。1916年6月,滇军入泸县城。梯团长赵又新被委任署理川南。7月,黎元洪总统任命赵又新为永宁道尹。次年,赵辞道尹职。6月,张勋复辟,唐继尧组织靖国军,赵任第二军军长,辖朱德、金汉鼎两个旅,驻守川南。9月,川军刘存厚部攻泸,在小市与驻泸滇军激战。11月,川军、滇军在泸再次激战。滇军败走,后经谈判,川军撤让,滇军复进泸城。1918年,任四川军务会办。1919年秋,川军与滇军先后在玉蟾山、薄刀岭激战。1920年4月,驻泸赵又新部团长杨森率部脱离滇军,加入川军,任第二师第一混成旅旅长。熊克武号令川军各部分别向成都、重庆和川南进攻。赵又新向唐继尧进言未予重视,10月8日,杨森率部攻破泸州,所住军部被袭。赵与胞弟及副官卫士数人出后门缒于城下,等待无援即引至学士山,自知难以生还,对弟与侄说:“我死国事,份也,汝辈可速行,得生还能效力国家以竟吾志,吾则瞑目矣。”言毕,胸中数弹,不愿死于敌手而以枪铳自击离逝。10月15日,孙中山南方军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云南省政府追谥“武烈公”,建祠于昆明翠湖畔,灵柩运回昆明葬于玉案山麓。

范石生(1887—1939),云南峨山人。1903年中秀才,不久考入云南优级师范,在校期间受教师影响加入中国同盟会。民主革命时期,云南优级师范毕业后受聘任宁洱县(普洱)高等小学校长,后经世交李鸿祥介绍到新军蔡锷部任文书。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参与学员中的秘密革命活动,与同学朱德、邓泰中、杨蓁等人志同道合,遂结为金兰之交。1911年,和朱德等参加蔡锷领导的云南重九起义,推翻清廷在云南的统治。1915年讨袁成功后,被委任为师参谋长。1920年因与顾品珍发生矛盾,离职回昆明。不久被唐继尧复任命为少将参议,随邓泰中的第1纵队入川。1921年随顾品珍回滇倒唐(继尧),孙中山命为北伐先遣司令之职,率部驻滇、黔、桂边界。1922年随滇军总指挥杨希闵东下,与桂粤军配合收复广州,迎孙中山返穗指挥。升任直辖滇军第3师师长。1923年升任第2军军长,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25年援桂受挫,驻军平马(今广西田东县)休整。1926年所率滇军第2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6军,作为北伐军总预备队。1927年蒋介石在各军中“清党”,遭到范的抵制,蒋介石遂在范部安插密探以监视范的举动。南昌起义前,范石生任国民党第十六军军长,1927年由广西平马调防广东韶关和湖南汝城、资兴一带。1927年8月,范石生奉命在湖南郴州待命。得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就在附近活动的消息,立即派在十六军工作的共产党员韦伯萃到上堡同朱德联系,并带去双方合作的亲笔信。经协商后,起义部队暂用16军47师140团番号,朱德化名王楷,并在范部任职。给起义部队补充弹药、冬装、棉被等各种装备,并给官兵拨发两个月的薪饷。合作期间,起义部队以范部的名义进行革命活动。在朱德的帮助启发下,思想有了极大的转变。朱、范合作的事被告密,蒋介石下令要范将朱德部队解除武装,将朱德解京正法。范则把这一消息告知朱德,让朱德从容率部离去,并赠朱德部队几万元现洋作为路费。朱德离开16军后,即称病往广州休养。1929年初,第16军被缩编为第8路军第5师,继后又改编为51师,任师长兼襄樊警备司令。年底51师调驻襄阳,贺龙、周逸群率领的红军在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后继向川、鄂交界地区发展,蒋介石令范前去围剿,范令152旅派队尾随,并不与红军接触,以应付蒋命。1932年提请辞职,1934年获准寓居庐山。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云南,在昆明以行医为业,不再过问政事。1939年3月,在出诊途中被人行刺于昆明街头,终年52岁。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5岁入私塾启蒙,10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1912年以复试鄂籍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在校期间,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8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1922年3月,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5年3月,创作《七子之歌》。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0年秋,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1946年6月29日,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当即通电全国,控诉反动派的罪行。15日,在参加李公朴追悼大会后,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惠我春(1877—1948),字云岑,别号大我,云南宣威人。幼年家贫,勤奋自学,品学为乡里所器重。后赴昆明,考取云南陆军小学堂国文教官。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中,积极参与宣传活动。编写教材,宣扬民主,介绍中外民族英雄,鼓舞革命精神。他提倡学习西洋文化,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工农实业,改革社会不良风气。组织天足会,任会长,提倡女子剪短发,先把自己的女儿头发剪短。民国四年(1915),为配合讨伐袁世凯,创办《义声报》,揭露袁世凯罪行,宣传护国起义的正义性,还为云南军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出谋献策。袁氏倒台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对护国有功人员分别给予奖励,惠我春获嘉禾勋章。1917年,章太炎奉孙中山命到云南联络唐继尧北伐,《义声报》发表《欢迎章太炎来滇、拥护护法运动》等文,二人自此订交,函信不绝。1921年,唐顾之争,惠我春随唐继尧亡命香港,时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北伐,派人与唐联络,唐派惠我春到广州经过叶楚沧会见孙中山,面交唐致孙书信,就合作北伐事宜磋商。1922年,惠我春随唐继尧回到昆明,仍办《义声报》,反对北洋军阀。同年,被聘担任东陆大学筹备委员,后被聘为东陆大学名誉教授。1927年,《义声报》被勒令查封,主编和部分编辑被捕入狱。此后惠我春退出报界,隐居于昆明西郊龙院村,买地筑房,课读子女,平时也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出力。倡办小学,修通村道,清除河中淤泥以利灌溉,引进桉树幼苗绿化村旁,为村民排难解纷,群众都尊称他“惠老师”。他关心老家的社会进步,凡宣威旅昆有困难的人找到他,都尽力帮助解决。多次被选为宣威同乡会会长。1938年9月28日后,日军不断派飞机空袭昆明。昆明市民与西南联大教授常到龙院村一带躲避,与惠我春相识并相钦相敬。惠家有余房,邀请梅贻琦、朱自清、杨武之到村舍同住。时昆明住房奇缺,不久又有5位联大教授要求来同住,惠我春只好把自种成材的桉树砍下来,在围墙内拼搭“干打垒”的5套房间安排住下。直到日寇投降,学校复原,教授们才依依别去。其间,通过张冲与李公朴结识并成为知交。1948年,在昆明家中病逝。

