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来想去,吴军最终选择做一名教师。2019年吴军与她的硕士研究生们合影众所周知,当下的高校教师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对于科研也有很高的要求。为了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吴军开始将学术目光聚焦于更具现实性领域。实际上类似课题研究,在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也有不少,竞争也挺激烈,吴军带领的团队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工作中所体现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2023-08-20
蓝庆新在科研工作中展现出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学术能力。他兼任工信部财经专家、财政部宏观研究专家、中联部金砖国家智库中方理事会理事、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教育部基金及北京市社科基金、自科基金及其他课题40余项,出版专著多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20余篇研究报告获得中央领导批示或被工信部、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采纳。
蓝庆新在研究中能紧紧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趋势,擅长适应形势变化,迅速及时形成研究成果。“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有研究专长,追求研究精准,但必须保持弹性,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这个弹性指的是只要与你研究相关的领域,新的事务你都能很快去熟悉,运用所学所积,形成研究成果。经济学术语叫弹性专精。”他把产业经济学中弹性专精的概念用在研究上,专精与发散并行不悖,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诸多参考。作为国家社科基金“一带一路”重大专项首席专家,蓝庆新所进行的绿色“一带一路”研究项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一带一路”建设结合到一起,既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又重视所在国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这正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方向和热点,目前已经取得系列批示和采纳成果。针对目前数字经济发展热点,蓝庆新也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权威报刊发表了多篇文章。
蓝庆新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的作用,他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调研经验。蓝庆新回忆起,“自己曾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多年,经常与中心专家们一起去调研,从中学习掌握了很多调研方法。”蓝庆新认为,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来源于学习,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更多的社会调查。“坐在资料文献堆里拍脑袋去想创新,绝对是不行的。创新肯定要来源于实践。我们越来越强调社会调查的重要,强调学者要走出书斋,到基层去调研,把研究做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是提升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的体验。”
太阳能光伏产业,理论上被认为是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十年前,蓝庆新在一家光伏企业调研时看到,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污染排放,一个操作台前有几十个工人手工操作清洗太阳能光伏板,这个现象使他认识到,“虽然整体上这个产业是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也属于环保新能源范畴,但是产业链中某些环节有劳动密集型的工序,也存在绿色发展的改进空间。所以对某些事物的认知不能简单下结论,要到现场调研。”蓝庆新认为,深入一线与不同人员进行交流,才是真正实实在在的调研。“有些企业的展示厅,讲解员跟你讲的都是成绩,那不是调研,要发现问题,必须跟一线工作人员交流。”
蓝庆新始终保持着开放式的学习心态,与人交流学习。“我觉得创新的思想来源于调研和交流碰撞。调研中发现问题,然后和专家去讨论,包括和调研对象去交流讨论,碰撞产生火花。这种交流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跟不同的人去交流,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你跟任何一个人去交流的时候,都会学到一些你所未知的东西。”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蓝庆新很注重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调研时将学生带在身边,锻炼学生的调研能力。他提醒学生,“在调研过程中,不能光听人家讲,你得敏锐地提问。对一些你不懂的东西,一定要去把它弄清楚。”
喜欢旅游的蓝庆新教授
蓝庆新兴趣爱好广泛,从小喜欢集邮、集币,爱好旅游。对他来说,生活处处皆学问,休闲也是学习的过程。他爱好旅游,每到一个地方,蓝庆新不仅饱览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他还喜欢与形形色色的人聊天,有意识地了解当地经济和物价水平,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普通民众的观念看法等,调研无处不在,无需刻意。
如何有效完成各项工作,面对各种压力,蓝庆新有自己的心得。他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并解决问题,所谓抓大放小,举重若轻。“我经常和学生们讲,每当工作压力较大的时候,要思考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关键问题,还要有比较强的抗压力。”对于如何化解压力,蓝庆新回忆起自己的经历。“2005年博士毕业关键时期,学校一下子给我安排了三周出差讲课,还有一个课题待完成交稿,正好赶上博士论文提交送外审的阶段。我觉得忙不完了,感觉压力特别大。一个朋友鼓励我,你坚持去干就行了,做好时间管理,制定好计划,就都能做到,回首看一切都能过去。”朋友一席话,使蓝庆新豁然开朗,他总结道,“用良好的方法,有效的方式,协调好时间,往往都能做好。”在学生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蓝庆新便把自己的例子告诉学生,帮他们消除畏难情绪。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蓝庆新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和他在教学上的辛勤付出,赢得了学子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在中国社科院工作的博士毕业生韩某这样评价他的老师,“蓝老师时时刻刻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以自己的品行感化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他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的崇高风范,以及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我,为我探索学术之路树立了光辉榜样。”
(刊发于2021年4月)
有关惠园师韵的文章
思来想去,吴军最终选择做一名教师。2019年吴军与她的硕士研究生们合影众所周知,当下的高校教师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对于科研也有很高的要求。为了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吴军开始将学术目光聚焦于更具现实性领域。实际上类似课题研究,在国内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也有不少,竞争也挺激烈,吴军带领的团队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工作中所体现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协调能力。......
