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昆明五华区自卫村水库及其水利工程发展历程

昆明五华区自卫村水库及其水利工程发展历程

【摘要】:水库据史料记载,昆明地区蓄水工程建设在西汉年间便已开始,以后逐渐发展。1978年获市水利部门批准,新建自卫村水库。上有大坝水库,长山沟及引水隧洞,成为蓄、引水的梯级配套工程。由昆明通用水务自卫村自来水厂进行处理,主要供自卫村及周边地区饮水。1985年,因坝脚漏水,由市水利施工队进行防渗处理,基本解决漏水问题。此后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水利工程不断增加和改善,坝塘逐渐失去原有功能。

水库 据史料记载,昆明地区蓄水工程建设在西汉年间便已开始,以后逐渐发展。区划以前,辖区内有西北沙河水库和自卫村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昭宗水库、小普吉大堰塘、小普吉小毛冲水库和大漾田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2004年以后,街道有2个水库,分别为自卫村水库和昭宗水库。

自卫村水库。位于自卫村内,为小(一)型水库。水质保持Ⅲ类,主要负担防洪、调节库、城市供水保障,为昆明市主城供水的“七库一站”的重点饮用水源水库之一。径流面积1.15平方千米,平均降雨量920毫升,最大坝高海拔1980.5米,坝顶长150米,总库容105万立方米。主要供应海源、普吉、大塘3个大队的3000余亩的农田灌溉。1949年前,自卫村400多亩农田仅靠横山隧洞引来水,建有小坝塘1个蓄水灌溉,但满足不了农业和人口增长的要求。1958年,西山区在自卫村修了1座小(二)型坝塘,但因地质复杂渗漏严重,无法蓄水。同时在白石岩下边修建了蓄水40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1座,整修长山沟,但因沟路较远,渗漏严重。仍不能彻底解决农田灌溉。1976年,市水利局和西山区农办勘测红坡水库,后将其位置移至自卫村后新堰塘。1978年获市水利部门批准,新建自卫村水库。

自卫村水库闸房

自卫村水库排水口

自卫村水库

水库水源主要靠大坝水库及长山沟引诸箐泉源,夏秋拦蓄洪水,灌溉自卫村,大、小漾田,龙院村、陈家营等村农田3000余亩。水库设计坝高40米,径流面积1.5平方千米,库容105万立方米,死库容5.41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4000亩,其中改善1000亩,坝体为黏土心墙坝、输水涵洞152米,坝后式凡尔闸放水。1978年11月26日开工建设,至1980年3月30日完工,历时1年零4个月。最大坝高35米,坝长150米,坝顶宽5米,正常蓄水位海拔1978.1米。建成工程量为土方24.5万立方米,石方3500立方米,用水泥424.7吨,钢材10吨,木材65立方米,投工766580个,总投资72.5万元。水库建成后成立自卫村水库管理所,由区排灌站配管理人员2人,受益村社配合,负责水库、长山沟、大坝水库蓄水。上有大坝水库,长山沟及引水隧洞,成为蓄、引水的梯级配套工程。由昆明通用水务自卫村自来水厂进行处理,主要供自卫村及周边地区饮水。1985年,因坝脚漏水,由市水利施工队进行防渗处理,基本解决漏水问题。1997年,下游坝坡渗水并出现管漏现象,对大坝进行除险加固处理,对大坝进行整形处理,并对涵洞进行钢管内衬处理,在低涵进口增设1道检修闸门,并沿涵洞轴线进行灌浆处理,加固工程于1998年8月完工。

昭宗水库。紧邻森林湖小区,农田灌溉水库。坐落在昭宗小村西北面九甲腊山箐,左靠木鱼山,右依山神山,地形为肚大口小似石榴状,有山泉日夜不断,日出水51立方米。1958年1月,由西山区组织团山高级社民工兴建,3月20日竣工,历时78天。坝高30米,长500米,总库容量4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200亩;输水管道为铁管,以人工闸门放水。

昭宗水库

西北沙河水库。水库位于西北沙河上游,姚家冲支流汇合处三道河口,属金沙江水系。东南接长虫山支脉金鸡石山,西北接青龙山,北为江海田,为三面环山带状形,距市区10千米。其水源主要是拦蓄上游甸头、红石岩、沙靠,河外、姚家冲等诸山箐水。灌溉普吉、联家、大塘、海源等5000余亩良田。1957年11月15日动工,1958年3月12日工程竣工,工完成土石方3757.41万立方米。大坝为均质土坝,大坝高23.5米,大坝顶宽4.6米,大坝顶高至海拔1954.85米,总库容216.9万立方米。后因出现渗漏,1966年9月续修,加高土坝2.7米,大坝高达26.2米,大坝顶长166.4米,大坝底长90米,大坝顶宽5米,大坝底宽154米,总库容267万立方米,灌溉农田8500亩。由于受当时技术、资金等条件的限制,清基不彻底,加之运行年代久,大坝身及大坝基存在病险隐患,大坝体及大坝基出现渗漏,涵管错位,危及安全。1999年5月,再次对大坝进行加固处理,工程于2001年10月10日完工。此后,水库正常运行,状况良好。

坝塘 辖区内修建坝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年间,此后历代相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大小坝塘超过1300个,星罗棋布于田间村旁。其中较大的坝塘有大普吉、小普吉、王家桥、范家营等,较小的坝塘多为族有或私有。1949年后,相继修建西北沙河水库和昭宗水库,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基本解决水源问题。1959年,黑林铺镇有坝塘633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原有坝塘被大量改造为农田。此后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水利工程不断增加和改善,坝塘逐渐失去原有功能。至1993年,全镇大小坝塘仅剩300余个。

三碗水湖。背靠玉案山,长度250米,宽度125米,水深2.6米。天然形成的一片池塘。20世纪50年代,周边都是农田,夏天放养的耕牛都会来到池塘中洗澡,时间一长,该地块就叫大牛厩。70年代昭宗乡为了农田灌溉,重新加固修整为一个大坝塘,起名大牛厩坝塘,后因地处三碗水,更名为“三碗水湖”。

三碗水山庄

三碗水坝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