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4-5斜坡演化模式图——前缘滑动变形阶段图4.4-6滑坡区库岸岩体结构面3)采用Terzaghi方法对倾向、倾角样本分布的取样偏差进行纠正,得到两者总体的概率分布。8)由结构面优势产状、临空面产状通过赤平投影图初步判断斜坡失稳形式。图4.4-7库岸岩体结构面极点等密度图图4.4-8林达滑坡对岸边坡临空面与结构面的赤平投影关系图斜坡失稳形式。......
2023-08-20
根据大量水库失事经验,水库区内变形体或堆积体的失稳不仅影响岸边工程建筑物的安全,更重要的是,一旦形成高速滑坡将会造成涌浪,若变形体距离坝址近,传递至坝前的涌浪会严重影响大坝的安全运行。现以乐安水电站林达滑坡为例分析滑坡灾变形式和规模。
林达滑坡位于林达坝址下游1.7km处,一旦失稳形成堵江,其回水将直接影响其上游林达电站的正常运行,并对其下游乐安电站、乐安乡及尼古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林达滑坡堆积体进行堵江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
根据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和数值模拟变形分析结果,综合判定林达滑坡稳定性特征如下:①主滑动体:坡体变形较小,整体稳定性较好,不存在失稳滑动的可能。发育其内部的次级滑体整体稳定性也较好,仅在极限工况下,其表层发育的1号次级滑体位移量相对增大,但不存在失稳滑动的可能;②1号次级滑体:坡体变形较大,其变形目前主要发生在坡体的中前部,并向后部发展,在天然工况下即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其发生失稳滑动的可能性较大;③2号次级滑体:坡体变形相对较大,其变形现阶段主要发生在坡体的中后部,天然工况下处于临界状态,在外动力作用下存在失稳滑动的可能;④3号次级滑体:坡体变形较小,整体上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不存在失稳滑动的可能。
综上所述,现阶段林达滑坡体内发育的主滑动体和3号次级滑体整体稳定性较好,不存在失稳滑动的可能。而坡体内发育的1号、2号次级滑体则变形相对较大,稳定性较差,存在失稳滑动的可能。因此,在对滑体形成的堵江和涌浪分析中,主要考虑潜在危险区1号次级滑体和2号次级滑体的失稳破坏。
滑坡的失稳破坏模式主要受控于现阶段滑坡变形破坏特征,以及滑体潜在最危险滑面。潜在危险区1号、2号次级滑体,受前缘河流冲刷外动力地质作用,可能会形成牵引式破坏模式,将呈现出渐进式塌落后退的破坏形式,次级滑坡一次性整体失稳的概率较小。结合刚体极限平衡法稳定性分析中自动搜索滑面的计算结果,1号次级滑体最危险滑面为搜索滑面,2号次级滑体最危险滑面也为搜索滑面。
综上所述,综合判定林达滑坡的失稳破坏模式是:1号、2号次级滑体沿前缘最危险搜索滑面先行滑动,次级滑坡一次性整体失稳的概率较小。林达滑坡整体将呈现出渐进式塌落后退的牵引式破坏模式,林达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好。
尽管次级滑体出现大规范一次性失稳的风险不大,但考虑工程的重要性进行了两种失稳情况的工程影响分析:即沿最危险搜索滑面滑动和次级滑体整体滑动(最大方量)。各失稳情况下,具体失稳方量如下:①1号次级滑体沿搜索滑面滑动,搜索滑面后缘高程为3244.00m,厚度约为25m,从次级滑体前缘剪出破坏滑入江中,失稳方量约为75万m3;②1号次级滑体整体滑动,方量约为284.4万m3;③2号次级滑体沿搜索滑面滑动,搜索滑面后缘高程为3330.00m,厚度约为10m,从次级滑体前缘剪出破坏滑入江中,失稳方量约为40万m3;④2号次级滑体的整体滑动,方量约为103.8万m3。
有关西部水电工程重大滑坡灾变演化及控制技术的文章
图4.4-5斜坡演化模式图——前缘滑动变形阶段图4.4-6滑坡区库岸岩体结构面3)采用Terzaghi方法对倾向、倾角样本分布的取样偏差进行纠正,得到两者总体的概率分布。8)由结构面优势产状、临空面产状通过赤平投影图初步判断斜坡失稳形式。图4.4-7库岸岩体结构面极点等密度图图4.4-8林达滑坡对岸边坡临空面与结构面的赤平投影关系图斜坡失稳形式。......
2023-08-20
水库滑坡根据诱发机理的不同而呈现出复杂非线性的演化特征。在水库滑坡变形破坏机理方面,主要从工程地质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水库运行条件下滑坡变形破坏主要受控于水位波动和降雨。......
2023-08-20
根据现场调查及勘探成果揭露,滑坡体内发育有四个次级滑体。因此,可以推测1号次级滑体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暴雨和地震的作用下其稳定性将进一步恶化。主滑动体位于滑坡体的中后部,不受江水侵蚀的影响,且堆积体内未完全解体的强变形岩体成层性较好,堆积体较密实,坡体变形迹象并不显著,因此,主滑动体目前稳定性较好。......
2023-08-20
3.3.1.3滑坡体变形破坏特征工程区位于汉源(野猪塘)向斜西翼,汉源—昭觉断裂以西约2km,金坪断裂以东约1km,宏观上属典型的单斜构造区。......
2023-08-20
涌浪计算的前提是地质灾害滑速计算,目前对于滑坡失稳后滑速计算方法很多,其中国内应用较多的方法有能量法、潘家铮法等。汪洋等对潘家铮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并应用于新滩滑坡、大堰塘滑坡运动研究[72]。特别是地表滑坡显示了强烈的线性关系。目前国内外地质灾害涌浪研究的方法有5种:①模型试验公式法;②原型物理相似试验法;③数值模拟法;④经验公式法;⑤理论分析法。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上述方法进行研究取得了成果。......
2023-08-20
通常情况下,覆盖层滑坡按滑坡运动形式可分为:牵引式滑坡和推移式滑坡。最终,形成受前缘渐变式牵引变形控制——中后部逐步变形失稳的变形破坏模式,即牵引式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图3.2-1牵引式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图3.2-2推移式滑坡破坏模式4.冰水堆积物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川西地处我国第一个地形梯带。......
2023-08-20
图4.1-3斜坡演化模式图——破坏阶段因此,在坡体变形过程中,其后段因存在较大的下滑推力而首先发生拉裂和滑动变形,并在滑坡体后缘产生拉张裂缝。当稳定性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坡体开始出现变形。随着变形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拉张裂缝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增大;另一方面,各断续裂缝长度不断延伸增长,宽度和深度加大,并在地表相互连接,形成坡体后缘的弧形拉裂缝。......
2023-08-20
图4.3-5滑坡形成前河谷形态图4.3-6滑坡失稳后斜坡形态4)滑坡失稳后,一方面使后缘岩体失去了支撑条件,为后方岩体向临空方向变形提供临空条件,另一方面导致后方岩体内发育的某些软弱结构面在临空面出露,这样伴随地表水下渗过程中,上述软弱结构面也产生进一步软化作用,从而促使上覆岩体沿软弱结构面向临空方向滑移变形,在地表沿岩体内陡倾结构面形成拉张裂缝,如图4.3-7所示。......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