2023-08-20
2000年左右的中国,还有许多人不知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为何物,但黄勇的海外论文、演讲早已为他引来了国际关注,黄勇也在这个过程中,让国际社会加深了对中国的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的理解。黄勇向国际专家学者介绍,中国在数据、信息的确权上传统不足,关系多元,同时相关产业发展超前,并保持着良好势头,对垄断行业的冲击,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作用都很明显。......
2023-08-20
经过多项考试,张新民以较强的综合实力,成为最终入选的24个选手中的一员。对于如何打响学院MBA品牌,张新民一直在苦心求索。经由建立个人品牌,带动了整个学院的品牌。在张新民的主持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EMBA进入并稳居中国大学的前十行列。张新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这门专业课已经成为被社会广泛需要的通识课,也说明读懂报表需求的广泛性。张新民认为,教育是育人的工程,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2023-08-20
薛荣久认为,本科是大学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基本质量。薛荣久认为,课程教材编著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回校后,他结合中国的情况,创建新课“经贸研究与论文写作”。薛荣久主编的教材,被国内大学广泛采用,《经贸研究与论文写作》成为北京市优秀教材。多年来,薛荣久不断探索学术领域的前沿和重大问题,积极研读中央文件和最新学术成果,关注国际贸易学科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问题,著述颇丰。......
2023-08-20
看得出来,华迎对教育部和教指委的信任充满感激之情。华迎多次获得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的教学或科研方面的重要成果奖。对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华迎表示,这个奖项每四年评一次,分量非常重。在华迎看来,她的学生们,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都是祖国的希望之花,他们就像是这春天里盛开的一个个花朵或是一棵棵小树。......
2023-08-20
黄薇曾写下这样一句话自勉:专注笃行,宁静致远。黄薇对专注的理解不止于个人思考的层面,她还提出,在众多选择中保持专一也是一种专注。黄薇对当下有着清醒的认知:“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见多识广,机会众多;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难以专心致志,容易迷失方向。”科研工作者们都有过被拒稿的经历,黄薇也不例外,“十篇论文可能有一半都过不了”“拒稿是一种常态”。......
2023-08-20
在庄芮看来,学者的研究既要独立,也要契合国家战略需求,应该将科研成果适当转化为合理建议,提供给国家相关部门,服务国家决策。对于此次疫情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以及其后的国家经济建设,庄芮从学者视角积极思考,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政策建议,有些已被采纳。庄芮是个有追求、有家国情怀的人。庄芮寄语青年学子,每个人都应该有家国情怀。......
2023-08-20
一个学期的演练后,祝继高就能很娴熟地把课讲好了。讲课还是有技巧的,但仅仅靠技巧则是远远不够的,想办法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是祝继高的课堂教学受欢迎的一大秘诀。此外,祝继高让学生小组互相打分,同时承诺特别的奖励——他会在学期末请得分最高的优胜组成员吃饭。面对新时代技术发展的要求,祝继高开发了慕课“投资银行与资本运营”,上线不到一年,选课人数已经超过两万人,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桃李满天下。......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