杨文清(1887—1950),字镜涵,云南祥云县下江场邑人。自幼聪慧好学,得大理士绅张锡源等资助,考入省立甲种农业学校读书,后考入农商部农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回滇执教于省立甲种农业学校。1916年,任甲种农业学校校长,此后10余年,致力于发展云南农业教育,培养农科人才。其带领农业学校学生,先后创办农事试验场,林业讲习所,成立省农会,为开拓云南农林科学事业奠定了基础。历任云南农业学校校长、省公路总局局长、省政府委员、建设厅厅长、民政厅长等职。1930年后,受龙云之托,协助其修建滇缅公路,以开辟抗日国际通道。亲率技术人员专程前往缅甸,奔走仰光、腊戍之间,发动滇西著名旅缅华侨梁金山先生及华侨商号鸿盛祥、永茂和等为建桥集资,使得滇缅公路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车。1949年12月,撰写的《云南起义通电》一文,协助卢汉起义。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杨文清为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10月,病逝于昆明。总理周恩来特来电吊唁,赞曰:“杨副主席参赞云南起义,勋劳卓著。”

杨文清墓位于海源寺后玉案山半山腰,由省人民政府建于1950年。墓园占地100余平方米,墓冢坐西北向东南,封土堆通高1.5米。墓碑书刻“故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杨文清之墓”,两边墓志铭碑题刻着杨文清的生平事迹。石柱上刻有陈赓、宋任穷撰写的对联,上联为“参赞云南解放正气长存”,下联“匡助国防建设功勋永著”。2014年12月,公布为五华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苏鸿纲(1878—1956),字维三,云南晋宁人。清末秀才,云南优级师范毕业。1909年师范传习所肄业。毕业后任呈贡高等小学教员兼校长。1911年辛亥革命后,历任昆明省县立各小学教员。1917年发起成立求实学校。1920年创办昆明求实中学,并任校长30余年。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委员、省第一届政协副主席,民盟云南省支部主任委员。1956年1月,在昆明逝世,终年78岁。

