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层面参数来对岩层进行归并,减小结构面的数量:本次数值模拟的斜坡规模较大,而实际调查测得的岩体层面及节理面的间距均在0.1~1m的范围。表4.4-1岩块参数选取表表4.4-2结构面参数选取表4.4.3.4斜坡整体变形演化过程分析河谷第一次下切模拟结果分析。......
2025-09-30
4.7.3.1 地质模型
为了验证上述斜坡变形演化过程的分析,以现在Ⅱ—Ⅱ'号主剖面为依据,按照周围岸坡地形并结合该剖面的地形及坡体结构,对坡体演化前的地形进行了恢复与概化,恢复剖面的范围,前缘至河谷,后缘至山脊,整个地质模型的长度为100m。为了模拟座落体的变形演化机制,初始地形设为后缘山脊的高程恢复到100m,前缘河谷的高程恢复到46m,初始的斜坡坡角约为75°,经历了累积34m的河谷下切后河谷中心线的高程变为12m,从而通过此地形条件的改变来模拟座落体在整个河谷下切过程中的演化变形过程。
4.7.3.2 力学模型

图4.7-2 计算模型
根据恢复斜坡演化前的地质模型,建立数值计算力学模型。数值分析采用3DEC(3 Distinct Element Code)程序,模拟过程仅考虑自重应力场按弹性力学模型计算。边界条件采取左、右及底边三边垂直方向固定模式,建立的计算模型如图4.7-2所示。
模型中岩层的厚度设置为2m。根据对结构面的统计,正常基岩主要发育有两组结构面模即一组倾角为5°的层面及一组倾角为75°的节理面。因此模型主要考虑两组结构面,一组倾角为5°的层面,一组倾角为75°的节理面。同时,设置一组倾角为75°的卸荷裂隙便于计算。计算时,模拟过程仅考虑自重应力场影响,按弹性力学模型,结构面采用面接触的库伦滑移模型。模型被分割成44332个离散的块体。
4.7.3.3 参数选取
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呈各向异性且极其复杂,在数值模拟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其进行工程近似,即对其物理力学特性进行简化,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忽落次要的方面常常是工程中处理问题的方法。
因此本次数值分析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方法对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参数进行简化处理:
(1)选取优势的结构面。由于本次模拟采用的是二维分析,因此选取了两组对岩体力学特性起主要作用的优势结构面,一组是岩体的层面,另一组为与层面大角度相交的节理面。
(2)调整层面参数来对岩层进行归并,减小结构面的数量。本次数值模拟的斜坡规模较大,而实际调查测得的岩体层面及节理面的间距均在0.1~1m的范围。为减小结构面的数量简化计算,分别将岩体层面及节理面的间距调整为2m、3m。层理理面的倾角取5°,节理面倾角与层理面大角度相交。因此岩块的强度参数必须进行相应的弱化才能模拟相似到更加真实的地质条件。
(3)岩性的简化。由于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的岩性相近,因此将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的岩性简化为纯白云岩构造。
表4.7-1和表4.7-2为根据经验法、工程类比法以及反演分析等方法简化调整而得到的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表4.7-1 岩块参数选取表

表4.7-2 结构面参数选取表
(https://www.chuimin.cn)
4.7.3.4 座落体整体变形演化过程分析
(1)河谷第一次下切模拟结果分析。当河谷第一次下切后,坡脚出现13m陡立临空面。位移主要出现在坡面,最大值处位于边坡的坡面的中上部,位移较小,约为0.5m。斜坡坡脚附近的岩体层面发生错动,斜坡表面岩体有滑动的趋势,如图4.7-3所示
(2)河谷第二次下切模拟结果分析。河谷第二次下切后,坡脚岩体受挤压,坡面位移最大值可达1.3m,斜坡后缘位移仍较小,位移比上一阶段明显增大。此时第二次下切较第一次下切相比,由于应力的重新分布,第一次下切时期微小的张拉裂隙进一步扩大,层间错动进一步增大,后缘出现较大的张拉裂缝,如图4.7-4所示。

