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以敬畏追随,感悟知识之约

以敬畏追随,感悟知识之约

【摘要】:李青武说,在他身上理解了“师父”的内涵。恩师们诠释且传递了这种纯粹又纯洁的教育精神,令李青武对教师职业十分向往,也对李青武从教风格产生深远影响。“严格”成为李青武的职业风格。他之所以对学生严格要求,都在于“爱之深,责之切”。“对科学知识要有敬畏感!”“那些在求学时代敬畏知识并勤奋读书的(学生),工作后在做人做事方面大都会踏实和严谨。”社会栋梁植根于对知识的敬畏。

成为教师似乎是水到渠成,也是命中注定。

李青武1969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乡下。对于农家子弟而言,“跳农门”的途径似乎只有读书,于是,这就成为李青武年少时唯一的信念。“我不是班里最聪明的那个,但老师们都很鼓励我。”1991年,李青武如愿考上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这里不仅离梦想近了一步,还让他收获了爱情,认识了相濡以沫的爱人。同时更为难得的是,李青武还交到一个让他终生感恩的“忘年交”盛茂产老师。

有时人的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因为在安徽师范大学校门口小书店的几句闲聊,他遇到了受益终身的师长。“盛茂产老先生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为了能更好地照顾母亲,他放弃优渥的大城市工作,回家乡教书。”李青武说,在他身上理解了“师父”的内涵。“在寒冷的冬天,晚自习结束后,盛老师约我去吃上一碗芜湖的酒酿汤圆,还会叮嘱老板加个鸡蛋”,“老先生帮助我进行学业规划,会买来书送我……引导与教育就这样一点点渗透在交往中。”在他看来,盛老师的言行彰显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没有什么要求,只是引导——就像阳光普照大地,每一寸都能得到照耀,即便“种子”不发芽,也不催促快点成长。令李青武庆幸的是,他成长路上遇到了很多充满爱心但治学严谨的恩师,初中的叶明扬老师和倪建华老师、大学阶段的盛老先生、研究生期间的白兆麟教授和程雁雷教授、博士阶段的邹海林教授、博士后期间的孙祁祥教授,等等。

李青武说他本科阶段最喜欢先秦两汉文学,“《诗经》《楚辞》《离骚》……读多了,就潜移默化地塑造自己追求精神上高洁的境界。”恩师们诠释且传递了这种纯粹又纯洁的教育精神,令李青武对教师职业十分向往,也对李青武从教风格产生深远影响。他也经常会帮助一些学生,将“善”的种子传承下去。李青武说:“我后来的从教总是不自觉地模仿这些恩师。我指导本科生与研究生,看重的是其身上的韧劲与坦诚。”

“严格”成为李青武的职业风格。他笑称:“我时常在学业上‘敲打’指导学生,严肃认真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帮助学生进步。”他调侃道:“能通过我对学业要求的学生,其工作后一般都不会患抑郁症。”有时他也很困惑和不解,“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能直面挫折?”在培养学生方面,他除了学业上严格要求外,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和抗打击耐力。李青武非常注重研究生的研究思维培养。“我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研究生们按照严格的学术规范反复实践。”他之所以对学生严格要求,都在于“爱之深,责之切”。走上工作岗位的人都清楚,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在求学阶段的书本里未必都能找到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知识储备和实践运用培养起来的。

“对科学知识要有敬畏感!”这是他一直坚持教导给学生们的理念。“那些在求学时代敬畏知识并勤奋读书的(学生),工作后在做人做事方面大都会踏实和严谨。”社会栋梁植根于对知识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