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惠园师韵:追寻梦想的坚定之志

惠园师韵:追寻梦想的坚定之志

【摘要】:但在填报志愿时,吴军与父亲发生了分歧。1982年,吴军如愿考入杭州大学俄语系,迈出了追逐梦想的第一步。然而4年后毕业之时,残酷的现实给吴军泼了一盆冷水。当时中苏关系尚未解冻,用人单位很少。吴军被分配到嘉兴市图书馆工作,但她心中的梦想之火一刻未曾熄灭。在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吴军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积极推出新成果。从本科到博士后,近20年间,吴军坚持不懈走在追逐俄语之梦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

吴军于1965年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从小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父亲是工程师,大学毕业后为支援大西北兰州石油化工厂工作,吴军小学毕业后父亲才回到身边。母亲是一名医生,经常三班倒,吴军很多时候吃饭做作业都是在母亲工作的医院里。

小学时,吴军就当了学生干部,也是校宣传队的主力。她参加活动很多,唱歌、跳舞、讲故事,都很擅长。吴军学习特别自觉,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初中时,学校从整个初二年级挑选一些学生跳级,吴军因此直接升入高一。正是从高中开始,吴军对学习外语产生了浓厚兴趣。

高考选择外语专业成为吴军当年笃定的目标。但在填报志愿时,吴军与父亲发生了分歧。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工科出身的父亲非常希望吴军学习技术先进国家的语言。而吴军成长过程中深受俄罗斯文学作品的熏陶,尤其是她的中学英语老师毕业于杭州大学俄语系,授课之余讲述了很多关于俄罗斯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知识和故事,致使吴军心中萌发出学习俄语、探寻俄罗斯文化的梦想。最终,在提交高考志愿表的前一晚,吴军用橡皮擦去父亲在报考专业一栏中填写的“德语”,依从自心所愿将其改为“俄语”。

1982年,吴军如愿考入杭州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俄语系,迈出了追逐梦想的第一步。然而4年后毕业之时,残酷的现实给吴军泼了一盆冷水。当时中苏关系尚未解冻,用人单位很少。吴军被分配到嘉兴市图书馆工作,但她心中的梦想之火一刻未曾熄灭。她不想放弃专业,下定决心考俄语专业的研究生。那时考研不是个人可以随便报考的,单位都有严格限制,吴军提出考研时,单位告知只给一次机会。

经过充分准备,吴军成功考取首都师范大学(简称“首师大”)俄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由此步入了新的广阔天地。1991年,吴军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留校任教。在首师大任教期间,吴军开拓了学术视野,她深知俄语语言学研究长路在前,追梦的脚步不能停下。

1995年,吴军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到1998年,吴军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做访问学者,继续她的博士论文写作。普希金俄语学院(简称“普院”)是俄罗斯对外俄语教学最重要的基地,是传播俄罗斯语言文化的中心。同时,普院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属机构——国际俄罗斯语言文学教师协会总部所在地,协会的学术期刊《国外俄语》编辑部也在普院。在这里,能了解到最前沿的俄语语言学动态,能当面向那些耳熟能详的俄语语言学家请教,她的兴奋之情可想而知。吴军博士期间研究的方向是俄语口语学,俄语口语研究有两个流派,而吴军的导师正是其中一个流派的领军人物——O.A.拉普捷娃教授,一位治学态度极为严谨的女士。

吴军早年留学时与俄罗斯导师拉普捷娃合影

1999年,黑龙江大学率先成立了国内俄语专业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并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当年毕业的博士生,吴军顺利入选,开始兼职进行博士后研究。在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吴军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积极推出新成果。黑龙江大学于2000年被批准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吴军以其出色表现,不仅顺利出站成为我国第一批俄语专业博士后,而且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基地首批研究员

从本科到博士后,近20年间,吴军坚持不懈走在追逐俄语之梦的道路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吴军对各个阶段给予她谆谆教诲的老师们充满感恩之情,尤其是刘利民先生、王福祥先生、李锡胤先生。言传身教中,老师们广博深厚的学识学养、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为人师表的高尚风范,给吴军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正是他们给吴军追逐的俄语之梦插上了翅膀。

吴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毕业时的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