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炎陵县红军标语:红色守望的意义!

炎陵县红军标语:红色守望的意义!

【摘要】:最早重视标语宣传的是毛泽东。这一时期,红军标语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和红军的宗旨、主张,扩大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军党代表毛泽东、军长朱德亲自过问和检查,并对标语的书写作具体指导。我们广大红军战士都学会写标语,我们的挑夫也会写。

在炎陵县城西,矗立着一座庄严肃穆的红色建筑

这座建筑是以红军标语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书写的标语。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面对一帧帧历经风砺霜雕的“红色印记”,肃然起敬。

朋友,你也许会问:红军标语是怎样产生的?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过什么作用?为什么能够遗存到今天?

让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走进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吧。

一、红军标语的产生

标语,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进程中创造的重要宣传形式。它伴随中国革命的步伐和人民军队的战斗足迹,遍及各个革命根据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早重视标语宣传的是毛泽东。早在大革命时期,这位农民运动的导师在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时,对农村的标语和演讲宣传大为赞赏:“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演讲,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前,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委和湖南省委专门讨论了秋收起义的宣传问题,提出了《秋收起义口号宣传》 (10条),号召工农群众起来参加暴动,恢复农民协会,一切权力归农会;没收土豪劣绅和大地主的财产;平分土地。这些张贴、散发或直接书写在墙壁上的口号,就如黑夜的惊雷,唤起千百万工农群众。秋收起义虽然受挫,但共产党的主张传遍湘赣大地, “镰刀斧头”旗子已经飘扬在工农群众的心中。

曾策应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老红军贺敏学回忆: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的三湾村⋯⋯小江山一带有我们的人,派人去侦察,揭下部队贴的宣传标语⋯⋯都是宣传我们党的主张,如“打土豪,分田地!”“拥护共产党!”“打倒土豪劣绅! ”等等,落的款是“工农革命军”。后来进一步打听到这是毛委员的队伍,我们便派人去和他们联系。

在传播手段十分落后的年代,几条简单的标语,即可传达内涵丰富的革命信息,得到千百万群众的信赖和支持,除了革命群众“心有灵犀”之外,标语宣传的通俗易懂,快捷广告的特点起到重要作用。

工农红军(前称工农革命军)创立初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把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和党的革命任务统一起来。 1927年底,毛泽东规定工农革命军必须执行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三项任务,并在军中建立宣传队,执行书写标语和演讲等宣传群众的任务。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向中央的报告中说到:“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一方面有少数小块地方的红色政权,一方面全国人民还没有普通的民权,工人农民以至民权派的资产阶级,一概没有言论集会的权利,加入共产党是最大的犯罪。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

两年后,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所以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的工作。”

在毛泽东建军思想指导下,红军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克服单纯军事观点,上上下下十分重视宣传工作,每到一地,就张贴传单、布告,书写标语;在群众比较集中的墟场、县城,还组织演讲。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全国解放。

(一)并冈山斗争时期的红军标语

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为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时期。这一时期,红军标语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共产党的性质、纲领和红军的宗旨、主张,扩大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

老红军陈士榘回忆:

当时,虽然我们已经改为工农革命军,打的是五角星加镰刀斧头的红旗,但部队的服装与旧军队没有什么显然的区别。旧军队给老百姓最深刻的印象,是抓夫、派差,给他们挑东西,拿东西不给钱,动不动就打人骂人。老百姓见到“丘八”就要“跑反”到山上去。说明群众对军队是非常痛恨和害怕的⋯⋯部队要担负武装群众和宣传群众的任务,向群众宣传我们是代表工农大众利益、反抗统治阶级的革命军队,是一支与旧式军队不同的工农革命军队。如果不让老百姓了解我们军队的特点,我们便无法接近群众、发动群众,没有群众我们就无法存在。

红四军成立之后,军、师、团、营、连都成立宣传队,受党的前委、军委宣传科的垂直领导及军、师、团宣传科指导。宣传工作计划和组织工作由同级党代表负责,全军的宣传工作则由军政治部主任陈毅负责。军党代表毛泽东、军长朱德亲自过问和检查,并对标语的书写作具体指导。担任过宣传中队队长的谭冠三回忆说:

(毛委员)每到一地,总是要检查宣传队的工作情况如何,对于宣传队做的不好的地方,就给指出来。他检查我们的工作,实际上就是给我们上课。他曾经批评过我们写怪字,把“工”字写成中间扭上一扭,把“人”字写成加上两点。他讲,你们写的字是给谁看的,工人农民识得多少字?你们写的这些字,工人农民是看不懂的。

老红军张令彬在《几件难忘的旧事》中也说道:

毛委员很重视宣传和调查研究工作,他说,一支笔抵得上一千条毛瑟枪。我们广大红军战士都学会写标语,我们的挑夫也会写。大家都用竹竿和笋壳子当笔,行军一休息,大家都写。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向中央的报告中专门讲到:“文字宣传,如写标语等,也尽力在做。每到一处,壁上写满了口号。唯缺绘图的技术人材,请中央和两省委送几个来。 ”绘图,即绘制宣传画(后称壁画),有的独立成幅,有的与标语相配。此时的标语宣传,开始注意形式上的多样化和大众化。在井冈山桃寮被服厂旧址,有红四军的配画标语遗存。

战鼓

◆“红军一到,满街鲜红,如同过年。”

◆墙壁标语

◆水上标语(放入河溪漂流

◆空中标语(用孔明灯升空)

开始,书写标语以纸张为主,后来因纸张不便携带,纸质标语又不能长期保留,于是就改用石灰浆、土红、墨水等直接书写在墙壁上。

谭冠三在《我记忆中的井冈山斗争》一文中详述了这一转变过程:

宣传队每到一地或行军途中,在凡是能写的地方,就全部都写上标语。开始,我们是用纸张写的,后来,一则纸张容易坏,二则由于行军背上一大捆纸也很不方便,就改用墨或颜料装在木筒里,用手提着,到处去写标语。最后,我们又改为用石灰水写,提一个石灰筒,用笋壳或棕作笔,在墙上写很大一个字的标语,以宣传群众⋯⋯当时的宣传标语都很通俗易懂,也很简短。宣传内容有对工人的,有对农民的,有对店员的,有对城市里的商人的,还有对绿林的,对白军士兵的。

炎陵县遗存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红军第四军”(含所属师、团、营、连)等署名标语,都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部队书写的。

1929年4月,红四军转战赣南来到于都。为规范标语宣传,以政治部名义发布了134条标语,并规定了书写标语的9条注意事项:

1.不要写草字、省笔字;2.慢一点写,力求写得好看,不要性急乱涂;3.不要写错,不要遗落字,一个标语写完须查看一遍才走;4.全部一百三十四个标语分为下列三种写法(注:引者略);5.除各纵队政治部得制定地方口号之外,宣传队不得自由创造新鲜标语;6.军部直属队,一二三纵队,四个单位,每个单位均负担标语全部,各单位由政治部负责自行分工;7.一律用笔写上墙壁,不准偷懒改用纸贴;8.署名一律署“红军”两字,不准署杂色名义。标语落尾废止感叹号(!)改用断句号(。);9.凡比较语气标语,如国民党共产党比较,红军白军比较等,只可连写,不可分写。

对于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刚刚建立的新型军队,又是在战争环境下,对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短时间就能统一的。

红四军下山以后转战赣南闽西,战斗频繁,住无定所。从指挥员到战士,生长出单纯军事观点,甚至将军事与政治对立起来,忽视宣传工作。“宣传队简直成了收容所,完全不能执行它的任务了”,因而引起部分人对宣传队不满,讥之为“闲杂人” “卖假膏药的”。

1929年6月,红四军在福建龙岩召开第七次党代会。会议针对宣传工作不能适应革命斗争的紧迫要求,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由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才可以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强调“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若忽视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势力”。在决议中进一步指出:“红军内确立宣传兵制度;在宣传技能上非常进步,每到一处标语布满,演讲队四处出发,这是红军非常能打仗的工具的特征之一。有少数人认为这种制度是吃闲饭的闲杂人,妨碍行军,这个偏见非常不对,非纠正不可。”

