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黑林铺街道志:兴盛的花灯表演艺术

黑林铺街道志:兴盛的花灯表演艺术

【摘要】:花灯表演艺术3种主体形式是花灯小唱、花灯歌舞、花灯戏。花灯戏,是由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进行表演的戏曲形式,如各种连台本戏、折子戏、独幕剧、大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灯在镇区内更加兴盛,几乎村村都组建了以花灯为主的文艺宣传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班青年学会几折在本村登台演出,定名为普吉滇戏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子逐渐走向没落,仅只有少数人还会唱。

花灯 昆明花灯源于汉、唐时期各种“社火”(灯会)活动,明代,随着大批中原移民入滇,带来了各类小曲,因其曲调典雅,而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抒情特征,从而得到发展,经过长期的融合,逐渐形成花灯。开始只演唱个别的曲调,至清乾隆年间逐渐形成花灯剧目,至道光间昆明花灯日愈普及,尤以农村为盛。一些花灯爱好者随即组织各种“灯会”“灯班”“灯棚”,但多属跨地区和临时性的组织。清末,黑林铺地区内的一些较大村落龙院村、普吉、团山、依禄村逐渐组建了以老演唱者为主,吸收一些爱好花灯的中青年。根据各人的爱好和特长加以培训排练,以村为单位的花灯演展队伍,逢年过节进行演出。花灯演员属业余自愿,多利用农闲和晚上排练,不仅没有报酬,而且还要出钱购买、添置道具服装等。有钱的村落,也有公家出资添置的。灯班中,发起人为“灯头”或“会首”,演员称“灯友”或“玩友”,内设管事1人,负责服装道具的保管添置,以及经费的管理使用。

花灯表演艺术3种主体形式是花灯小唱、花灯歌舞、花灯戏。花灯小唱(也称花灯小调)是一支支单一民歌调演唱,如《数地名》《绣荷包》《鲁班调》等,数目很多。花灯歌舞,是一种集体性歌舞,一般是由成对的男女演员载歌载舞表演,过去女舞者通常是男扮女装,人数多为8人以上的偶数;花灯歌舞有的只有歌唱和舞蹈表演,有的是由2~3个角色表演的小歌舞,有的有歌唱、有舞蹈、有念白的表演,花灯歌舞通常表现的是欢欣愉悦的情绪。花灯戏,是由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进行表演的戏曲形式,如各种连台本戏、折子戏、独幕剧、大戏等。大多数在空地或广场进行,先用绳子固定为圆圈,圈中心为演出地,观众在圆圈外或坐或站围观。演出节目有《乡城亲家》《驼子回门》《瞎子观灯》《七星桥还愿》《三访亲》《山伯访友》《大茶山》《探干妹》《游春》《割肝救母》《开财门》《杀狗劝妻》等。

抗日战争时期,尹家村、小屯等村落也相继组建花灯队,同时玉溪花灯也传入昆明,许多花灯队,不断吸收了玉溪花灯的一些唱腔,融入原有的花灯中。同时也吸收和编了一些以抗日为内容的新剧目,如《张小二从军》《枪毙汉奸罗晓云》《十二朵花》《十二将》等,使花灯更具时代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灯在镇区内更加兴盛,几乎村村都组建了以花灯为主的文艺宣传队。同时破除妇女不能登台表演的封建习俗,吸收青年妇女参加,与男子同台演出。吸收和创作出一批新的优秀节目如《七妹与蛇郎》《李二嫂改嫁》《玉药瓶》等。龙院村文艺宣传队创作的《农代会归来》在1955年市农村花灯会演时获第一名,1956年参加全省农村花灯会演又获第一名,并获创作奖,省广播电台作了全剧录音播放。各文艺宣传队所演花灯剧目大多具有时代特征,同时在节日期间也演出如《三访亲》《大茶山》《探千妹》《闹渡》等传统喜剧,以增添节日气氛。20世纪五六十年代,花灯曾一度走向低潮。直到1978年后,辖区内一些有基础的文艺宣传队又纷纷组建,结合时代特色并创作演出新的剧目,在节假日、赶集日等,在热闹的场所开展演出。2008年后,在郊野公园举办桃花节时,组织开展黑林铺地区花灯歌舞展演,每年都有30余支文艺表演队参加,促进花灯的传播,在年轻人中也有一定影响。

滇剧 又称为滇戏是云南传统地方戏之一,由多种声腔组合而成。主要由3种声腔构成,即“丝弦腔”“襄阳腔”“胡琴腔”,分别来源于秦腔、徽调、汉剧,此外还有一些杂腔杂调。表演形式与京剧等大剧种相同,道白以昆明方言为主。表演善于刻画人物和富于生活气息,通过具有丰富生活内容的动作,表现出人物矛盾的过程,形象生动,性格突出。此外,通常语言生动,通俗流畅,具有民间歌谣的风格,词句明白如话,充满生活气息。滇剧形成于清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已相当成熟,由昆明市区逐步扩散到郊区农村。今黑林铺地区的海源、普吉两地建有戏台,每逢庙会期常请昆明和牛街庄的演戏班演出。本地花灯演员也有学习滇剧的,但因滇剧服装道具价格昂贵,不能正式演出,只能在茶铺内清唱而已。抗日战争时期滇剧名艺人栗成之疏散于普吉,组建滇戏训练班,滇戏爱好者曾发贵邀约青年20余人参加,打下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班青年学会几折在本村登台演出,定名为普吉滇戏班。以后逢年择节均在本村演出。此后在省滇剧院的帮助辅导下不断进步,曾到西北沙河水库工地、西山区炼铁厂、马水河矿山、厂口青龙水库工地、沙朗以及官渡合店营等地演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滇剧表演被冷落,演员青黄不接,从此一蹶不振。

调子 又称山歌或小调,昆明人习惯称“调子”。历史悠久,起源于何时无可考证,群众多在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演唱。一般来说旋律相对稳定,节奏规整,节拍鲜明,内容既有传统的成套唱词,也可即兴编词进行演唱。黑林铺地区的调子唱腔,抑扬顿挫,与周围乡村和官渡区同,有别于安宁、富民、嵩明、寻甸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比较流行,不论男女老少绝大多数都会唱几个。调子有独唱和对唱两种形式,独唱一般是独自一人在放牧和劳动之余低哼轻唱几支,或抒情,或排遣以消除孤独感;对唱形式较多,有一男一女对唱,以谈情说爱为主;更多的是群对群,即甲村的一群男或女与乙村的一群男或女对,或甲村一群妇女与乙村的一群妇女相对。这种群对,由各群中声腔好的人主唱对唱,内容则根据对方唱词即兴而编。若主唱一时编不出,本群的其他人就共同来编词,编好后再由主唱人对,一来一对,直到兴尽乃止。对唱内容广泛,开始有互相询问的试探,及至交流感情,有互相称赞恭维,也有激发,甚至唱到不相投合时互相挖苦者,但多数情调高推含蓄。当中最有趣的莫过于猜调,这边出题那边猜,双方进行智力比赛。每年农历六月栽插完毕,官渡区的妇女成群结队到海源寺谢龙王敬香,海漯河堤上从早到晚人来人往,调子声此起彼伏,热闹一时。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后,很多村落的女青年有“捂七姑娘”的习俗,也经常开展唱对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子逐渐走向没落,仅只有少数人还会唱。

高新时代广场上的群众娱乐

高新时代广场上的群众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