廖新学(1903—1958),云南富民人。生于富民县永定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到昆明学画,1933年赴法学习艺术,1944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刻系,1948年学成归国。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云南昆明师范学院艺术部教授、主任,云南省文联第一届副主席。在法期间,作品曾9次荣获法国春季沙龙的金、银、铜奖。

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1893—1958),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飞行员。1893年9月6日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康麦斯,1911年,在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师范学院毕业,担任乡间教师,1917年8月,考入印第安纳州本杰明士官学校。11月,经考核成为一名陆军中尉,被派往第九十师服务。1918年,在凯利机场应招飞行员被录用。秋,陈纳德到长岛米契尔机场担任第46战斗机队的副官。10月,派往法国参加战事,因德国投降中途返航。1919年,从克里佛航空学校攻读,并取得优异成绩。1920年春,退出军界,回到家乡。秋,得到飞行员职位,被新组建的陆军航空队录用为空军军官,从而转入正式飞行。1921年,派到德克萨斯州的埃林顿机场服役。1923年,被派往夏威夷,负责指挥第19战斗机中队,并编写了《战斗机飞行技巧手册》。1926年,派到德克萨斯州的布鲁克斯机场担任飞行教官,开始尝试伞兵训练。1930年,陈纳德被保送到弗吉尼亚州兰黎空军战术学校学习。毕业后在亚拉巴马州马克斯韦尔机场的航空兵战术学校任战斗机的战术教官。1932年,美国陆军航空队任命陈纳德组建并带领一支特技飞行展示队。陈纳德和两外2名同伴研发了一套飞行特技和战斗技术。1935年,编写《防御性追击的作用》。

1936年1月,中华民国空军毛邦初上校邀请他到杭州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担任飞行教官。6月,宋美龄任命他为中华民国空军顾问,帮助建立中国国民党空军。1941年,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成立,任上校队长。1941年,以私人机构名义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成立,陈纳德担任上校队长。12月,陈纳德率第1中队和第2中队到昆明。1942年,美国航空志愿队转变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任准将司令。1943年3月,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扩编为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4航空队,陈纳德晋升为少将司令,并于同年在昆明组建中国战区中美空军混合作战司令部,陈纳德任司令。总部设在昆明和湖南芷江。1943年7月,应聘中华民国空军参谋长。10月,中美空军混合联队组成并投入战斗,联队编制上属于中国空军序列,指挥权则归陈纳德。1946年1月,陈纳德和中国难民救济总署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难民救济总署航空运输公司”(后改为中国民航空运公司)。10月,成立民航空运队,为行政院善后救急总署运送救急物资。1957年8月,在华盛顿举行的空军五十年金庆大会上被列为美国十大空军领袖。1958年7月,艾森豪威尔总统和美国国会批准晋升陈纳德为中将。同月,因患肺癌在新奥尔良医院去世。美国国防部将其安葬于华盛顿阿灵顿军人公墓。曾出版回忆录《一个战士的道路》。

白小松(1893—1959),字之翰,贵州贵阳人。幼年丧父,靠母抚养上学。年少时即入滇军当译电员,不久提为唐继尧秘书。1915年唐继尧将其介绍给蔡锷,从此以译电室为家,服务于护国之役。1923年起,任贵州省筹饷局长,云南省都督府秘书长等要职,还被龙云聘为昆明行营中将秘书长之职。在云南大学任过多年教授,习诗文书法,其诗联被报界推为第一。1947年两个儿子分别在北平和昆明加入地下党。1948年7月,由于带头签名支持昆明学生运动,联名致电国民党当局,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学生而受到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严密监视。1949年云南解放前夕,在卢汉宣布起义后发起成立云南人民拥政会,自任主席。先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监察委员会主任,还当选为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9年在昆明逝世,享年67岁。