为了加强宣传工作,决议对宣传内容、技术、组织等方面作出规定。在宣传内容方面,要求“发布一个具体的政纲,名曰红军政纲”“宣传要切合群众情绪”,便于发动日常斗争;注意对城市贫民(中小商人与学生)、妇女群众、劳苦青年群众以至广大的游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和争取。为了瓦解地主武装,争取广大群众,决议要求加强“对民团、靖卫团等团丁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在宣传组织方面,要求把加强宣传队的建设和整理训练问题,作为目前党要加紧努力的工作之一。”并具体规定:以军及纵队直属队、支队为单位各组织一个宣传中队,设队长、队副各1人,宣传员16人,挑夫1人,公差2人。每个中队下分若干分队,各大队或支队以下其他部队与机关设一宣传分队,设分队长1人,宣传员3人。要求从士兵中挑选优秀分子为宣传员,各单位宣传队直接受政治部门指挥。

红四军“七大”以后,宣传工作得到加强和改善,收到显著成效。

1929年9月,陈毅给中共中央《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说:

军队里举行识字行动,简易的办法就是要士兵认红军的标语,认得一个标语即将此标语包含的意义策略告诉他。

红军在经过许多斗争,觉得宣传工作太差,每每红军经过某地只是少少的几张标语,群众毫不懂红军是什么东西,甚至许多把红军当作土匪打。红军为解决这困难,宣传才逐渐进了步。红军现在有一个宣传兵制度,凡军队每一个机关(如连队、营部或政治部、卫生队等)均须派五个人担任宣传工作,这五个人不背枪,不打仗,不服勤务,名叫宣传兵。此五人分两组,一组为演讲队,担任口头宣传,凡红军所到的地方,行军时经过的乡村酒店茶店,或大市镇均须手持红旗及标语传单,向群众宣传。到了城市更须全体出发,在大街小巷或商店作个别宣传或挨户宣传⋯⋯其外一组为文字宣传组,两个人每人提一个石灰桶,大小笔各一支,凡军队经过的地方墙壁上要统统写满红军标语,写字要正楷,以愈大愈好,要用梯子写得高,使反动派不能随便涂抹。达到一个城市,各连的宣传员由政治部或党代表分配宣传区域,并派人巡视以观勤惰。各连写的标语有标记,不怕冒功或混淆,写错了亦易查处予以处罚。因此红军到达一个县城只要三小时,宣传工作可以普遍⋯⋯许多群众说:“红军一到,满街鲜红,等于过年。”

中央随即给红四军前委来信,指出:“红军中的政治工作及宣传队组织,是红军的政治命脉,决不能动摇这一根本路线。”

1929年10月,红四军前委宣传科编写了《宣传须知》 ,将标语列为第一个宣传方式,并再次提出标语宣传的技术要求:

1.写墙标语要选择位置,要写得高,使人远远望见,使反动派不好破坏;2.写时不要错误,如草写,省笔字,掉了字。在一个地方不要重写标语,一个标语写完后须看过一次才走;3.写标语时如有人来看,就要与他解释所写标语的意义,不要哑巴式的只管写不开嘴;4.不准写得杂乱无秩序,或写在商人招牌上使别人讨厌;5. 贴标语或其他各种宣传品的时候,看什么地方贴什么标语和宣传品(如在农村必须写关于农民方面的标语及宣传品,在城市必须多贴关于工人及商人方面的标语和宣传品),不要不选择对象便乱贴,并要粘得十分稳定,抹不去。

12月,红四军在福建古田召开第九次党代会。毛泽东在批评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时说:红军的任务除打仗消灭敌人之外,还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 “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古田会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三大任务;规定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原则和制度。同时,肯定了政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规定了宣传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从此,红军的宣传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二)湘赣苏区的红军标语

1930年2月“陂头会议”后,在毛泽东为首的“共同前委”和赣西南特委的统一领导下,湘赣边苏区逐步形成,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汇入湘赣苏区的斗争洪流。

活动在湘赣边的红军部队主要有红五军、七军、二十军以及湘赣红军独立一师(后扩编为红八军)等。此间,从中共临时中央、中央苏维埃政府到赣西南特委、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1931年10月正式成立),对宣传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红军的宣传工作从组织机构到内容、技术都已经制度化。地方党组织、武装队伍、苏维埃政府和群团组织也建立了宣传机构和宣传制度。

