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期沉降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沉降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沉降。......
2023-08-20
1. 工程概况
××××住宅小区位于××市×××路,二期工程共22栋楼,分四个标段施工,其中三标段为9#、10#、17#、18#、19#楼,四标段为11#、12#、13#、14#、15#、16#、23#、24#楼,五标段为20#、21#、22#、26#、27#、28#、29#、30#楼,六标段为青年公寓楼,其中,9#、10#、12#、13#、14#、15#、16#、23#、24#、26#、27#、28#楼和青年公寓楼楼层数为地面11层,地下1层; 17#、18#、19#、20#、21#、22#、29#、30#楼楼层数地面为17层,地下1层。各栋建筑主体均采用框剪结构,基础结构除26#、27#楼采用独立基础外,其余各栋均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受××××委托,由××××完成二期工程各楼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2. 沉降观测的级别及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根据设计图纸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级别的选定原则,确定本工程各栋建筑沉降观测等级为二级,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5m。
3. 观测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4. 基准点及观测点布置
基准点布置: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具体要求,基准点布置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位置。结合本测区实际情况,为便于沉降观测作业以及基准点间的相互校核,在二期周边区域共布置10个浅埋钢管水准基点,编号依次为BM1、BM2、BM3、BM4、BM5、BM6、BM7、BM8、BM9、BM10,其中,BM1、BM2和BM3为一期工程各栋沉降观测用基准点。由于受施工现场条件限制,BM1、BM2、BM3组成闭合环,建立独立高程系统,其中假设BM1点高程为0.00000m; BM4、BM5、BM6组成闭合环,建立独立高程系统,其中假设BM5点高程为0.00000m; BM7、BM8、BM9、BM10组成闭合环,建立独立高程系统,其中假设BM7点高程为1.00000m。
观测点布置: 根据设计图纸(二期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在各栋地下1层,离地面0.5m左右的承力柱(墙)共布置沉降观测点108个,其中,9#、12#、14#、15#、16#、17#、18#、19#、20#、21#、22#、29#、30#楼各布置4个观测点,共52个; 10#、11#、13#、23#、24#、26#、27#楼及青年公寓楼各布置6个观测点,共48个; 28#楼布置8个观测点。基准点及观测点布置详见图6.14。
5. 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中指出建筑沉降变形的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建筑物已经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本工程取小于0.04mm/d。
6. 观测成果
沉降观测成果详见表6.2~表6.4,沉降量曲线图见图6.15~图6.22。限于篇幅,监测成果表和曲线图只绘制了13#楼的。
根据各栋观测成果分析,基础平均沉降量最大的是16栋为19.50mm,小于规范规定体形简单的高层建筑基础平均沉降量200mm的允许沉降值; 沉降差最大为11栋,差异沉降量为6.1mm,局部倾斜率为0.54‰,远小于规范规定2‰~3‰的允许值。主体施工阶段,随着施工楼层的不断上升,荷载随之不断增加,各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也随之增加;主体装修阶段,沉降速率减小,累计沉降量增幅随之放缓; 使用阶段,沉降速率进一步减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1mm/d,小于沉降稳定标准值0.04mm/d,因此可认为二期各栋主体建筑物沉降已进入稳定阶段。
图6.14 ××小区沉降监测基准点及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7. 结论