龙 云(1884—1962),字志舟,原名登云,彝族,云南恩安(今云南昭通)人。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因地处偏僻,幼年未能读书。父亲去世后,到舅父龙德源家生活,和表弟卢汉被送到昭通城读书,并跟随在昭的四川武术名家马得胜等人习武练艺。清宣统三年(1911)6月,在四川宜宾加入保路同志军魏焕章部。12月,加入援川滇军谢汝翼部,被委任为上尉候差官。民国元年(1912)5月,随滇军开回云南,与卢汉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4期骑兵科学习。民国三年(1914)年底,龙云在讲武堂毕业,分到昭通独立营任少尉排长,旋升为中尉排长。1915年12月,云南护国起义爆发后,唐继尧调龙云任云南都督府副官处中尉侍从副官。1921年2月,顾品珍逐走唐继尧。龙云护送唐继尧到蒙自。唐委龙为近卫第十一团团长,驻蒙自地区。1922年,顾品珍战死后,唐继尧回昆重掌大权,委龙云为第五军军长兼滇中(昆明)镇守使。1923年10月,唐继尧组织建国联军,委龙云为建国联军第五军军长。1927年2月6日,因不满唐继尧统治,龙云与胡若愚、张汝骥、李选廷四镇守使联合起兵逼唐下台,发动“二六”政变,推翻了唐继尧对云南14年的统治。22日,云南省务委员会成立,龙云等九人为省务委员。“六一四”政变后,龙云被胡若愚、张汝骥等人擒获。7月24日,胡若愚率部离开昆明,至昆明东郊大板桥时释放了龙云,胡、龙双方达成“板桥协议”。此后龙云回到昆明,接任第三十八军军长,兼代云南省务委员会主席。1928年1月,南京政府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同时任命其为第十三路军总指挥。此后,龙云战胜胡若愚、张汝骥、余孟坤联合组织的“靖滇军”,统一了云南。

抗日战争爆发后,龙云在南京参加国防会议期间,慷慨陈词,表示“滇省军队已经整理就绪,随时皆可为国家而效命也”,代表云南各族人民表明坚决抗战的决心。8月22日,组成卢汉为军长的第六十军,北上抗日。1945年日本投降后,杜聿明在昆明发动“十·三”政变,下令免去龙云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云南省政府主席由卢汉继任。10月,龙云被迫离开昆明前往重庆,此后几经波折,于1948年12月到达香港,不久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被选为民革中央委员。1949年8月13日,龙云发表《我们对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正式宣布起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龙云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之一。12月9日,卢汉宣布云南和平起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以及民革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2年6月,因急性心肌梗死病逝于北京。1980年6月,中共中央对龙云被错误处理为“右派”的问题予以改正,恢复名誉。在其主政云南期间,保持了云南相对稳定的局势,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整顿和改革,对东南亚各国采取开放政策,收到一定成效,云南实力增强,被称为“云南王”。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江苏武进人。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生于天津,其父中过秀才,后沦为盐店职员,甚而失业,家境亦每况愈下。1904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毕业后入保定高等学堂。1909年6月,梅贻琦报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生47人中的一名,次年进入美国武斯特工学院(WorcesterPolytechnicInstitute)学习电机工程。1914年毕业,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并入选SigmaXi荣誉会员。1915年留学归国,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1931年10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多次阐述“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等办学至理,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北平筹备复校,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前夕。1949年,前往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会议,任代表团首席代表。会后赴美。1950年任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翌年组织清华大学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1953年任中国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55年,梅贻琦由美国飞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1958年7月,任中国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嗣兼任“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兴建核科学馆、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1959年,兼任台湾当局“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联席主席。1962年2月,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5月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5月19日病逝于台大医院。

梅贻琦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1931—1948)。他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所提倡的德、智、体、美、群“五育”中,这是对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他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原名光亶(后以亶字笔画多,取其下半改为光旦),又名保同,笔名光旦。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今属上海市),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1913年,江苏省政府咨送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赴美留学,入达特茅斯学院,1924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等职。1952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此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次被错误批斗,病重却得不到治疗,于1967年在家中逝世。1979年,获得平反。

潘光旦先生一生学识广博,在性心理学、社会思想史、家庭制度、优生学、人才学、家谱学、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众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每一个人为目的,必须在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成为“完人”。著有《优生学》《人文生物学论丛》《中国之家庭问题》等,另有译著《性心理学》等。于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第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政务院文化委员会名词统一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

