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粮食生产据考古学家考察和研究,黑林铺地区自距今1万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居住,并开始进行原始农业生产。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突出抓好关键性增产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完成小春化学除草398.8公顷,农田灭鼠533.33公顷次,鲜销蚕豆完成各级样板91.33公顷,亩产值达688元。此后几年中,耕地进一步下降,农业生产活动仅在零星地区开展。
粮食生产 据考古学家考察和研究,黑林铺地区自距今1万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居住,并开始进行原始农业生产。早期主要生产稻谷,后来增加了从墨西哥和秘鲁引进的玉米和马铃薯,从西南亚引进大麦和小麦。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发展成为如今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蚕豆为主,兼种部分小杂粮的粮食生产方式。
1989年,引进小麦84-254新品种,当年种植40亩,平均亩产300千克。大春不断进行条纹叶枯病,及虫、草综合防治新技术,使当年粮食净增40万千克。同时举办各种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科学种田水平。1989年全镇粮食总产811.9万千克,人均有粮325千克。
1990年,又引进84-101绵阳19号小麦品种,当年试种15亩,平均亩产达310千克。全年粮食总产842万千克,比历史最高的1984年增63.5万千克,人均有粮445千克。1991年,粮食总产844.8万千克,比1990年增2.8万千克,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人均有粮443千克。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减少,黑林铺地区的粮食生产也相应减少。镇内农业生产以蔬菜、水稻、小麦、大豆为主,同时大力发展水产、果园、畜禽、养殖、水果和食品加工业。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突出抓好关键性增产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
2000年,全年完成水稻大田栽插6328亩,其中旱育秧2898亩,抛秧2520亩。并重点抓好中后期管理以及各项措施的配套落实,使水稻各级样板调查点平均单产572.5千克,确保大春水稻的产量。全年大小春粮食总产达5409吨,平均单产343.2千克/亩。推广中心样板和抛秧技术,完成水稻样板5826亩,完成抛秧2520亩,占水稻栽插面积的38.1%。开展小春化学除草及农田灭鼠的科技承包,完成小春化学除草6125亩,灭鼠7500亩次,灭鼠率85%以上。
2001年,小春粮豆实种467.93公顷,其中蚕豆种植352公顷,小麦种植94.33公顷,大麦种植21.6公顷,蚕豆、小麦的良种推广率达100%。完成小春化学除草398.8公顷,农田灭鼠533.33公顷次,鲜销蚕豆完成各级样板91.33公顷,亩产值达688元。由于天气干旱使部分小春无法灌水,小春粮食产量受到较大影响,平均单产233.3千克/亩。大春粮食实种399.77公顷,其中水稻栽插355.77公顷,玉米种植44公顷。完成水稻合系样板341.87公顷,并重点抓好旱育秧、抛秧中后期管理以及各项科技措施的配套落实,使世道各级样板调查点的平均单产达到549.1千克/亩,比全镇水稻平均单产520千克/亩增加29.1千克。