1930年7月,时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省委特派员刘作抚巡视赣西南根据地(时酃县苏区为其辖区)后向中央作书面汇报。《报告》在“宣传”部分,详述了赣西南根据地的宣传工作:

宣传普遍的办法很有进步,如发明河流宣传,制许多的木板写上宣言标语放在各处的河流里,即随流水流到吉安以及他处去了。空中宣传制一空(孔)明灯,把宣传品系在灯上听(让)他(它)飞去。

画壁也很普遍,最普通的要算是红军的标语,随处墙上都五尺大的石灰写的标语,大家写的字都写得好而且公正(工整)。

《报告》描述了红军标语遍布水、陆、空的壮观场景。此时距井冈山失守仅一年多时间。根据地军民掩埋了战友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展开创建和保卫湘赣苏区的斗争。

湘赣省委对标语宣传不仅抓得紧而且有具体指导。1932年6月,中共湘赣省委常委通过《宣传鼓动工作决议》,要求各地“组织壁画队,学习写大字,更要粉洗失时间性及新鲜花样的标语,但要很技术的写上一些目前的中心口号”。7月20日,中共湘赣省委作出《关于宣传鼓动工作的决议》 :“广泛应用画报,传单上也须画一些图,壁上到处都画起革命画报,已经能引起群众的兴趣。”“画壁队字要写得大、写得清楚。现在壁上写些很陈旧的标语,贴起些没有用的标语口号,均需完全洗涤干净,再很技术的写起新的标语,这一工作必须马上动员做起来。”在给中央苏区中央局宣传部《关于宣传工作的报告》中说到:“陈腐及过时间性的标语口号来了一个洗涤(但没有完全做到),用纸的标语口号减少了,多用石灰土红涂写墙壁与画报等。”“文字方面:对白区方面则厉行河流宣传,用木板写标语沿水流于白区去⋯⋯此外与赤白交界地放空(孔)明灯,内面写些标语口号。”

1932年12月,中共湘赣省委发布《群众工作讨论提纲》 ,指出:宣传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是“启发群众的阶级仇恨,促进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群众的政治水平线,坚定群众革命的决心,鼓动群众斗争的勇气;指示群众本身痛苦的来源和解决痛苦的方法,加强群众团结斗争的力量;指示群众斗争的策略和方法。”在“宣传工作”部分,提出“画壁、口号要写得大,写得高,写得好,不要写鬼怪难认的字,反动标语要洗去,再写过,不要修改。写过了标语要看一遍才走”。并提出水陆空三种宣传形式:1.利用河流将标语写在木板上流到白区去;2.利用陆地、墙壁、树林、石板上写标语口号;3.利用孔明灯写标语或将传单安在孔明灯上飘到白区去。

炎陵县档案馆保存了当年有关标语宣传类文件。 1932年4月,酃县赤色总工会发文“庆祝酃县兵暴(注:指三月起义)胜利及反帝大示威”,提出“粉写标语须要写一尺大,并要照标语底稿去写,要写正字,不得写草字”。当年开展“红色五月宣传”活动,少共酃县县委书写了“纪念五一,援助白区罢工运动。纪念五四,打倒帝国主义。纪念五卅,并又实行武装暴动”墙壁标语,至今仍存。

湘赣苏区的红军标语,除了宣传党的政策、革命斗争任务的“中心口号”和“切合群众斗争情绪”的口号之外,主要是对敌军的宣传。

“对敌军的宣传,最有效的方法是释放俘虏和医治伤病。”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为工农革命军提出了优待俘虏的政策,并实行释放俘虏,医治伤兵,愿留即留,愿去即发放路费的措施。对于分化瓦解敌军,开辟广泛的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俘虏政策感召下,每次“会剿”中,都有整排、整连的国民党军队的士兵拖枪投奔红军。 1928年冬,参加“会剿”的湘军阎仲儒部营长毕占云和滇军朱培德部营长张威先后各带一百余人参加红军。

