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黑林铺彝族人口统计与传统信仰

黑林铺彝族人口统计与传统信仰

【摘要】:彝族是黑林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集中在昭宗、龙院等村一带。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彝族人口4852人,占总人口的5.6%。彝族一般无偶像崇拜,敬奉祖先和神灵,盛行万物有灵。在长辈去世后,彝族都要在家中栓灵牌,称为“阿卜农斯”,全家供奉祭拜。历史上,彝族地区的家支制度要求婚配双方的家支等级必须相同,因此过去的彝族婚姻具有明显的阶级特点。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子女结婚后与父母分居,组成小家庭。

彝族是黑林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集中在昭宗、龙院等村一带。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彝族人口4852人,占总人口的5.6%。彝族是昆明的世居民族,属于彝族支系“白彝”,自称“索尼”或“索围”。最早住在今昆明市区大小西门一带,后因战乱,迁至今团结乡的墨雨。传说中,元时,有一次因水牛走失,来到昭宗地方找到,看到这里环境较好,才相约迁居于此地。“昭宗”便是彝语为“找着”,便以此为村名,相沿至今。彝族一般无偶像崇拜,敬奉祖先和神灵,盛行万物有灵。神灵系统中最重要的神灵便是祖先,祖先神的形成是一种自然的过度,是彝族人民敬老习俗宗教化,伦理传统化的结果。在长辈去世后,彝族都要在家中栓灵牌,称为“阿卜农斯”,全家供奉祭拜。每隔几十年甚至百年,进行“作斋”。“作斋”是彝族祭祖活动中最为隆重的形式,由“毕摩”(即祭师)主持,把各家的“阿卜农斯”集中埋于马樱花树下,将名单造册,装入“宗筒”。宗筒内还装有2个代表本支系男女始祖的铜制人像、一些铁质农具和日常用具的小模型,放置于人迹罕至的高山岩洞之中。至此,亡灵正式归祖成神,受族人共仰。旧时彝族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除祭祀祖先以外,每月都有不同的主祭神,包括年神、月神、火神、龙神、山神等。

彝族妇女的上装大多为竖领、斜襟、长摆。下装有长裙和长裤两种,裙子腰高及胸,下摆及地,裙摆有褶,多达百褶又称“百褶裙”。长裤多为宽裆直筒裤,颜色以深色为主。不同支系的彝族妇女平时戴的帽饰不同,分为链子帽、鸡冠帽、七色包头、马缨花帽、沙帕瓦等,同时,在布料的颜色、刺绣图案及绣花部位等也有所区别。昭宗彝族帽与汉族不同,只有姑娘戴公鸡绣花帽,婚后以青布裹头,俗称“烟囱头”,与汉族妇女区分。围腰是彝族妇女的重要服饰,每人至少一领,一般均为亲手制作,刺绣精致,也可作为男女定情信物。此外,彝族妇女还有披羊皮披风的习惯,披风用绵羊皮揉成,外用黑色绒布蒙住,再绣上各种彩色图案。女子穿敞口绣花鞋,中青年有鞋带和系扣,老年人的没有鞋带和系扣,有鞋鼻,如角状上翘,后跟有提带。男子上装一般是内外一件组合。内为一件圆领斜襟衬衣,外罩一件竖领、对襟、无袖的褂衣,褂衣多为青色或白色。下装大多是直筒、宽裆、大脚裤,一般不绣花。老人的裤管比年轻人更宽,但略短,裤子多以青、黑色为主。彝族男子一般穿凉鞋,包括草凉鞋和皮凉鞋两种。

历史上,彝族地区的家支制度要求婚配双方的家支等级必须相同,因此过去的彝族婚姻具有明显的阶级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习俗逐渐废除。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子女结婚后与父母分居,组成小家庭。传统婚俗包括提亲、订婚、迎亲、拜堂和回门,各支系的婚娶礼仪有很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