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文化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教师文化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摘要】:而顾先生本人也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做了一番自我总结,他说:“到了研究学问的时候,我的人格便非常强固,有兴趣,有宗旨,有鉴别力,有自信力,有镇定力,有虚心和忍耐,所以我为发展我的特长计,愿意把我的全生命倾注于学问生活之内,不再旁及它种事务。”这一番自我剖析正是顾先生一生所展现的完美的学术品格的真实写照,正是这些超于一般人的品质才使得顾先生在他的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进,硕果累累。

19世纪初,随着洪堡的大学改革基本理念之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的提出及其领导的柏林洪堡大学的创立,科学研究活动在大学这一舞台上从此粉墨登场。自此,大学的科研功能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强化。随着大学逐渐摆脱象牙塔的形象,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日益密切,科研在大学中的地位也与日俱增,大学的科研职能和教学职能处于并驾齐驱的地位。大学里的教师除了肩负教学授课的任务,同时还担任着学科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理论和技术创新的职责。除了教学成果,学术成果也成为衡量大学教师业务成绩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学教师职称评定和晋级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学术创新成为众多大学教师主要的职业目标之一,学术科研占据了大学教师教育生活的重要空间。但是,如上述分析,随着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侵蚀,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不再是单纯的与学术有关的活动,而是掺入了越来越多世俗、功利的因素。我们讲提升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弘扬大学教师的人文精神,也将大学教师的学术科研领域纳入其中,因为学术科研关系到人类知识发展未来方向和前途的重要领域,恰恰是不可或缺的人类美好理想和精神的支撑,否则将后患无穷。驱除功利主义的影响,重塑学术研究领域的人文精神,大学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塑造良好的学术品格,做一个优秀的学术人

对大学教师来说,既然教学有教学品格,做学术自然会有学术品格。学术品格又何指呢?有学者这样定义它:“大学教师的学术品格是一种哲学学养或文化学养,是大学的品格和社会声望的彰显,包含学术主体意识和学术自觉、学术自律和学术忠诚、学术民主和学术互动及学术创新和学术责任四个层次的内容。”学术品格实质上也是学者的人文品质和素养在学术研究上的表现。历来许多的著名学者往往不仅因其突出的学术成就为人所铭记,其在学术研究上展现出的杰出品格也常为世人所称道。例如,近现代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创始人,曾经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大学的著名学者顾颉刚的学术品格就非同一般,曾有人专门撰文评述了顾先生的学术品格,文章单从其关于孟姜女的研究就总结出他认真求实、积极创新还有坚持不懈的学术精神。而顾先生本人也对自己的学术生涯做了一番自我总结,他说:“到了研究学问的时候,我的人格便非常强固,有兴趣,有宗旨,有鉴别力,有自信力,有镇定力,有虚心和忍耐,所以我为发展我的特长计,愿意把我的全生命倾注于学问生活之内,不再旁及它种事务。”这一番自我剖析正是顾先生一生所展现的完美的学术品格的真实写照,正是这些超于一般人的品质才使得顾先生在他的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进,硕果累累。要拥有良好的学术品格,第一步就需要有强烈的学术主体意识和学术自觉性,只有树立了学术主体的意识才可能成为自己学术活动的真正主宰者,才能以主人翁的精神在自己的学术田地里认真、勤奋地进行耕耘,学术领域的主人才会为了维护自身学术自由的权利,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而不断地努力和争取。

完善学术品格的第二步,就是拥有学术自律性,保持对学术的永远忠诚。学术这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伪饰,否则将完全变质。作为真正的学术人要懂得自律,要懂得保持自身的学术纯洁性,要尊重学术本体价值,以“求真”作为自己的学术目标。完美学术品格的第三步,就是要弘扬学术民主精神,保持良好的学术互动。不是唯我独尊,学术也不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只有在交流、争辩中才能激发出思想的新火花,只有在民主、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学术才能不断地超越和进步。完整学术品格的最后一步,就是要勇于学术创新,具备学术责任感。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学者本身的敢于创新意识,自觉的创新行为,是学术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和源泉,学术创新是学术人最核心的品质和特性,没有了创新,学术也不可能称其为学术。而要想创新,首先要具备坚定的学术责任感,这一学术责任感是支撑学术人在学术道路上勇往直前、蔑视一切艰难阻碍的最直接的心灵动力。而作为大学校园里的学术人,大学教师只有从以上四个层次来塑造自己在学术研究中的品质和个性,才能为自身的学术道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求自我的不断超越。

(二)潜心、静心做学术,在科研中提升人文精神

学术品格与个体的品性有关,根源于个体更宽泛领域的做人做事的品格和个性,同时学术品格的塑造也离不开学术科研的过程。鉴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影响大学教师人文素养的主要因素,当前大学里的学术科研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来自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就主要针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首先,从学术课题的选取和确立来讲,功利主义的短视心理往往驱使一些人在学术研究问题的确定上,选择那些见效快,比较容易,能够带来较多经济利益的课题,而对那些难度较高,费时长,或者偏重于非功利性,社会价值、学术价值较高的项目和选题。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对于真正的学术科研来说是致命伤。作为专业领域的学者,大学教师应该更多地从自身的学术兴趣出发,从本学科的未来发展和前途来着眼自己研究课题的选择,而摒弃种种学术之外的不良心理的影响,从源头上切断功利主义对学术的影响。只有这样才是纯学术的开始。

其次,从学术的过程中来看,我们要潜心、静心地做学问,就是要杜绝学术过程中的浮躁心理。学术的过程就是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过程,先有“厚积”然后才能“薄发”。缺乏做学问搞科研的耐心和细心,往往会使人急于求成,这一心理恰恰为现今学术领域所极力抨击的各种学术造假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浮躁本是做学问之人的大忌,回望学术史上的杰出之人,像鲁迅、钱钟书、等,哪一个不有着“独坐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超然心态,也只有这样的超然才能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最后,从学术成果的评定方面来说,经历了苦心钻研而得出的学术成果,对于每一个学术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都有着宝贵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学术成果现今往往与大学教师个人职称等切身利益相关,这一名与利的心理作怪,使得有些人在科研成果的评定方面渗透进人的因素,一些人会利用已有的学术地位来扭曲公正、公开的学术评定的程序,这一不良现象是应极力批判的学术腐败现象。对于学术成果,每一个学术人都应该胸怀一颗平等、淡定的心,以平静的心态来迎接自己的学术成果来得到学术领域的公认和肯定。

总而言之,学术的过程和行为,需要每一个学术人以认真、负责的心态来对待,努力规范学术应有的秩序和氛围。大学教师作为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学术科研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文修养,弘扬人文精神,以自身丰富的人文品格来塑造大学校园里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大学校园里学术繁荣的景象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