2002年,小春粮食实种408.2公顷,其中蚕豆种植331公顷,麦类实种77.2公顷。完成小春化学除草296.73公顷,农田灭鼠500公顷。鲜销蚕豆种植完成83.87公顷,完成各级鲜销样板33.33公顷,亩产值965元。由于小春种植前连续阴雨天气,小春粮食产量受到一定影响,平均单产243千克/亩。大春粮食实种369.07公顷,其中水稻实栽302.07公顷,玉米种植67公顷。完成大春化学除草4531亩,完成水稻合系样板300公顷。由于多次低温阴雨,使水稻生长受到很大影响。在坚持抓好各级样板和旱育秧、抛秧中后期管理以及各项科技措施的配套落实下,降低了不良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使各级样板调查点的水稻平均单产495.7千克/亩,比对照点平均单产504千克/亩,减产8.3千克/亩。
2003年,粮食总产3553吨,单产5.8吨/公顷。其中小麦总产603.7吨,单产4.8吨/公顷;蚕豆总产923.7吨,单产4.2吨/公顷;水稻总产1517.6吨,单产7.4吨/公顷;玉米总产490.6吨,单产8吨/公顷;蔬菜总产3406.6吨,单产23.3吨/公顷;园林水果总产237.3吨。完成小春化学除草176.67公顷,农田灭鼠7500亩次。鲜销蚕豆种植完成140公顷,完成各级鲜销样板13.33公顷,各级样板取得良好示范效果。
2004年,粮食总产576.66吨,播种面积116.96公顷,单产每公顷4.93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2.6公顷,总产量322吨,单产每公顷7.6吨;小麦播种面积13.17公顷,总产量50.07吨,单产每公顷3.8吨;玉米播种面积9.5公顷,总产量72.9吨,单产每公顷7.7吨;蚕豆播种面积37.33公顷,总产量125.69吨,单产每公顷3.37吨;蔬菜播种面积14.36公顷,总产量201.56吨,单产每公顷14吨;水果总产146吨。
2005年,粮食总产565.63吨,面积101.08公顷,单产5.6吨/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5.6公顷,总产量279.1吨,单产7.8吨/公顷;小麦播种面积8.9公顷,总产量38.3吨,单产4.3吨/公顷;玉米播种面积14.94公顷,总产量90.25吨,单产6.04吨/公顷;蚕豆播种面积41.64公顷,总产量157.98吨,单产3.79吨/公顷;蔬菜播种面积6.26公顷,总产量100.65吨,单产16吨/公顷;年末果园面积220.1公顷,水果总产142吨。
2006年,小春优良品种推广率100%;大春良种推广率98.6%。做好小春病、虫、草、鼠综合防治,及大春备耕、水稻病虫草综合防治。2006年,完成小春粮食总产173.8吨;小春鲜销蚕豆增加产值58万元。大春粮食实种863亩,其中水稻栽插715亩,地膜玉米种植148亩。大春粮食总产328吨。根据对处、村两级水稻样板的定点调查,平均单产达491.6千克/亩,比对照点平均单产482.4千克/亩,每亩增产9.2千克/亩;蔬菜型鲜销玉米比常规品种每亩增收620元,大春鲜销玉米增加产值9.18万元。
2007年,完成小春粮食总产137.2吨,鲜蚕豆实际产值平均1288.3元/亩,比常规品种种植每亩增收780元,增加产值56万元。此后几年中,耕地进一步下降,农业生产活动仅在零星地区开展。
水稻 辖区大部分地区都进行水稻生产。早期稻谷主要是长芒、白谷、红谷、背子谷、大白吊、胭脂吊等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推广大白吊、台北8号等品种。1986年,采用中日合作培育的合系4号、5号,此后又由合系10号发展到合系28号,形成相对稳定的既高产又稳产的新品种。随着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推广薄膜育秧,从而使育秧期提早至惊蛰,大田移栽提前到谷雨、立夏初,成熟期比过去提前两个节令,避开8月低温造成的空秕。
苞谷 主要分布在大塘的银锭山和普吉的白塔山,过去品种多为本地自留黄苞谷、白苞谷和宣威二季早,亩产100千克左右,主要用作饲料或酿酒。1962年,开始推广杂交苞谷,产量有所提高。1986年后,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水利条件好的生产社还开展水浇,增施氮、磷肥,合理密植,大面积地提高产量。1987年后,引进杂交73、京杂6号等新品种,产量又有提升。2005年后,在昭宗、团山等社区种植蔬菜型鲜销甜玉米,因其甜糯的口感受到群众的喜爱,取得良好的经济利益。