为了让广大敌军士兵了解红军的政策,不为反动军官欺骗,红军利用可以流动散发的传单和固定的壁上标语漫画,以及空中标语、漂流标语,对敌军展开强大攻势:揭露国民党军队的反动本质和屠杀抢掠工农的罪行以及反动军阀欺压下级军官、虐待士兵的种种恶行;宣传红军内部的民主制度和官兵关系、军民关系;阐明红军对俘虏的优待政策,指明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出路等。标语用词口语化,简短明了,入情入理。

1930年11月,国民党军队对红军和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为打破敌军“围剿”,在进行紧急战备的同时,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发出瓦解国民党军队《宣传动员令》 ,下达12条宣传口号,并号召:“工农同志们,红军兄弟们,敌人为了最后的挣扎,又在大举对工农红军压迫了,我们这回一定要战胜他们,一定要消灭他们的主力,要缴得他们几万支枪械。我们拿什么武器呢?我们拿下面那十二个口号作武器,我们要坚决相信那十二个口号才真正是缴敌人几万支枪的武器,我们要坚决相信那十二个口号的力量,每一个抵得红军一军,我们提出那十二个口号,就立即增加了十二个军的力量。”

这12条口号,于1931年3月在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签发的《关于目前敌我形势和争取二次胜利的准备》通令中,连同“二次作战中红军及地方游击队早晚点名口号”(8条)再一次发布。在炎陵县, 12条口号标语全文遗存有2处,部分遗存有多处。

为切断湘赣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 1933年10月起,国民党军队对湘赣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 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开展反对五次“围剿”运动的紧急通知》,要求“用各种群众团体的名义,拟定宣言、传单、标语,揭露国民党‘围剿’红军的罪行。”湘赣苏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随即转入扩大红军、筹措军需。 12月,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发出《关于扩大红军突击运动》的训令,要求“在这突击期中,责成省教育部首先发下各种关于扩大红军的宣传品,并要单独下一训令号召教员在寒假时来写扩大红军的标语口号,领导儿童自动送哥哥,送父亲、叔、伯去当红军。”炎陵县遗存标语中有“扩大铁的红军”“英勇少队动员到红军中去,参加红军作战”等内容。

1934年2月,湘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发布《紧急动员粉碎敌人大举进攻》的命令,提出:“要鼓动广大工农大小男女都来进行白军兵士工作”“向白军作革命宣传⋯⋯这一工作应在敌人未进攻之先布置妥当,并在各要路多些(对)白军士兵(的宣传)标语,敌人进攻时应派人走敌人前面散发传单,与站在高山喊口号,同白军士兵讲话等。”

湘赣苏区红军标语,大部分是对敌军宣传的。除了口号之外,韵文、歌谣、漫画、对联等形式也大量采用。如《送郎当红军》《支援红军歌》《告白军士兵歌》《白军士兵五条苦情》等歌谣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三)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红军标语

1934年春,遂川苏区为敌所占,遂川县委、苏维埃政府迁往酃县,并成立酃遂中心县委和酃遂中心县苏维埃政府。8月,红六军团奉命突围西征,湘赣苏区军民转入游击战争。

号角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政治部

(壁画军旗)

地址:桂东县沙田

◆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呵!

地址:茶陵县

◆工人工人大土豪

(原意:工人捉拿大土豪)

地址:桂东县沙田

◆这是土豪劣绅

地址:炎陵县霞阳

◆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地址:茶陵县

“然而,山区是敌人始终无法夺取的。”在敌军频繁的军事“清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之下,活动于湘赣边、湘粤赣边山区的红独四团、酃遂游击队、湘赣游击队、湘粤赣边游击支队指战员,住山洞,吃野菜,昼伏夜行,坚持斗争。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配合军事斗争,书写标语,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群众的革命信心。

此间书写和留存的标语数量不多,但每一条标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时任酃遂中心县委书记、酃遂游击队队长兼政委的周礼,曾在夜晚捉泥鳅的群众掩护下,在敌军碉堡底下书写标语。

二、红军标语的主要内容

炎陵县遗存红军标语,时间跨度达10年。不同时期的标语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共产党的性质和纲领

红军标语的产生,距中国共产党成立不到十年时间。年幼的共产党虽然在大革命中登上了政治舞台,但并不为广大群众所认识,加上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的“妖魔”化宣传,群众对共产党存有疑虑,甚至产生恐惧和敌意。党要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就必须让群众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从而真心实意地跟党走。红军标语广泛宣传:“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谋解放的”“中国共产党是替工农及一切贫苦人民谋利益的党”“是为无产阶级有饭吃衣穿屋住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民权革命唯一的领导者”。

