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育中加强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摘要】:可见,人文素养的不足甚至使得法拉第自己的科学发现一度倍受冷落,实在可惜之至。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地邀请一些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著名学者、专家开展系列的人文讲座,为教师增强自身的人文知识,陶冶人文情感,提供良好的借鉴和鲜活的表率作用,等等。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人文素养包含两个不同层次,人文知识是基础部分,作为人文素养的核心部分的人文精神,它是人文知识内化于个体而形成的,要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从人文知识学习开始。由于职业的专业性所在,大学教师重视专业理论学习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本无可厚非,但是却不能因此而忽视了专业之外更广范围的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人文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人文知识涵养对个体不仅具有开拓知识领域,培养人文素养的本体价值,而且对于个人专业的发展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人文知识素养作为一种人类基本文化的知识涵养,可以使个体具备更加灵活多样的思维方式、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更强的非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加速科学研究获取成功的进程。往往我们熟知的科学家、学者,都是集极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于一身的人,正是这两者完美的结合,才促使他们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成果显著。拿科学史上的巨人爱因斯坦来说,有学者这样评价过他:“爱因斯坦既是一位科学家,又是一位哲学家,他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就是关于世界统一性的思想。这一思想作为一种思想方式,贯穿于他毕生的科学实践之中,引导他登上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做出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反之,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常常会给个人科学的成功之路造成一定的阻碍。例如,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虽然很早就提出了电与磁的转换理论,但由于他文字表达能力的不足,又没有强有力的数据证明,使得他的理论一直未受到人们重视,直到后来,科学家麦克斯韦给予了这一理论完美的表达,才使得它公之于众并载入史册。可见,人文素养的不足甚至使得法拉第自己的科学发现一度倍受冷落,实在可惜之至。而我们的大学教师,不管他从事的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事业,人文知识的获取和积累都是他们共同的课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大学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品读文化经典,加固人文知识底蕴

要想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不读书是万万行不通的。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画家作画都如此,就更不用说肩负教书育人之高尚使命的大学教师了。在保证专业发展的前提下,让专业业务繁忙的大学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来纵览人文书籍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在课余抽出一些时间来认真品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化经典却无不可。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说过:“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是谈不上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而拒绝经典的人是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底蕴的。”当前,为响应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很多大学都会给大学生列出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系列必读书目,这些书目也同样给大学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这些人文经典读起,在阅读中领悟哲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思索,对真善美等生命基本价值的颂扬,这些人文文化之精华不仅可以涤荡人的心灵,也给人无限的启示和创新动力。一旦真正地融入了文化经典的人文境界,教师自身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和求知动力必会有增无减,又何愁学习人文知识会成为额外的负担或者无路可循呢?

除了人文典籍的阅读,大学教师还可以从细处入手,从各自的专业着眼,读一些由著名学者和科学家写成的人文和科学完美结合的好文章、好作品,并以此为向导,促进自我的思考和人文反思。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他的一篇文章就提到了杨振宁教授的《美与物理学》一文。他说:“这是科学与人文有机结合的范文。与其说它是对物理学的歌颂,毋宁说是对物理学家精神世界的赞美,给人以探求真理的力量。”从这些文章中,学习这些学者如何在专业中修炼人文素养,提升自身的人文感悟,以及对科学与人文结合之美的憧憬和陶醉,读这样的作品无疑会给人良好的引导和启迪。

(二)教学相长,蕴人文学习于教学和人文活动之中

在倡导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现今的大学都提倡融入人文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知识虽有专业之别,但绝无必然之界限。人文知识是各学科专业最广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基点,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识到这一点,大学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课要求,适当地扩展专业课堂的教学内容,将一定的人文知识纳入其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许有人会质疑,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专业与基础性人文知识的联系可以理解,那理工科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专业如何能跟人文知识联系起来呢?两者的关系紧密,专业研究人员曾分析了理工科专业知识的构成,他们认为:“工科专业知识是以技术知识为核心的综合性知识,有四个层次:第一、二层,基础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第三层,应用性人文社科知识,即与该技术的工程实现直接相关的经济、管理、环境、法律、科技写作和技术美学知识;第四层,普适性的人文社科知识,即与该技术工程实现所广泛涉及或间接相关的社会、政治、文化、哲学、伦理、心理等知识。”这一知识层次的分析一目了然,也给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的大学教师提供了将人文与专业课有机结合的有力理论依据。这样从专业出发,让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的同时也接受了有效的人文知识的熏陶。在这样“先学后教”的过程中,在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众人的领悟的过程中,大学教师不仅在数量上增长了自身的人文知识,也在深度和质量上了解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之美,体会了人文知识的灵魂和神韵所在。

大学教师人文知识的积累,除了在教学中与学生的共同进步,还有教学外教师之间的互动;除了单一的知识性的学习,还有书本与专业外的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大学教师在教学和学术科研的工作之余,可以积极参加校内或校外组织的多种多样的人文教育活动,参与各类业余文化社团,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相互间进行人文知识经验的交流和讨论,通过互动来进一步激化自身的人文兴趣,增长个体的人文体验。这样更为生动、多彩的方式,更能引发大学教师提升自身人文涵养的积极性和动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地邀请一些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的著名学者、专家开展系列的人文讲座,为教师增强自身的人文知识,陶冶人文情感,提供良好的借鉴和鲜活的表率作用,等等。诸如此类的活动以实践的方式更深入地转化人文知识的学习于教师的社会生活之中,将表面的知识的学习升华为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是生活的人文化和人文的生活化的双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