小麦 多种于半山旱地,坝区种春麦。20世纪60年代引进南大2419、福利、阿波、778等,后不断更新换代,促进技术推广。
蚕豆 主要位于地势较低,土壤疏松湿润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种植的品种有白皮、绿皮2种,多数为牲畜饲料,少数作菜食。1949年后,改豆麦分片种植,60年代后,大量推广水稻早熟新品种,改为水稻收割后按谷茬豆,种植面积有所扩大。
蔬菜生产 辖区内自古就有蔬菜种植,一般都在房前屋后园地、田头地角,主要是青白苦菜、小毛瓜、辣椒、茄子、芋头花之类自产自食。抗战时期,省外工厂、学校不断搬迁来昆,特别自日机轰炸昆明后,疏散到西郊的城市人口较多,蔬菜需求量猛增。一些外来小贩由昆明运小菜下乡销售,充分利用园地生产蔬菜运往黑林铺、普吉、龙院村或马街销售,也供应昭宗飞机制造厂、黑林铺西南运输处以及小屯的龙渊中学等单位伙食团。
1954年1月,联家乡林家院第一初级农业合作社,抽出15个有种菜经验的社员组成蔬菜专业组,划了10亩耕地以副业形式为社创收。1956年后,社队规模扩大,原初级社扩大为蔬菜专业队,面积增至101亩。1957年,团山前所、黑林铺、小屯生产队又划出188亩较好水田成立蔬菜队,产品交黑林铺菜站。1958年,海源寺一、二、三队分别划出40亩农田建立蔬菜队。1959年,海源寺扩展到200亩,依禄村一、二队又新改100亩,总面积增加到996亩。1961年后,菜地减少压缩,蔬菜产量降低,质量差。1975年,小普吉、团山、前所、黑林铺228亩退蔬还粮。1978年,原粮菜混合队改为蔬菜专业队。1982年,小屯全部划给社员作自留地。1986年,依禄村二队被平板玻璃厂征占60亩。至此,菜地面积基本稳定。1987年6月后,蔬菜产销改革,全部放开,由菜农自主经营,此后产量、质量、产值显著提高。为了不荒废土地,实行土地人口双挂钩,每亩耕地和每个人每月各得粮食7.5千克。产销改革后,杜绝了积压霉烂现象,减少了国家蔬菜补贴,菜农积极性更高,蔬菜供应充裕,经济增长。
进入21世纪后,黑林铺地区的农业主要围绕城市发展,根据区位优势,合理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适当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增加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发展高效农业。2000年引进试种浅水藕、慈姑275亩,彩色玉米82亩,甜脆豌豆265亩,姜柄瓜115亩,其他蔬菜278亩,花卉、板栗195亩,养鱼105亩。产业结构调整共计1315亩。
2001年,推广旱育秧342.77公顷,抛秧170.12公顷。增加经济作物,推广种植浅水藕、慈姑、茭瓜等水生蔬菜18.67公顷,鲜销彩色玉米24公顷。在昭宗村进行一年两熟青食甜玉米种植示范,平均亩产值1580.51元。
2002年,引导农民自主调粮种植结构。全年推广种植浅水藕、慈姑、茭瓜等水生蔬菜17.13公顷;调整种植姜柄瓜、食荚豌豆、大白菜、甜脆毛豆、鲜销彩色玉米等各种蔬菜及经济作物126.87公顷;继续推广“银光”“滇粳优2号”等优质米种植110.13公顷。昭宗、团山、联家、大塘等村委会分批种植一年两熟的菜用型超甜玉米“金穗6号”、五彩甜玉米等39公顷;改造低产、浸水田发展养鱼业7公顷;联家、普吉利用荒山种植板栗18.8公顷。这些项目平均亩产值2269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3年,推广种植浅水藕、慈姑、茭瓜等水生蔬菜12.13公顷,调整种植姜柄瓜、食荚豌豆、大白菜、甜脆毛豆、鲜销彩色玉米等经济作物64.73公顷。2007年,蔬菜农药残留检查,送检蔬菜184个样品,实际检测131个,合格率100%。2008年,完成蔬菜农残抽样检测316个样,合格率达100%。
水果生产 自从昆明市开展“一湖两江”治理工作后,黑林铺处于禁种、禁养区,遂逐渐开发水果生产。2008年,有水果面积733亩,其中梨366亩,桃325亩,李子16亩,樱桃21亩,杨梅5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