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0月上旬,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来到酃酃县,在水口作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决策。1928年3月中旬,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二团入酃,策应酃县“三月起义”。4月下旬,井冈山工农革命军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及湘南农军胜利会师,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红四军在酃县的活动时间一年余,书写了大量标语。中国共产党是替工农及一切贫苦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2023-08-20
为什么称苏区的宣传标语为“红军标语”?
标语,即用简短文字写出的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宣传标语主要是红军部队书写的,故称红军标语。
红军部队为什么要书写标语?
一是由红军的宗旨和任务决定的。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是红军的主要任务。红军创立初期,就把宣传工作规定为“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壁书标语以不易损毁、简便易行,“广而告之”等特点,成为主要宣传形式。
二是由斗争环境决定的。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因而,唯有红军的宣传才具威慑力,唯有“武装宣传”,才能顺利实施宣传任务。
三是在战争条件下, “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根据地的工作,是在红军前委(由军队党组织和地方党组织共同组成)统一领导下开展的,红军的宣传代表党的声音。
毛泽东对标语宣传有何评价?
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考察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对农村的标语、演讲等宣传形式大加赞赏:“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演讲,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农村调查和宣传工作。老红军张令彬回忆:毛委员说“一支笔抵得上一千条毛瑟枪”。
1930年11月,毛泽东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名义签发《宣传动员令》 ,下达瓦解国民党军队的12条宣传口号,并指出:“我们要坚决相信那十二个口号的力量,每一个抵得红军一军。”
红军标语是怎样书写的?
在墙壁上书写标语,一般用毛笔、笋壳、小棕帚等。使用最多的是就地取材,以棕片、笋壳扎制的笔帚。
书写标语的颜料有墨水(黑)、土红(红)、石灰浆(白)、染料(蓝、紫)等。十都晓东村有署名“共产党”的标语(红五军书写)共10条,用的就是染坊的紫色染料。
标语载体和传播方式有哪些?
红军标语一般书写在房屋内外墙壁、壁板上,有的刻在岩石和树干上。遗存标语多为直接书写在墙壁上。墙壁质地有土坯砖、青砖或砖外表的粉壁(以石灰砂浆粉刷成)。
红军标语形式多样,按载体和传播方式分有以下几种:
以较大纸张书写,张贴在室外的纸质标语;
印刷在小型纸张上,张贴或散发的传单;
书写在纸质彩色小三角旗上的小旗标语。一般用于集会、游行,人手一旗;
直接书写、或以纸张书写后粘贴在布料上张挂的横幅(或竖幅)标语;
刻在岩石或树干上的雕刻标语;
书写在墙壁或壁板上的墙壁标语;
书写在孔明灯纸罩上或将标语吊在灯罩下放飞的飞行标语。
书写在灯笼纸罩内外,用灯光照亮的灯笼标语。一般用于晚上群众性游行或集会(俗称“提灯会”)作宣传。酃县最大的一次“提灯会”,出动写有宣传口号的灯笼两千余个。
红军标语中为什么出现“简化字”?
红军标语一般用繁体字书写,但有的标语中夹杂着一些“俗体字”,与解放后国家公布的简化字相同,如劳、万、农、义、无、党、国、权、夺、医、穷、乱、团、红、间、阀、实、独、师、连、尽、来、欢等。于是有些人对标语的书写年代产生怀疑。
其实,这些字只能称“简体字”或“俗体字”,不能称“简化字”。
“俗体字”在民间流行了数百年甚至千余年,因不为官方认可,只在民间流行,于官方的印刷品中不易见到。《宋元以来俗字谱》收集了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达6240个,对应繁体字1604个,其中与今天推行的简化字完全相同的有330个。
我国简化汉字的原则是“约定俗成,稳步前进”。即在社会习惯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尽量采用已经流行的简体字,只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国家公布的简化字,一部分来自古字,一部分来自书法家(如王羲之)的造字,还有一部分是直接采用民间约定俗成的“俗体字”。
红军战士来自老百姓,标语宣传对象又是工农大众,书写时使用一些俗体字就不奇怪了。据老红军回忆,红军(解放军)解放的地区(革命根据地、苏区、解放区),在手稿、印刷品、标语中,经常可以看到当时流行的俗体字,因而称之为“解放字”。
红军标语的书写时间和书写单位是怎样确认的?