1932年5月,红五军一师在炎陵县中村全文书写了党的六大制定的“十大政纲”。政纲规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表明共产党“不但代表工农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中国现时确实还是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中国彻底的民权革命的纲领,包括对外推翻帝国主义,求得彻底的民族解放;对内肃清买办阶级的在城市的势力,完成土地革命,消灭乡村的封建关系,推翻军阀政府。必定要经过这样的民权主义革命,方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政纲》的宣传,对于全面认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主革命的性质与任务,动员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群众参加革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宣传红军的宗旨和任务

红军创建之初,不仅“群众毫不懂红军是什么东西,甚至把红军当作土匪打”。就是在党内和革命队伍内部,对“朱毛红军这个怪物”也了解甚少。标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红军“是工人农人的军队”“是工农革命的先锋队”“是保护工农的军队”;红军“不损害工农一点东西”“绝对不拉传伕,不发洋财”“没收土豪家里谷米油盐给贫苦农民”;“红军官兵平等” “加入红军,参加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

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下山向赣南出击,在进军途中发布以四言体韵文写成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通俗易懂地宣传了红军的宗旨、政策,使群众了解到红军是一支与军阀军队截然不同的新型军队,为开辟新的根据地起到了舆论先导作用。

在开展标语宣传的同时,红军以严格的纪律, “为工农而战”的英勇行动影响群众,树立了人民军队的全新形象,因而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三)号召群众建立红色政权

早期的红军标语,在宣传党和红军的同时,动员群众参加起义(暴动),打倒土豪劣绅,建立工农兵政权。打破了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鼓舞了革命群众的斗志。

1928年3月中旬,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声援酃县三月起义。针对反动派煽动群众逃跑一事,工农革命军在县域店铺壁板上,用粉笔书写了“穷人逃跑,除非发癫;豪绅逃跑,除非上天”的标语,以群众口语劝导群众明辨是非,不上反动派的当。

遗存标语内容主要是正面动员。如“酃县的工农赶快起来,消灭土豪劣绅、屠杀工农的挨户团”“穷人要想一家老少不受饥饿,就要赶快起来抗租抗利”“酃县的工农赶快起来,组织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欢迎逃跑群众回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自己的苏维埃政府”。

(四)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

实行土地革命,将土地分给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民很快就分清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以及两个政权的优劣,从而积极参加保卫和建设苏区工作,支援革命战争,使武装斗争和革命政权具有广泛可靠的群众基础。

党和红军始终把土地革命作为中心任务。 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和酃县县委、中村区委、区工农兵政府在中村开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首次分田运动。5月,又亲自来到酃县青石冈区,指导红四军二十九团开展分田工作。

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江华回忆:“由于处于战争环境,所以要争取时间突击分田。分配土地一般要做三件事:一是写标语,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标语有用纸写的,贴在墙上;有的用石灰水直接写在墙上⋯⋯”

1931年11月,湘赣省苏维埃政府颁布《土地法令》 ,酃县苏区重新分配土地。在十都小江村一农户房屋外墙,留下“土地法令”4字,是当年张贴《土地法令》时书写的大字标题。

发动土地革命的标语遗存较多,如“实行土地革命”“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田农民”“酃县工农赶快起来,瓜分土豪地主的田地”“欢迎水口劳苦工农自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有田分穷人才(有)饭食”“平分土地”“彻底分配土地”“拥护工农分田胜利万岁”等。

(五)宣示苏维埃政府的政策和主张

井冈山和湘赣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大多通过纸质文件和布告、传单传播,以壁书口号形式广而告之的多是与民生相关的政策。

遗存标语有“保护小商人和小贩贸易自由”“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工人增加工资”“儿童欢喜读书”“反对谷米涨价”“坚决保护农民春耕”等。此外,针对旧社会残留的陋规恶习,也以标语形式传达苏维埃政府的主张,如“保护妇女的合法权利,男女一律平等”“劳动妇女应该派代表参加苏维埃办事”“铲除封建余孽,打倒婚姻包办,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童养媳”“实行禁烟禁赌”等。

