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3.1选用的计算程序简介本次计算选用的程序,是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研究所赵其华教授编制的TB边坡稳定性计算程序。......
2023-08-20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类。定性评价方法有自然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和模型试验法等;定量评价方法中,极限平衡法与数值分析法是最主要的两种方法。基于刚体极限平衡原理的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有瑞典法、Janbu法、Bishop法、MP法、Sarma法和Push法等;数值分析法主要为基于强度折减法的各种数值方法。近年来诸多学者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改进,陈祖煜等(1983)对M-P法进行了改进,推导出安全系数解的上、下限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60];郑颖人等(2004)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得到边坡滑动面和安全系数,进行了边坡稳定性评价[61];张均锋等(2005)对二维Janbu法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复杂条件滑面,且满足滑面所有条块间力与力矩平衡关系的三维极限平衡法评价滑坡稳定性[62];郑宏(2007)通过取整个滑体为受力体并基于滑面应力修正,提出了严格三维极限平衡法[63];王根龙,伍法权等(2008)采用强度折减法和极限分析上限定理的虚功率方程,推导得到非均质土坡稳定性评价的刚体单元上限法安全系数计算公式[64];陈国庆,黄润秋等(2014)提出基于动态和整体强度折减法的边坡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65]。
在水库滑坡稳定性评价方面,刘新喜等(2003)对红石包滑坡在库水位下降时的滑坡稳定性评价,研究发现滑坡稳定性与库水位的关系呈抛物线变化趋势[66];殷跃平(2003)研究了三峡库区地下水渗透压力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说明了滑带平缓且厚度不大的滑坡中滑坡体浮力的降低速率要大于渗透压力的增加速率[67];廖红建等(2005)研究了库水位下降期间不同渗透系数滑坡的稳定性,得到了库区降水速度和渗透系数与边坡稳定性之间的变化规律[68];罗红明、唐辉明等(2008)提出了土水特征曲线的多项式约束优化模型和采用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值模型,研究库水位周期性波动下赵树岭滑坡的稳定性[69];Wang(2013)分别采用极限平衡方法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三峡库区凉水井滑坡在稳定水位和水位骤降工况下的稳定性[70]。
有关西部水电工程重大滑坡灾变演化及控制技术的文章
A区变形体以卸荷—拉裂变形为主,也可见部分反倾岩层存在弯曲倾倒变形。A区崩积物和强松动岩体分布高程为2475.00~3500.00m,失稳方量大约为1700万m3。C区整体稳定性较好,发生失稳可能性较小。唐古栋滑坡目前有蠕滑变形、卸荷拉裂变形、弯曲倾倒变形等多种变形破坏模式,A、B区变形体以蠕滑变形和卸荷—拉裂变形为主,C、D区变形体以滑移—压致拉裂变形为主,也可见部分反倾岩层存在弯曲倾倒变形。......
2023-08-20
在滑坡时空发育规律研究方面,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更新与进步,逐渐由以前简单的定性分析转向结合GIS、遥感技术、数值模拟等手段来综合分析滑坡的发育规律或形成机制。地形地貌对滑坡的时空发育通常具有控制性作用。地层岩性与构造作用往往也是导致滑坡时空发育规律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2023-08-20
通过对滑坡的最大主应力及最大剪应力的分析,表明在边坡表层,土体的最大主应力量值较小。在滑坡内部,其最大主应力分布受滑带的影响,其最大值出现在滑带的底部剪出口附近。......
2023-08-20
通常情况下,覆盖层滑坡按滑坡运动形式可分为:牵引式滑坡和推移式滑坡。最终,形成受前缘渐变式牵引变形控制——中后部逐步变形失稳的变形破坏模式,即牵引式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图3.2-1牵引式滑坡变形破坏模式图3.2-2推移式滑坡破坏模式4.冰水堆积物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川西地处我国第一个地形梯带。......
2023-08-20
图4.1-3斜坡演化模式图——破坏阶段因此,在坡体变形过程中,其后段因存在较大的下滑推力而首先发生拉裂和滑动变形,并在滑坡体后缘产生拉张裂缝。当稳定性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坡体开始出现变形。随着变形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拉张裂缝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增大;另一方面,各断续裂缝长度不断延伸增长,宽度和深度加大,并在地表相互连接,形成坡体后缘的弧形拉裂缝。......
2023-08-20
根据现场调查及勘探成果揭露,滑坡体内发育有四个次级滑体。因此,可以推测1号次级滑体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在暴雨和地震的作用下其稳定性将进一步恶化。主滑动体位于滑坡体的中后部,不受江水侵蚀的影响,且堆积体内未完全解体的强变形岩体成层性较好,堆积体较密实,坡体变形迹象并不显著,因此,主滑动体目前稳定性较好。......
2023-08-20
图4.3-5滑坡形成前河谷形态图4.3-6滑坡失稳后斜坡形态4)滑坡失稳后,一方面使后缘岩体失去了支撑条件,为后方岩体向临空方向变形提供临空条件,另一方面导致后方岩体内发育的某些软弱结构面在临空面出露,这样伴随地表水下渗过程中,上述软弱结构面也产生进一步软化作用,从而促使上覆岩体沿软弱结构面向临空方向滑移变形,在地表沿岩体内陡倾结构面形成拉张裂缝,如图4.3-7所示。......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