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五华区黑林铺街道志:小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五华区黑林铺街道志:小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小学入学儿童的年龄依法改为年满6周岁。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学校处于接管、恢复阶段,无教学计划,也没有统一教材,课程由教员自行设置,主要是语文、算数、图画、音乐、体操等。这一阶段,中小学教育以学科教学改革为主题,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义务教育新的课程计划、各科新的教学大纲正式颁行,教材多样化的格局开始形成。招生制度1978年起,小学招生由区教育局为每所学校划定招生的街道。

学制 1952年前,镇内小学沿旧制,实行“春季始业”。从1953年起,根据昆明县人民政府的规定,改为秋季始业。1952年前,小学实行初小4年,高小2年的“四·二制”。1952—1953年,“四·二制”改为“五年一贯制”。1953年8月,恢复“四·二制”。1968年,改为“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的“九年制”。1977年,停止执行初中2年制,小学改为6年制。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法定年满6周岁儿童,都应当入学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黑林铺9年义务教育实行“六·三”学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小学入学儿童的年龄依法改为年满6周岁。2002年9月后,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部署,辖区普通中小学依次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全日制“六·三”学制课程计划,高中阶段实行全日制3年制课程计划,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学校处于接管、恢复阶段,无教学计划,也没有统一教材,课程由教员自行设置,主要是语文、算数、图画、音乐体操等。1952年后,课程逐渐统一,增加历史地理、自然、音乐和课外活动等。

1978年起,执行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十年制课程计划》,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10门学科课程和体育、科技文娱、周会班队活动课;初中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11门学科课程。这一阶段,中小学教育以学科教学改革为主题,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幼儿园执行《幼儿教育纲要》(1981年修订),课程设置有语言、常识、唱歌、图画、游戏等。对幼儿的教育,只能以粗浅的知识技能教育为主。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1985年后,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89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等文件的颁布,国家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义务教育新的课程计划、各科新的教学大纲正式颁行,教材多样化的格局开始形成。各中小学全面执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开设国家规定的三类课程,探讨课程教材的时代性、乡土性。一类学科类课程有(小学)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1998年)、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11门;(初中)政治思想、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1998年)、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14门。二类活动类课程有(中小学同设)晨会(夕会)、班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等3门。三类地方安排课程有健康、安全、法制等教育交替进行。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2002年,按省教育厅统一部署,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全部走进新课程,执行新课程计划。这次课程改革,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方式,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的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开设语文、数学、外语(3年级起)、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艺术(或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劳动、社区服务与实践)、体育与健康、地方与学校课程等课程。初中阶段综合与分科并行,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与实践)、体育与健康、地方与学校课程等课程。

2008年,按省教育厅统一部署,高中课程设置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学科。至此,五华区实现新课程全覆盖。2011年,《国家新课程计划、新课程标准修订版》正式颁布实施,课程改革涉及普通中小学12年(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考试制度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执行。小学毕业考试与小升初考试合二为一。小学其他年级不再进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限语文和数学两科。1991年后,小学取消升学考试,只进行1次毕业考试。毕业考试由学校命题、组考、统计、上报成绩。同时,要求对毕业生进行德、智、体综合评价考核。2002年起,小学走进新课程,考试制度改革为小学应届毕业生,由毕业学校进行德、智、体综合考评。考评内容为9个学习科目,成绩评价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综合考评合格者颁发“初等义务教育毕业证书”,作为进入初中的依据。2003年起,初中走进新课程,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试分离”,由昆明市统一组织升学考试,毕业考试由五华区自行组织。2006年起,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考评开始启动,实行A.B.C.D四等级评定。2011年起,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合二为一”,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由云南省和昆明市分别命题,对所学的13门课程进行学业水平考试。最后,以综合素质考评等级及学业水平考试的总成绩,作为毕业和升学录取依据。

招生制度 1978年起,小学招生由区教育局为每所学校划定招生的街道。凡年满7周岁的常住户口儿童,经过简单的面试,即可入学。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执行,小升初招生制度进一步改革,常住户口小学生毕业即可升入初中就读。小学招生,儿童就近入学,年龄放到足6周岁,对象为常住户口的适龄儿童。2002年起,招生制度改革,小学应届毕业生参加德、智、体综合考评,合格者颁发初等义务教育毕业证书,作为初中招生的依据。

教材 1952年秋季后,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1969年9月使用云南省统编教材。1981年后使用全国统编北京版教材。20世纪90年代后,全镇各小学从一年级起逐步过渡到使用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