赵九章(1907—1968),祖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出生于河南开封。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出生于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原打算学文,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22年,考入河南留欧美预备学校,后学校升格为河南中州大学,赵九章转入中州大学预科学习。1926年考入浙江工专;1929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1933年毕业后,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攻读气象学专业博士。1938年10月,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在此期间完成了中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1944—1949年兼任中央大学(即南京大学)理学院气象系教授,讲授动力气象学。1955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学地学部,后为地学部)。1958年5月,中国科学院成立581组,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开始进行卫星制造工作。1966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卫星设计院(代号651设计院),赵九章被任命为院长。1968年,春节刚过,赵九章就被押送到北京郊区的红卫大队劳动改造。1968年10月26日,因不堪红卫兵的迫害,自杀身亡。2007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赵九章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会上举行“赵九章星”命名仪式。

赵九章对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倡导和开拓中国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在气团分析、信风带热力学、大气长波斜压不稳定、大气准定常活动中心、有关带电粒子和外层空间磁场的物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奠基性的。先后创立了不少地球科学研究机构,并开辟了许多新研究领域,如气球探空、臭氧观测、海浪观测、云雾物理观测、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对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率先将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开展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研究,开创了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先河。并且在40年代已经指出,实际大气在斜压状态下可以是不稳定的,即振幅将随时间增长而形成天气图上观测到的气压场的槽、脊分布和发展,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赵九章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他曾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建议。

杨武之(1896—1973),本名克纯,号武之,安徽凤阳人。数学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和数学系本科,此后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学及安徽省安庆中学教师。1923年赴美留学,先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学士学位,此后转往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研究代数学和数论。1926年以《双线性型的不变量》一文获得硕士学位。两年之后,以《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因数论研究而成为博士的第一人。1928年回国,先后任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教授。抗日战争结束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73年5月在上海逝世。杨武之一生从事数学教育,特别是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执教并主持系务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两代数学人才,对中国现代数学的贡献很大。

吴达元(1905—1976),原籍广东中山,生于上海。幼时就读于私塾和义学,小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南洋大学附中,192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工学院,次年转学至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1929年毕业。1930年赴法国留学研究法国语言文学。先后在底雄大学、巴黎大学、里昂大学学习研究法国文学,1934年获文学院硕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专任讲师,1936年晋升为教授。抗日战争期间随清华大学迁校到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胜利后,返回北平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曾任法语教研室主任、西语系副主任,北京外国语学院兼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6年病逝。抗日战争期间出版了《法国文学史》和博马舍著的《费嘉乐的结婚(又名,狂欢的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翻译博马舍著的《塞维勒的理发师》,重译博马舍著的《费加罗的婚姻》,帮助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于1962年排练、演出了该剧。1959年出版《法语语法》。后来和杨周翰教授、赵萝蕤教授一起主编《欧洲文学史》,此外,他在法国语言文学还有诸多论文和译著。

吴有训(1897—1977),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7岁入家塾,习旧学。1912年进高安县的瑞州中学,后随学校并入江西省南昌第二中学。1916年毕业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受教于留美归来的胡刚复博士。1921年考取江西省官费留学,次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1925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回国,先后在江西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任教,后任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192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1929年,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学实验室,进行中国国内X射线问题的研究。1936年4月,被德国哈莱(Halle)自然科学研究院推举为该院院士,成为第一位被西方国家授予院士称号的中国人。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任国立交通大学教授,次年被任命为校务委员会主任(相当于校长)。1950年1月,出席科学院研究计划局召开的近代物理座谈会,讨论并参与科学院物理科学相关机构的调整和设置问题;3月被提名为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5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1959年,率领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东欧七国科学院和若干高校及产业部门的研究组织。1960年7月,再次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一行5人应邀参加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三百周年庆典活动,对英国进行访问。1977年逝世。

吴有训对我国近代物理学做出重要贡献。20世纪20年代,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做出了贡献;回国后开创X射线散射光谱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为中国物理学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等学者都曾是他的学生。著有《经轻元素散射后的钼K射线的波长》《康普顿效应与三次X辐射》等。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曾于1949年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后又被选为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中国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姜立夫(1890—1978),浙江平阳人。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早年在祖父所设的家馆读书,后入平阳县学堂和杭州府中学堂(杭州中学前身)学习。1910年6月考取游美学务处备取生,次年9月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学习数学,1915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作研究生。1919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次年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建立数学系,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随校南下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0年任中国数学会会长,1942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主任、研究员。1949年后,在广州岭南大学创办数学系,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在中山大学执教终身。1978年2月病逝。

