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以小切口推动大改变,实现大成效

以小切口推动大改变,实现大成效

【摘要】:在熊李力看来,在做科研工作中,如果从一个点着手,找到科研中的小切口,就能以小切口推动大改变、实现大成效、开辟大格局。在熊李力看来,如果在科研中从一个凝炼的切入点,找到更大的思维空间,找到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不是割裂他们,你的研究题才能不至于支离破碎,而是能够成为体系,对于大学老师做科研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做过科研的人都知道,科研的方向选题,是要做得更加精专,具有专业导向性,还是让视野更宽阔?处理这个问题和处理教研同样重要。在熊李力看来,在做科研工作中,如果从一个点着手,找到科研中的小切口,就能以小切口推动大改变、实现大成效、开辟大格局。小切口的“小”,并不意味着格局小、难度小,而是从小处着眼,从一个点着眼,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实现精专和宽阔的有机统一。

熊李力说,在做选题的时候,基于自己最初研究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前期科研的选题多是他读博士期间科研的积累和研究成果,而进一步的细化和思考,是从2010年前后将研究方向扩展到区域政治经济合作上开始的,他以前期的科研选题为出发点,对于相关的议题进行扩散,2018年发表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第3期的《从欧盟欧亚联盟到泛欧亚合作——俄罗斯外交社会化路径分析》,就是这种“扩散”后的一个成果。

在熊李力看来,如果在科研中从一个凝炼的切入点,找到更大的思维空间,找到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不是割裂他们,你的研究题才能不至于支离破碎,而是能够成为体系,对于大学老师做科研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作为高校老师,能不能做到科研的精专和宽阔有机统一,也取决于主观者本身的认知,这个时候研究者有一个系统性研究的基本框架,解决研究方向的精专和视野宽阔就尤为重要。自己做的科研选题之间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思维跳跃地从一个选题想到另一个选题,往往就是在做手头现有的选题时,灵光乍现地想到相关的选题也值得研究。

熊李力与他的学生们合影

在谈到自己在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组织时,熊李力说,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就难免要去关注大国之间的博弈,譬如,特朗普当政期间退出了世界卫生组织,那么看待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就不能孤立地去看待,要看美国在本土做了什么,中国又做了什么,这时候宽阔的视野就显得尤为重要。熊李力在《人民论坛》杂志2020年第9期发表的文章《美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性体现在何处》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区域政治经济合作研究上,熊李力更是系统地对亚太地区国际体系、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制度化路径、中国对外战略中的专业性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他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进行精细化的研究后,先后有《日本加入TPP谈判的动机及其影响》《共生型国际体系还是竞合型国际体系——兼议亚太地区国际体系的历史与现实》《参与还是回避——TPP机制的发展与中国的区域战略应对》《TPP机制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兼容性分析》《TPP既非“经济北约”也非“新版WTO”》《深化改革何须TPP倒逼》6篇科研论文在国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做到了科研精专和宽阔的高度融合。

熊李力在德国访学期间留影

问及近期的科研项目,熊李力说他自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区域合作及泛区域合作,至今仍在这一领域努力深耕。熊李力认为,泛区域合作打破了传统的区域边界,开创了更广泛的合作关系和机会,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到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更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泛区域大合作格局。

在做好教学和科研的同时,熊李力又把眼光放到了如何为社会服务上。他多次被评为“对外经贸大学宣传之星”,2017年11月入选北京高校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2018年11月成为中国高教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会理事、12月就任北京高教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会理事;2021年5月入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务员高级培训专家。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熊李力始终面带微笑,侃侃而谈,让人感到他不仅是一个快乐、积极、智慧的学者,也一定是一个深受大学生们喜爱的好老师。

(刊发于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