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数值模拟的斜坡规模较大,而实际调查测得的岩体层面及节理面的间距均在0.1~1m的范围。表4.7-1岩块参数选取表表4.7-2结构面参数选取表4.7.3.4座落体整体变形演化过程分析河谷第一次下切模拟结果分析。......
2025-09-30
5.4.3.1 模型建立
为了获得乱石岗滑坡的稳定性,选取滑坡的主剖面进行分析。模型计算边界均采用单项约束。材料破坏准则采用莫尔—库仑破坏准则,模型的初始地应力场采用弹性赋值法。有限差分FLAC3D数值计算模型如图5.4-40~图5.4-43所示,计算模型由160854个节点和79478个单元组成。

图5.4-40 工况1

图5.4-41 工况2
5.4.3.2 分析工况
为研究乱石岗滑坡变形发展趋势,分别考虑以下几种工况进行分析:
工况1:天然状态下滑坡应力场、应变场及变形趋势;(https://www.chuimin.cn)
工况2:天然+暴雨下滑坡应力场、应变场及变形趋势;
工况3:天然+地震下滑坡应力场、应变场及变形趋势;

图5.4-42 工况3

图5.4-43 工况4
工况4:天然+地震+暴雨下滑坡应力场、应变场及变形趋势。
5.4.3.3 结果分析
从以上图中可知,天然工况下,滑坡前缘剪切变形速率最大,中部开挖的人工垂直边坡也会产生一定的剪切变形速率,形成两个潜在不稳定区域,但由于剪切变形速率均十分小,故处于稳定状态。工况2条件下,滑坡剪切应变速率进一步增加,最大不平衡力收敛,故仍处于稳定状态。工况3条件下,剪切应变速率增到至105,滑带贯穿滑坡。工况4条件下,剪切应变速率进一步增大,且中后部速率要大于前缘,说明中后部土体较前缘更加不稳定,最大不平衡力有不收敛的趋势,说明滑坡可能失稳。
相关文章
本次数值模拟的斜坡规模较大,而实际调查测得的岩体层面及节理面的间距均在0.1~1m的范围。表4.7-1岩块参数选取表表4.7-2结构面参数选取表4.7.3.4座落体整体变形演化过程分析河谷第一次下切模拟结果分析。......
2025-09-30
本章基于改进的质量输运空化模型及RNG k-湍流模型,对不同流量工况下离心泵非定常流动进行数值计算,并对非空化工况、空化工况下离心泵叶轮和蜗壳内不同监测点的压力脉动特性进行分析,为离心泵的稳定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离心泵非定常流动数值计算中,小流量下选取非空化工况、NPSHa=1.05m和NPSHa=0.9m;设计流量下选取非空化工况、NPSHa=2.0m和NPSHa=1.8m,非定常计算总时长为10个叶轮周期,叶轮和蜗壳内各监测点压力脉动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取得频域特性。......
2025-09-29
观察图7可以发现,Path2 分布着压应力与拉应力两种残余应力形式,在0~0.3 mm 的路径范围内,残余应力形式为拉应力,在0.3~4.4 mm 的路径范围内,残余应力形式为压应力,残余压应力占据了更多的路径区间;在距离路径起始点0.22 mm 与0.44 mm 的位置,存在着与路径其他区域相比更大的残余应力突变,这些应力突......
2025-09-29
图4.5-20斜坡初始概化模型为了得到斜坡演化过程的中整体及各个部位的变形情况,在模型中布设了3列位移监测点来进行变形监测。表4.5-1岩块参数选取表表4.5-2结构面参数选取表4.5.3.4斜坡整体变形演化过程分析河谷第一次下切模拟结果分析。......
2025-09-30
蔺秋生金琨黄莉摘要为了研究电厂温排水对其受纳水体环境温升影响,本文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河势贴体计算网格形式的平面二维水动力及热扩散数学模型,该模型同样可以推广应用到其它污染物浓度扩散问题的模拟研究。......
2025-09-29
弹药在侵彻过程中承受很高的减速度作用,惯性冲击下炸药的损伤机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结果表明,KS22a 炸药未发生严重损伤,仅孔隙率有微小增加。大部分损伤发生在黏结剂中,炸药晶体变形和拉伸断裂发生较少。图5-1侵彻作用后PBX 装药的细观损伤形貌本章基于第3 章介绍的黏聚裂纹模型对带有PBX 装药的缩比弹侵彻混凝土靶体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参数对装药损伤断裂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控制装药损伤断裂的结构优化方案。......
2025-09-29
标准巴西实验试样为圆盘状,加载方式采用准静态径向加载。表4-4 所示为根据巴西实验和平台巴西实验结果拟合得到的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图4-16 所示为在裂纹出现后试样表面的X 方向拉应变的分布图,劈裂时刻中心点的应变为0.019 8,与DIC 方法测得的拉应变0.022 相差较小,说明该方法预测巴西圆盘实验是可行的。......
2025-09-29
取第4章中切削力和切削温度的实验数据中的16组切削参数,用仿真方法获取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值,每一组仿真值和实验值的切削力对比情况见图5-7a,切削温度对比情况见图5-7b。从图5-7可以看出,仿真值与实验值比较接近,相对误差都在10%以内。......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