图4.7-3 河谷第一次下切计算时步20000step

图4.7-4 河谷第二次下切计算时步20000step
(3)河谷第三次下切模拟结果分析。河谷第三次下切后,第二次下切坡脚由于出现临空面,岩体在卸荷裂隙的作用下部分解体,呈前冲坠落状向河谷位移,如图4.7-8所示。
随着计算时步的增加,岸坡岩体中的卸荷拉裂带不断扩展,当岩桥被突然剪断,使得阶坎状的卸荷裂隙得以连接贯通形成后缘分界面,卸荷拉裂岩体便沿该带产生突然的、迅速的整体转动座落如图4.7-5~图4.7-8所示。

图4.7-5 河谷第三次下切计算时步10000step

图4.7-6 河谷第三至下切计算时步50000step

图4.7-7 河谷第三至下切计算时步90000step

图4.7-8 河谷第三至下切计算时步130000step
相关文章
调整层面参数来对岩层进行归并,减小结构面的数量:本次数值模拟的斜坡规模较大,而实际调查测得的岩体层面及节理面的间距均在0.1~1m的范围。表4.4-1岩块参数选取表表4.4-2结构面参数选取表4.4.3.4斜坡整体变形演化过程分析河谷第一次下切模拟结果分析。......
2025-09-30
图4.5-20斜坡初始概化模型为了得到斜坡演化过程的中整体及各个部位的变形情况,在模型中布设了3列位移监测点来进行变形监测。表4.5-1岩块参数选取表表4.5-2结构面参数选取表4.5.3.4斜坡整体变形演化过程分析河谷第一次下切模拟结果分析。......
2025-09-30
图4.4-5斜坡演化模式图——前缘滑动变形阶段图4.4-6滑坡区库岸岩体结构面3)采用Terzaghi方法对倾向、倾角样本分布的取样偏差进行纠正,得到两者总体的概率分布。8)由结构面优势产状、临空面产状通过赤平投影图初步判断斜坡失稳形式。图4.4-7库岸岩体结构面极点等密度图图4.4-8林达滑坡对岸边坡临空面与结构面的赤平投影关系图斜坡失稳形式。......
2025-09-30
水能蕴藏量约占全国的1/5,占整个西部的1/3,其蕴藏量达1.43亿kW,技术可开发量1.2亿kW。西藏水力资源量巨大,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干流梯级水电站规模大多在100万kW以上,个别为1000万kW级的巨型电站,是全国乃至世界少有的水力资源“富矿”,现今开发程度较低。......
2025-09-30
不同地貌单元间滑坡的类型、发育程度等差异明显,同一地貌单元区不同规模和形态的岸坡区段滑坡的类型、发育程度等也不尽相同。表2.3-6滑坡发育坡度统计2.坡高流域滑坡与其坡高的关系密切,合适的坡高能为滑坡的发育和形成提供必需的势能和物质积累条件[116]。图2.3-5滑坡发育坡度统计图图2.3-6滑坡发育坡高统计图表2.3-7滑坡发育坡高统计......
2025-09-30
通常情况下,覆盖层滑坡按滑坡运动形式可分为:牵引式滑坡和推移式滑坡。最终,形成受前缘渐变式牵引变形控制——中后部逐步变形失稳的变形破坏模式,即牵引式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图3.2-1牵引式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图3.2-2推移式滑坡破坏模式4.冰水堆积物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川西地处我国第一个地形梯带。......
2025-09-30
表2.1-3甘肃、四川、云南部分地区原地应力测量结果2.1.4.2地壳水平运动以上的区域应力场分析反映出西部现代地壳表层以水平运动为主,这一点从西部大部分活动断裂错动以水平分量占优势也可以反映出来[100]。......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