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高等教育理应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长久事业,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坚持。将四个统筹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我国高校的科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法》中也提到:“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3-08-20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面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借鉴国外大学人才培养的新经验,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教师共同思考并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创新人才指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专业人员,他们通常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知识结构多元
创新人才通常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多元的知识结构,厚实的人文功底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其知识由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两部分综合而成,而间接知识大多来自于教育,特别是在学校里接受教师的系统知识传授。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学习、交流、体验、探索和研究等活动,不断地发现并获取新知,并且,拓宽、完善并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其探索新知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2.思维活跃敏捷
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多种思维灵活运用,通常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基于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性,可从多种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多种方案,深入探索和研究,并使思维摆脱时空的限制,驰骋于无边无际的思维天地,直到取得突破性进展。
3.质疑克难求是
勇于质疑克难,善于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是创新人才重要的素质。同时,创新人才具有“爱吾师,尤爱真理”的价值取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求实精神,不迷信权威、跨越前人的理论勇气,对现有的理论、学说和权威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和信奉,而是秉持研究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善于另辟蹊径,勇于创立新说。
4.探索执着坚定
创新活动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只有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气,在失败时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一丝不苟、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才能把创新活动进行到底。
(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实施创新教育
科学文化素养是比知识、能力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并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人的意识、思考、判断、发现和发明创造的基本品质。根据认识学原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品格构成其基本的创新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素质优良的人才能够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挥其创新潜能,展示其创新能力,获取其创新成绩。从教育学原理可知,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习和教育过程获得的,并随着学习的深入、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提升。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的培养规律,通过系统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出具有创新品格及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培养科学文化素养,重点是培养创新意识,关键是发展被教育者的个性。培养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促进其个性充分、自由、和谐发展,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必须注重人的全面素质培育,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三)提高教师培养创新人才能力的基本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教师要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应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了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关注学生的权利,同时也指出了学校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为学生成人、成长和成才服务。“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把能否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作为判断教育价值观的唯一标准,最大限度地使人的潜能得到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是一种进步、一种发展。同时,教师要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增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对人才成长规律,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2.实施“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需要教师研究性地“教”和学生研究性地“学”。教师应从主动改变教学方法开始,努力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向“研究性教学”转变。首先,教师要主动将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引入教学中,将学生带入学科前沿;其次,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发展过程”;最后,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展需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智慧碰撞的焦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问题,灵活地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
4.倡导师生合作探索与研究
教师要主动将本学科领域的技术发展及成果引入课堂,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对有能力的学生,可根据其兴趣选择一些课题,与教师一起开展合作探索。在共同研究中,学生可不断获得较前沿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而且能够得到初步的科研能力的训练,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重构教学评价体系及方法
要积极研究并构建出着重考核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评价新体系,探索与其相适应的考核新方法,切实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创新的能力”的教学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优秀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成为教学名师,为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关教师文化素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文章
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高等教育理应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长久事业,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坚持。将四个统筹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我国高校的科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法》中也提到:“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3-08-20
本书研究的对象,是我国独立的远程教育系统中的专职教师,因此,本书将统一使用“远程教育教师”来称谓这些研究对象。这都使得试图理解和把握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及相应的专业素养更为困难。尽管存在着这样的困难,近些年来,尤其是自1998年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仍然为适应远程教育迅速发展的需求,围绕包括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在内的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诸多颇有见地的研究。......
2023-08-20
同时,我国高校目前的现状也对加强师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在高校的各项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根本,且尤其重要,人才的竞争实质是师资队伍的竞争。所以高校一定要抓住师资队伍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23-08-20
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使教师提高师德修养。教师管理模式、机制和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优秀毕业生的接收和优秀人才的引进、有利于教师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在高等学校内部,也必须牢固树立人才竞争的观念,真正建立起公开、平等、择优的用人机制。......
2023-08-20
(一)国内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先进经验借鉴1.北京大学经验借鉴2003年,北京大学在几经修改方案之后实施了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此举虽然不是我国高校在师资队伍绩效管理模式改革方面的“破冰之举”,但是由于北京大学在我国高校中地位显著,影响力非常之大,在全社会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二)国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先进经验借鉴1.美国高校经验借鉴规范透明的教师聘任制度美国大学教师职务设置分为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两种。......
2023-08-20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则是高校完成这一使命的重心所在。教育部的这些举措表明,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正在变成高职院校、普通高等院校、重点高等院校的共同职责。高校教师结构的状况,显然对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负面影响。......
2023-08-20
(二)实施素质教育时期教师个体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教师所任课程和兼职情况的不同,具体到每个教师必然有专业、层次、程度高低等不同的素质侧重,充分显示出教师个体素质之间的相对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在素质教育时代,教师的现代理念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它决定着教师对各种新生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在素质教育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素质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2023-08-20
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三者的有机融合与和谐统一。但让人遗憾的是,作为对教师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文素养却较少被关注。教师人文素养的价值是指教师的人文素养对教师自身的发展及对其职业成长的价值。因此,人文素养有助于教师塑造乐观豁达的性格。笔者认为,教师在培育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在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