经过对二期工程各栋主体建筑物近3年时间的沉降观测,观测成果表明,各栋楼整体沉降基本均匀,观测点平均累计沉降量小于规范规定体形简单的高层建筑基础平均沉降量允许变形值; 最大局部倾率小于规范规定允许值; 最后100d沉降速率均小于0.04mm/d沉降稳定标准值,可认为二期工程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6#、27#、28#、29#、30#楼和青年公寓楼主体已进入稳定阶段。
表6.2 ××小区13#楼沉降观测成果表
续表
各监测点在整个监测过程中各阶段的累计沉降量统计见表6.3。
表6.3 ××小区13#楼各点累计沉降值数据表
可以依据表6.3绘制某个点的沉降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6.15所示; 也可以在一幅图里绘制出所有点的沉降曲线图,如图6.16所示。
图6.15 ××小区13#楼1#点沉降曲线图
图6.16 ××小区13#楼各监测点累计沉降值曲线
各沉降监测点沉降量平均值曲线图如图6.17所示,整个沉降观测期间的荷载-时间-沉降量(P-T-S)曲线图如图6.18所示。
图6.17 ××小区13#楼各点累计沉降量平均值曲线图
图6.18 ××小区13#楼各监测点荷载-时间-沉降量(P-T-S)曲线图
也可将每个监测点的荷载-时间-沉降量(P-T-S)曲线图绘制如图6.19所示。
图6.19 ××小区13#楼1#点荷载-时间-沉降量(P-T-S)曲线图
各监测点在整个监测过程中各阶段的沉降速率统计见表6.4。
表6.4 ××小区13#楼各点沉降速率数据表
根据表6.4,可以绘制各监测点沉降速率曲线图,如图6.20所示; 也可绘制各监测点沉降速率平均值曲线图,如图6.21所示。
整个沉降观测期间的沉降速率-时间-沉降量(V-T-S)曲线图如图6.22所示。
将13#楼1~6#点最终沉降量绘制成沉降量等值线图,如图6.23所示。
图6.20 ××小区13#楼各监测点沉降速率曲线图
图6.21 ××小区13#楼各点沉降速率平均值曲线图
图6.22 ××小区13#楼各点沉降速率-时间-沉降量(V-T-S)平均值曲线图
图6.23 13#楼1~6#点最终沉降量等值线图
◎习题与思考题
1. 建筑物变形监测包括哪些内容?
2. 建筑物沉降监测需要上交哪些成果?
3. 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有哪些常用方法?
4. 建筑物裂缝观测有哪些常用方法?
有关工程变形监测的文章
在基坑施工阶段进行变形监测,及时掌握工程动态变化。利用测斜管进行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基坑的周围共埋设测斜管10个。基坑周围布设监测孔进行水位监测,其深度一般低于拟降水位深度0.5m以上。......
2023-08-20
如表7.6为某地铁监测项目地表沉降监测数据表。图7.9为收敛监测曲线。表7.7 ××市地铁1号线施工监测××区间隧道收敛监测周报表图7.9 ××市地铁1号线施工监测××区间隧道收敛监测曲线7.5.2 监测资料的分析监测结果的分析处理是指对监测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预测基坑及支护结构状态的稳定性,提出施工工序的调整意见,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表7.8 ××地铁6号线××站基坑围护桩变形监测数据注: 位移值表示向基坑内倾斜。......
2023-08-20
这些垂线既作为大坝水平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也兼作大坝挠度变形监测设施。另外,在17#、20#、24#坝段基础各布置基岩渗压计3支,16#、28#、31#坝段基础各布置基岩渗压计2支,共计布置渗压计15支,以监测坝基扬压力。目前暂未布置坝基和坝体渗漏量监测设施。......
2023-08-20
表7.4 地铁喷锚暗挖法形监测项目和频率注: 1. B为隧道开挖跨度;2. 地质描述包括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表7.5 地铁盾构掘进法施工监测项目和频率......
2023-08-20
为了测定水平位移监测点的绝对水平位移值,需要设置稳固的点作为参考,这样的参考点叫做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通常布设三个以上,由基准点组成的网称为基准网。当建筑物规模较小、水平位移监测观测精度要求较低时,可直接布设基准点和监测点两级,而不再布设工作基点。......
2023-08-20
监测成果是施工调整的依据,因此,对外业监测数据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便向工程建设、监理提交日报表或监测报告。表5.4 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日报表5.3.2 变形监测成果的整理1. 基准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分析变形监测中,工作基点及基准点的稳定性极为重要。......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