红军标语书写时间跨度长,书写单位多,加上战争年代部队建制与番号变化频繁;又因保密需要,不便书写日期,因此,确认书写部队和书写时间,必须对红军部队的建制沿革、番号使用时间、部队在标语书写地的活动时间以及标语内容等进行综合分析。
为减少书写字数,红军标语署名多是缩写。如署名“红Ⅲ5.1政”的单位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第五军第一师政治部”。他如“红Ⅲ5.1教导队” “红Ⅲ军五一” “红一师教导队九组”等同类型简化署名即可类推。
红三军团第五军第一师的标语较多,确认其单位全称与书写时间,首先要查找红三军团的建制沿革。1932年3月12日,中革军委将五军、七军、十四军编为第三军团。同年8月6日,“五军”建制和番号取消,原辖一、二、三师由三军团直接指挥。 1933年6月上旬整编,一、二、三师缩编为第四师,三军团直辖四、五、六师。即1932年8月上旬至1933年6月上旬,红三军团先是无“五军”建制番号,继而无一、二、三师建制番号。署名“红三军团五军一师”的标语,书写时间应在1932年3月中旬至8月上旬之间。其次,要查找此段时间署名部队的活动范围。据史料记载, 1932年5月中旬,红三军团经资兴入酃县,在各地宣传群众,筹措军费,补充新兵,并赠送酃县红九营枪支子弹和手榴弹。三是要研究标语口号提出的时间。如署名标语“加入红军,拥护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日宣战”,口号出自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的《对日战争宣言》。通过综合分析,可以确认署名“红三军团五军一师”与类似署名的标语,书写时间为1932年5月中旬。
“红军河西总指挥部”是什么机构?
县城南街有署名“红军河西总指挥部”“红军河西总指挥部士兵委员会”“中国红军河西组”的标语,共4处11条。“红军河西总指挥部”是何单位?
1931年3至6月间,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赣西南苏区的“围剿”,湘赣革命根据地成立河西(指赣江以西地区)总前委和总指挥部,统一指挥活动在赣西南苏区河西地区的湘东南独立师、红七军和红二十军等部队的作战行动,参加河西地区第二次反“围剿”斗争。
6月中旬,红七军和红二十军一七五团奉命调往赣西南苏区河东地区,留下红七军教导队及二十军部分干部。不久,这部分干部与湘东南独立师教导队合编为河西教导队。1932年2月,河西教导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河西教导队存在时间为1931年6月至1932年2月。 “河西组”当是此间成立的一个临时机构。
“红骑丙”是什么单位?
中村乡周家祠有3条署名“红骑丙青年第二组”的标语,分别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国民党十大罪恶》以及“青年新兵到这里,共计382名”留言。 “红骑”是“红军轻骑队”的简称, “丙”与“兵”谐音, “青年第二组”是轻骑队分支组织的代号。
“轻骑队”是苏区共青团组织直接领导下的青年群众监督组织。其任务是监督、检查苏维埃各机关、企业及合作社组织的官僚主义、贪污、浪费、腐化、消极怠工等现象, “举发对于党和政府的正确政策执行的阻碍与曲解。 ”业务上受工农检查部指导。 1933年12月20日少共中央局通过的《轻骑队的组织与工作大纲》 ,对1932年7月5日发布的《大纲》作了修改。规定在红军部队中一般不组织轻骑队, “但是,在某些军事机关(如兵站、供给部、医院等)和军事企业(兵工厂、军事印刷厂、材料厂、被服厂等)内,一样要组织轻骑队,直接在某些政治机关的领导之下”。
写在同一处的3条标语中,有“青年新兵到这里,共计382名”的留言,标语书写时间与1932年5月中旬红三军团五军一师进入酃县的时间吻合。书写标语的单位可能是红五军兵站一类单位,“红骑丙”即“红五军一师兵站轻骑队”。
红军、 “白军”标语为何并存?
在炎陵县,红军标语与“白军”标语书写在同一个墙壁上的遗存有多处,这是根据地“围剿”和反“围剿”斗争的见证。
县城南街有一条“消灭白匪”的标语,国民党军队曾将“白”字改成“赤”字。不久,红军来了,又将“赤”字改回“白”字,多次涂抹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见。
十都镇小江村万家大屋的外墙上,在一人高处用土红写有“白军士兵你们在山东辛苦了,为什么又来打工农” “杀尽国民匪党”。这两条标语是红军部队于第一次反“围剿”前书写的(署名不可辨认)。在标语上部四五米高处写有署名“国军十五师八十五团宣”的巨幅标语:“民众要将畏匪的心理变作铲匪的勇气。”国民党军十五师王东原部曾多次参加对湘赣苏区的“围剿”,并驻军十都。标语原被石灰浆涂抹覆盖,近些年石灰浆皮剥落后渐显。
在县城南街一居民室内遗存第二次反“围剿”时写下的“红”“白”对垒标语。一为红军所写:“欢迎白军弟兄拖枪来投红军,赏光洋陆拾元”,紧挨标语写有“活捉李匪明瑞者赏洋叁万元”。李明瑞时任红七军军长、红军河西指挥部总指挥。
炎陵县有多少红军标语遗存?
20世纪50年代初调查,遗存红军标语有1万余条, 60年代初调查尚存8700余条。目前已发现的遗存标语近500条,大部分可以识辨。
炎陵红军标语有何特点?