姜立夫一生从事数学教育与研究事业,当他创办南开大学数学系时,只有他一位教师。他同时开设高等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射影几何、复变函数论、高等代数、n维空间几何、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课程,被称为“一人系”。为了教学需要,主持翻译了优秀的外国教材,如穆斯海里什维利《解析几何教程》、诺尔金《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初步》、E․嘉当《利曼几何学、正交标架法》等。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

华罗庚(1910—1985),祖籍江苏丹阳,出生于江苏常州。数学家。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其数学才能得到开发。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此后,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9年冬,不幸染上伤寒病,落下左腿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1929年,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30年春,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1931年,进入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在此期间他自学了英、法、德、日文,在中国和国外杂志上发表3篇论文。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4年9月,被提升为讲师。1935年,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访问中国,他注意到华罗庚的潜质,向英国数学家哈代(Godfrey Harold)极力推荐。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关键性的两年。这时他已经在华林问题(Waring's problem)上有了很多结果,而且在英国的哈代—李特伍德学派的影响下受益。他至少有15篇文章是在剑桥的时期发表的。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1937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后来随校迁至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1945年。其中,在西南联大期间完成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该书于1947年在苏联出版,此后又先后被翻译为德、英、日、匈牙利等语出版。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教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毅然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华罗庚当选为理事长。1952年7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9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年,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并出席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以及亚太和平会议、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着手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研究所,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8年,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同年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推出《优选学》一书,并将手稿作为国庆20周年的献礼送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多年的著作成果相继正式出版。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0月,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邀请,赴美作为期一年的讲学活动。在美期间,赴意大利里亚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大会,并被选为院士。1984年4月,在华盛顿出席了美国科学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仪式,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1985年4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六届三次会议上,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6月3日,应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赴日本访问。在此期间,由于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于6月12日逝世。

华罗庚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并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朱家仁(1900—1985),字君一,湖南汉寿人。陆军中将。其父朱熙曾任第二师师长兼江苏江宁镇守使,少年时就读于东吴附属高中,1920年毕业后赴美就学,1926年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毕业。先后在美国芝加哥惜士飞机制造厂、底特律沃阿格西飞机制造厂、堪萨斯美鹰飞机制造厂工作。1927年回国后,在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担任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饶国璋等人设计的仿法国高德隆型教练机“成功第一号”的研制工作,该机于1929年试飞成功。1937年春,他在苏州家里自费设计制造了一架双翼双座教练机,命名为“苏州”号。是年,被调往洛阳担任空军第三飞机修理厂厂长。全面抗战开始,朱家仁奉命调到昆明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任厂长,主持研制“研驱零”飞机,该厂驻地黑林铺昭宗村。1939年7月,任航空委员会机械处处长。1944年,开始研制直升机。1945年秋,“蜂鸟式”甲型单座直升机研制成功,这是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架直升机。1947年,制造“蜂鸟式”乙型直升机,正当“蜂鸟”乙型直升机准备全面试飞之际,朱家仁又被调往台中第三飞机制造厂任职。经过努力,研制出CJC-3“飞行香蕉”直升机,但在飞行试验中出了事故。又经过三年的研究、试验和改进,1955年8月,制成了CJC-3A纵列双旋翼直升机,1956年3月9日首飞。后因缺乏经费,CJC-3的研制工作遂止。同年,朱家仁任空军技术局飞机制造总厂少将厂长。1962年退役。1965年8月,自费赴美国考察航空工业,回到中国台湾后在台中研制出了气垫机1架。1980年,迁居美国。1985年7月,在美国逝世。

龙绳武(1906—1991),彝族,云南昭通人。龙云长子,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8期、法国圣西尔军校骑兵科毕业。1929年任云南陆军讲武堂军士大队副大队长;1940年任昆明行营第2旅少将旅长兼腾龙边区行政监督;1943年任暂编第19师师长。1945年12月任第60军副军长(未就职),后任国民政府少将参军;1949年4月任总统府中将参军,8月随龙云在香港参加起义。曾被政府任命为云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但因其三弟龙绳曾叛乱之故,滞留香港没有到昆明就任。1954年11月赴中国台湾,接受蒋介石对他总统府中将参军的任命。在他的晚年中,顶礼膜拜佛门,直至临终。

