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文化素养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文化素养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则是高校完成这一使命的重心所在。教育部的这些举措表明,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正在变成高职院校、普通高等院校、重点高等院校的共同职责。高校教师结构的状况,显然对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则是高校完成这一使命的重心所在。

(一)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已成定局

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国务院2014年5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要求高校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并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的发展目标。事实上,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是同一种教育类型的两种不同提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较之于其他教育类型的突出特点在于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和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具体表现为“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与经济比较发达、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结构在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适应方面的差距相当明显,以职业教育占中等、高等、研究生阶段教育的比重为例,发达国家的比重均在70%左右,而我国的比重分别为44.5%、39.5%和30%。显然,调整高校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结构更为迫切。

根据《决定》中“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的原则,教育部开始着手试点,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目前已经有130多所高校提出了转型的试点申请,教育部表示对转型学校的类型没有限制,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以是办学历史非常悠久的学校。如果“211”“985”高校符合转型条件,愿意转型,也可以进行转型。转型可以是学校的所有专业都调整,也可以是其中一部分专业转型。此外,有关本科职业教育、研究生职业教育的政策也正在制定之中。教育部的这些举措表明,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正在变成高职院校、普通高等院校、重点高等院校的共同职责。为此,不少重点大学也对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比如中央财经大学正在落实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工作。

(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高校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更多符合经济发展需求、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教育类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应该与产业对口,需要掌握相关的职业标准,还要懂得相应的生产过程,教师既要有专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产业的实践经验。在某种意义上说,高校能否顺利实现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没有一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匹配的教师队伍,高校就难以完成转型的重任,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对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的高校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结构失调,二是能力欠缺。

1.结构失调

国家对高职类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的合格要求为50%,但实际上差距却很大。在全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的比重仅为25.5%。对北京市高职等职业教育教学检查结果显示,平均获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只有25.17%,曾下厂实践的教师仅占23.9%。由于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没有类似的要求,所以其“双师型”教师比例肯定会明显低于高职院校,多数教师都缺乏生产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高校教师结构的状况,显然对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负面影响。

2.能力欠缺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角度的高校教师教育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许多教师在知识结构、教育理论、教学实践、课题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表现不尽人意。如:江苏和山东两省15所高校(3所“985”、4所“211”、8所普通本科)的相关调查表明,在10个学科近600位45岁以下的教师中,知识结构因素的掌握程度为“一般”“较弱”“缺乏”累计。比重在三成左右的包括“一般教育教学理论知识”(35.3%)、“教育情境的知识”(35.3%)“学生的知识”(32%)“教育信念的知识”(27.9%)等;在北京理工大学组织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调查中,抽样均值在3上下的调查项目(其中最高值为5,最低值为1)包括:双语教学(3.33)、网络教学普及(3.28)、教学内容创新(3.17)、教学评价重视程度(3.09)、科研成果转化(3.01)、小组合作普及(2.99)、实践教学环节(2.88)、对学生个体的认知程度(2.51)、教学评价使用程度(2.49);在第四军医大学组织的有全国21所高校1800余人参与的教师技术能力调查中,对教学环境设计精通的教师比重只有10.1%,从来没有参与过教学辅助课件开发的地方高校教师的比重达到73.6%。超过六成的初、中级职称教师在调整教学策略、探索教学模式、参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方面无所作为。以上为高校教师能力的现实数据,显然难以适应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