炎陵县遗存红军标语时间跨度长、署名单位多、表现形式多、宣传内容广。几乎所有在炎陵县活动过的部队都留有标语。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标语有不同的署名110余个,涉及红军团以上单位40余个,地方部队连以上单位10余个。除番号外,还带有“司令部”“士兵委员会”“党支部” “政(政治处)” “教导队”等机构名称。从1928年3月工农革命军书写标语算起,时间跨度长达7年。标语内容涉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和红军的纲领、任务、政策、号召等多个方面。书写格式有横书、竖书、呈三角形的斜书;字迹颜色有红、黑、紫、白等,字体有行书、楷书、隶书、行草等。标语以文字为主,也有字配画、字组画、漫画,体裁除口号外,还有对联、打油诗、韵文等。
红军标语是怎样保护的?
红军标语历尽沧桑得以遗存,是老区人民对革命历史文化的又一大贡献。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西征,湘赣苏区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红军标语被强令清洗或铲除。群众为了保护红军标语,有的在标语表面刷上泥浆或石灰浆,把标语覆盖起来。有的将室内标语用纸糊封,或以家具用具、柴草杂物等掩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群众将标语覆盖物清除,红军标语重见天日。老区人民保护红军标语的行动曾受到中央人民政府老根据地访问团的表扬。
随着岁月的推移,标语载体均在百年以上。为了保护这一份珍贵而又沉重的遗产,不少群众宁住陋室,也不对写有标语的建筑进行改造装修或拆毁重建;有的危房需要修整、改建,就将写有红军标语的墙体单独留下。
炎陵县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遗存红军标语进行保护。1990年10月始,用了1年时间,行程1400多公里,对全县主要标语遗址进行调查,并逐村逐户落实保护措施。
首先,对遗存标语进行普查登记;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田野调查(测量、绘图、制作影像资料)并采访有关人员,查阅有关资料,甄别书写时间与书写单位,建立档案;对标语集中的旧址、民居,与产权单位或住户签订合同,落实就地保护措施与责任人。对室外标语,加装玻璃护罩,减少风雨侵蚀。
有关红色守望:炎陵县红军标语选辑的文章
1927年10月上旬,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来到酃酃县,在水口作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决策。1928年3月中旬,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二团入酃,策应酃县“三月起义”。4月下旬,井冈山工农革命军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及湘南农军胜利会师,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红四军在酃县的活动时间一年余,书写了大量标语。中国共产党是替工农及一切贫苦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2023-08-20
最早提到“红军标语”的是陈毅“红军标语”一词见诸文字是陈毅提出的。这是最早出现“红军”二字的标语,也是以“红四军”名义书写的最早的标语。红四军成立后,建立军部特务连及连党支部。幅面最大的标语红军标语中的单字大小一般在20至50厘米之间,最大的有80厘米以上。湘赣红军独立一师遗存标语,亦多达43处、109条,分布在7个乡镇。......
2023-08-20
8月,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成立,独立师改为湘赣红军独立第一师,并组建第二团,团长彭年,政委谢国瑜。9月正式成立红八军军部,红独一师改为第二十二师。遗存标语书写于1931年初至1931年底,署名单位有:湘东南独立师湘赣红军独立一师司令部、士兵委员会湘赣红军独立一师政治部湘赣红军独立一师第一团湘赣红军独立一师第二团湘赣红军独立一师第三团湘赣红军独立一师第三团十一连江家试馆位于县城东北。......
2023-08-20
1933年8月,湘赣省军区命令酃县、遂川县独立营编为湘赣红军独立第四团,酃县独立营为第一营;遂川独立营为第三营。红独四团成立后活跃在湘赣边界与湘南一带,先后担任打通湘赣苏区与中央苏区联络通道、为红六军团西征引路等艰巨任务。......
2023-08-20
◆夏远生红军标语,作为苏区红军的红色遗存,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载体和文化遗产,也是党和红军所创造的井冈山精神、红军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典范体现,至今对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促进改革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红军和苏区的创始人、领导者毛泽东,自始至终重视发挥红军标语的宣传鼓动和组织动员作用。......
2023-08-20
1931年3月中旬,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召开会议,成立河西总前委和总指挥部,统一指挥湘东南独立师、红七军、红二十军等部队的作战行动,参加河西地区第二次反“围剿”。6月中旬,河西总指挥部所辖湘东南独立师和红七军第二次攻占酃县县城。标语署名单位有:红军河西总指挥部红军河西总指挥部士兵委员会中国红军河西组◆国民党消灭豪绅地主的走狗消灭AB团、保安队。......
2023-08-20
(以书写时间为序)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工农革命军第一军军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政治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工农革命军一团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第四军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十师二十八团三营九连士兵委员会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第一连士兵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师二十八团红军十师二十八团士兵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10红军第二十八团二营六连士兵委员会红军十师二十九团三连士兵委员会红军第四军十......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