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科研教学,极目远瞩,守匠心

科研教学,极目远瞩,守匠心

【摘要】:2018年,屠新泉应邀参加欧洲议会WTO改革听证会他坦言,年轻时自己也曾想过为获得更多关注转而研究时下热点经济领域,比如曾经打算写一本关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的书,不过后因种种考量作罢。作为WTO研究院研究生导师,他也鼓励学生将这份匠心投入学习和生活中。课上,他严肃认真对待教学工作,恪守师者的责任;课后,他幽默不失亲切,是学生的朋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回望这一路累累硕果,他感慨道:“有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回答记者为何选择这个研究领域时,他认为离不开导师的倾囊相授和当时经济形势的推动。薛、张二位教授都是当时国内研究WTO领域的资深经济学家,作为该学术领域的元老级人物,他们常常会与学生屠新泉探讨问题、分享见解,潜移默化之中,促使了他自然地选择这个研究方向。

当被问及未来有没有拓宽研究领域的计划时,屠新泉紧皱眉头,沉默思索良久,才回答记者:“其实我的研究领域挺窄的,目前在这个领域里头我还有很多疑问和知识盲区。就我自己的能力和精力来说,我还是计划在固定的领域里往纵深发展。”即便是谈及自己熟知的领域,他仍保持着一个学习者最谦虚的姿态——求知若渴,砥志研思,力争做到极致。

在学术的国度里,他不愿成为开辟宏图伟业的君王,而更想做一个专注自己领域的工匠。工匠日复一日打磨技艺,看似是固执缓慢的劳作,但这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坚守和对完美的追求。他亦是怀着同样的匠心对待科研。“作为我从事的这类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成功的定义不一定在于写出多少篇论文或者出版多少本书籍,而更重要的就是对一个问题的持续的跟踪和积累。”当今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变化莫测,经济热点问题层出不穷,在一片盲从大流的浮躁学术风气中,他岿然站定,坚守在一个领域默默耕耘。

2018年,屠新泉应邀参加欧洲议会WTO改革听证会

他坦言,年轻时自己也曾想过为获得更多关注转而研究时下热点经济领域,比如曾经打算写一本关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的书,不过后因种种考量作罢。因为此前他并未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离开深厚知识的积累谈问题,得出的成果很可能是表象的、片面的。他更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回头看时,哪怕形势不断变化,观点的实质依然站得住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大浪淘沙,他的累累硕果是经过时间不断重演,反复练习才总结出的珍贵经验。那一部部写在时间之书上的步骤,是汗水与付出,也是匠心的精华。

作为WTO研究院研究生导师,他也鼓励学生将这份匠心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在学习上,首先是形成主动学习的意愿,不因畏难而待在舒适区,要不断“充电”。他举出自己当年学好英语的例子:来自农村的他本就英语基础薄弱,他在口语和听力方面都存在短板。为了补足弱项,他在美国期间一直勤练口语,主动和外国人交谈;还参加了许多讲座和听证会,接触地道的发音和语调,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哪怕我当时几乎什么也听不懂,也硬着头皮去听、去尝试,遇到问题是积极主动而不是自卑回避,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

此外,还应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对于学生而言,扎实学好专业课固然重要,但也要更广泛接触外界,通过实践形成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独立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遵循父母和老师或是领导的教育。这种独立发展的能力,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在生活中,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

课上,他严肃认真对待教学工作,恪守师者的责任;课后,他幽默不失亲切,是学生的朋友。他不仅和学生探讨学术难题,也和他们聊聊流行歌曲,遇上学生活动不会拘谨,还能和学生们“玩成一片”。

最后,他再次提及自己的两位恩师,在感谢他们的无私帮助之余,他表示自己也将以他们为榜样,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年轻人,为学校、国家的人才培养事业做出贡献。

短暂采访结束,记者正准备起身离开,只听见门外传来“笃笃”敲门声。“肯定是学生来交论文了。”他微笑着起身,揉了揉肩膀,还来不及多休息片刻,便又要开启忙碌的工作。

2019年参加美国亚洲协会举办贸易圆桌会议,与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的前贸易高官合影

(刊发于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