(六)分化瓦解敌军

这类标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启发士兵阶级觉悟的,如“白军士兵是工农出身,不要替军阀去打工农”“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挨户团守望队是豪绅地主的守门狗;穷人不入守望队,穷人不当挨户团团丁”等。有红(军)白(军)军队对比的,如四言体韵文《告白军士兵歌》,从军队性质、政治待遇、官兵关系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并为白军士兵指明出路:“欢迎你们,反水来从”;有联系白军士兵要求,发动白军士兵开展日常斗争和组织兵变的,如“白军士兵要使老母妻子有饭吃,赶快起来实行土地革命”“白军士兵要求发清欠饷,只有暴动起来”;有宣传俘虏政策的,如“欢迎国民党统治下的士兵带枪来红军参加土地革命”“欢迎白军弟兄打土豪分田地”“医治白军伤病兵”“优待白军俘虏兵”等。

(七)揭露反动派罪行

全面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标语有“国民党十大罪恶”,在炎陵县有3处遗存,均与“共产党十大政纲”并列,作对比宣传。标语为六言体韵文,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生等方面揭露国民党及其独裁政府背叛革命、欺压工农、出卖民族利益的罪行。署名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的《告湘南各县工农士兵群众歌》,是以俗话俚语写成的七言体韵文,一一列举了地主豪绅的罪恶,号召工友、农友、士兵们“铲杀豪绅要除根”。此外还有宣传对敌斗争政策的,如“没收豪绅地产” “只杀挨户团反动的团总,不杀挨户团受压迫的兄弟们”“不杀敌军的士兵,只杀反革命的官长”等。

守望

◆群众用“穿衣戴帽”的办法将红军标语保护起来,免遭破坏(图画)

◆揭开糊在墙壁上的泥巴,红军标语“重见天日”(图画)

◆谷武全老人每天都要看看写在矮屋墙上的标语

◆听爷爷讲红军标语的故事(图画)

◆红军标语调查队采访老赤卫队员石世林

(八)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工农兵劳苦群众,一致动员起来,驱逐一切帝国主义出中国。红军标语揭露帝国主义“制造军阀混战”“屠杀中国工农” “干涉中国革命”,妄图“瓜分中国”的罪恶,发动群众“反对日本出兵东山(三)省”“反对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农”“加入红军,拥护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日宣战”“驱逐一切帝国主义出中国境”“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等内容。

三、红军标语的价值

红军标语是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思想智慧、斗争艺术的结晶。标语铭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真实写照。

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标语(口号)发挥着“每一个抵得红军一军”的威力,为夺取革命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今天,又成为我们研究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历史、红军历史、苏区历史的原始材料和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红军标语以通俗的语言,质朴的形式传播革命道理。无论是“纲领性口号” “中心口号”,还是“切合群众斗争情绪”的阶段性口号,都是围绕革命目标,结合苏区斗争实际和工农群众的诉求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

红军标语记录了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将革命任务与建军宗旨结合起来,军事斗争和宣传工作、群众工作结合起来,打击消灭敌人和瓦解争取敌人结合起来,创建一支听党指挥,忠实“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人民军队的过程。

在“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的艰苦条件下,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夺取“话语权”,把革命道理传遍村头巷尾,化为群众的觉悟与行动,这是党的宣传工作史和军事动员史上的一大奇迹。

标语宣传强调保护工农群众和城市商贩利益;以帝国主义、军阀、买办阶级和土豪劣绅为斗争对象;区别对待敌军士兵和反动军官,实行优待俘虏政策;欢迎“反水”“逃跑”群众回来分田地,欢迎“绿林弟兄”当红军等政策,为团结大多数群众,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成功实践。

红军标语大量的是政治性口号,也不乏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色彩、辛辣犀利、诙谐幽默、情真意切的韵文、歌谣、壁画、对联等;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又有通俗的文学性和质朴的艺术美,是革命文化大众化、民族化的最早尝试。

80余年过去了,重读红军标语,可以发现,随着中国革命的节节胜利,当年红军(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已全面实现。今天,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为攀登更高的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迈开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