任之恭(1906—1995),山西沁源人。物理学家。自幼聪颖好学,6岁入私塾读书,11岁入沁源县小学读书,13岁便离开家乡赴省城太原,报名参加清华学校的入学初考。第一年因只取得第二名未能进入清华,次年再次参加考试被录取。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剑桥、麻省理工学院、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学习研究,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学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无线电硕士、哈佛大学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并先后任哈佛大学物理学助教、讲师。1933年回国,受聘于山东大学,任物理学教授,在物理系教授近代物理学、光的电磁理论和初等量子论。次年受聘于清华大学,为物理学和电机工程学教授。1937年以后任无线电研究所所长,抗日战争时期随清华南下,在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学和电机工程教授。战争结束后迁居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从事微波波谱研究,一直到1974年辞去应用物理研究室中心副主任职务并退休。1995年逝世。任之恭的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主要研究高空电离层、电子振荡器的理论与实验,氢负离子(H)亲合性吸收光谱的量子力学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主要研究微波波谱学,电子自旋磁共振,分子转动磁矩塞曼效应,自由磁基共振,微波在生物系统的应用等。在他担任西南联大无线电研究所所长的8年期间,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条件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科学人才,如杨振宁(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林家翘(应用数学家)、范绪筠(固体物理学家)、戴振铎(天线理论家)以及罗远祉(无线电工程师)等。

赵访熊(1908—1996),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数学家。出生于一个工商业地主家庭,5岁入农村初级小学念书,11岁进常州第三高小读书,学习勤奋,历年成绩都是年级第一名。192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1928年毕业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1930年,被哈佛大学录取为研究生,1931年毕业。1933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曾讲授高等微积分、高等几何、微分几何等多门数学课,还受聘到北京大学数学系讲授微分几何、黎曼几何等课。1943年,任西南联大理学院数学系主任兼师范学院数学系主任。在昆期间,曾兼任战地服务团英文报刊特约编辑及战地服务团第二招待所华语教员、昆明译员训练班英文会话教员等。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多科性工科大学,赵访熊担任高等数学教研组主任,基础课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1958年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和莫斯科大学进修计算数学并从事研究。回国后参与创办计算数学专业,担任工程数学力学系副主任兼计算数学教研组主任,曾讲授“计算方法”课并指导计算数学研究生。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成立中国工科院校高等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赵访熊受聘担任副主任。1962—1978年,先后两次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1980—1984年,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并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1984—199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计算数学博士生导师。1996年11月逝世。

赵访熊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计算数学,是中国计算数学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计算数学领域的人才。主要研究高次代数方程求根及联立方程求解,并取得不少成果,其中以高次方程求根的路斯表格法较有代表性。1974年,他参加开门办学,到胜利油田深入实际,针对编制“石油地震勘探数字处理软件”的研制项目,他与其他教师对傅里叶(Fourier)变换滤波算法做了改进。改进后的FFT算法比原有的快一倍,该算法当时就被采用编入地震处理软件中。他还研究了一种计算量更少的沃耳希变换,推出了沃耳希矢量的支量公式及沃耳希变换的计算方法,并应用到地震勘探数字处理中,他参加的这一项目在1978年的中国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

余瑞璜(1906—1997),江西宜黄人,物理学家、凝聚态物理学家。12岁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5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29年毕业,次年被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在吴有训的指导下开始X射线物理学的研究。1932年,发表第一篇科学论文《关于氩的X光的吸收和散射简报》。1934年,考取公费留学英国,并于次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1937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1938年回国。1939年1月,来到云南昆明,在普吉的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抗日战争结束后回京,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48年8月,接受美国国务院福尔布瑞特(Fulbright)基金中美交换教授讲座的邀请,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讲学和研究。1949—1952年,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2年,根据国家要在东北建立一所新的综合性大学的需要,余瑞璜离开清华园,来到长春筹建东北人民大学(后改名吉林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1955年,被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1978年后,先后担任吉林大学物理系第一系主任和名誉系主任。1997年逝世。

余瑞璜一生主要从事X射线晶体学、金属物理、固体物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曾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结晶分析X光数据的新综合(法)》和《从X光衍射相对强度测定绝对强度》等4篇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1929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盖革计数器。1942年创立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新综合法,被国际晶体学界誉为国际上第一流晶体学家。20世纪40年代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抽气式X光机。1950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只医用永久性真空X光管。“文化大革命”中,全心全意投入研究之中,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

赵忠尧(1902—1998),浙江诸暨人。核物理学家。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国立东南大学助教,次年任清华大学助教。1927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密立根教授(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1953)。在此期间,发现硬γ射线的高能量光子束,在通过重金属铅时出现了“反常吸收”现象。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前往德国哈罗大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做论文《硬γ射线的散射》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1931年秋,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原子核大师卢瑟福(E.Rutherford,1871—1937)一起工作。同年底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于我国首次开设核物理课程,并主持建立我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1937年后,随清华大学南下,先后到云南大学、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任教。1946年后,赴比基尼群岛参观美国的原子弹试验,之后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处进行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研究。1950年回国。1958年,负责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并任系主任。1972年,参与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具体建议。1973年,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赵忠尧恢复工作,担任副所长并主管实验物理部的工作。1979年,赵忠尧先生代表中国科学界前往德国出席物理学会议,并进行参观访问。1998年因病逝世。

1929年,赵忠尧和英、德的几位物理学家同时独立地发现了当硬γ射线通过重元素时,除了康普顿散射和光电效应引起的吸收外,还存在着反常吸收。为进一步研究反常吸收机制,他开展了硬γ射线散射的研究,并首先观察到硬γ射线在铅中还会导致产生一种特殊辐射。这些结果先后发表在《硬γ线的吸收系数》和《硬γ线散射》的论文中。赵忠尧的这些工作,是正电子发现的先驱。赵忠尧回国后参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利用他回国时带回的当时国内尚无条件制备的静电加速器部件和实验设备,先后于1955、1958年建成了中国最早的70万伏和200万伏高气压型的质子静电加速。为中国核物理、加速器和真空技术、离子源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以静电加速器为基础,又主持建立了核物理实验室,具体领导和参加了核反应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范绪筠(1912—2000),上海人。物理学家。1912年7月15日生于江苏省上海县(今上海市),193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学校,同年赴美。193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7年于该校获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从事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随西南联大来昆。1947年再次回到美国,在普渡大学任教授至退休。主要从事于半导体吸收限的工作,用实验证明锗和硅有吸收限,用光的性质来证明半导体有禁带(见固体的能带)。发表了100多篇论文,曾多次参加半导体物理国际会议。在清华大学期间,注意到德国杂志上关于半导体接触问题的研究,他对此问题极为重视,并且进一步做理论探讨,完成两篇颇有价值的论文《固体间电接触的理论》和《金属间以及金属和半导体间的接触》,均发表在1942年的《物理学评论》上。范绪筠在这两篇文章里定性和定量地讨论了金属和半导体的不同特性,特别是半导体中传导电子的密度可能会出现偏离正常值相当大的现象,对固体电子学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半导体广泛应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固体科学小组的成员,曾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科学院各种委员会和评审小组的成员,1969—1972年曾任国际纯粹物理学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半导体委员会的通讯会员,1959—1961年是美国物理学会固体物理行政委员会成员。

杨业治(1908—2003),字禹功,上海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193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德语系文学硕士学位。1931—1935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日耳曼语文系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德语教研室主任,德语文学研究会理事。精通德语,兼通英语。2003年在北京病逝。杨业治是我国最早的德语专业学者之一,从研究荷尔德林方面来说,或可算是中国日耳曼学界最早的学者,其探讨《荷尔德林与歌德》《荷尔德林的古典格律诗》《荷尔德林与陶渊明的自然观比较》等文章,乃是中国学人在此领域的代表性论述。曾主编《德语词典》工具书,著有《论德国古典文学的创始》、翻译《论音乐的美》等著述。他还曾学习钢琴,对音乐很有造诣,在汉诗德译方面颇有贡献,翻译了陶渊明的诗歌等。

孙起孟(1911—2010),安徽休宁人。教育家。1927年进入苏州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政治学系学习,毕业后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苏州中学任教。1934—1935年间,曾任贵州省立师范学校校长、贵州省政府教育厅秘书。此后,先后任上海《申报》周刊编辑、广州《星粤日报》社副总编辑。1938年后,先后任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四川、云南办事处主任。1946年后,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比乐中学校长,香港持恒函授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兼人事局局长,中央人事部副部长,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第六办公厅副主任,国务院第八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副理事长、理事长。全国工商联第三、四届副主任委员,第五届副主席,第六届顾问。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2010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