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实践导向,立德树人,惠园师韵的学术研究与工匠精神

实践导向,立德树人,惠园师韵的学术研究与工匠精神

【摘要】:在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里,桑百川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学术研究,注重实践中发生的问题,坚持研究为实践服务。秉持着“实践出真知”的理念,每一年桑百川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开展实地调研。他认为,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天职。回顾多年的学术研究历程,桑百川认为在学术研究中也应坚持工匠精神。

在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里,桑百川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学术研究,注重实践中发生的问题,坚持研究为实践服务。在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之后,他感受到了学校良好的学术氛围。他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注重实践,在这里有非常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理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使研究更契合实际,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在他看来,大学固然是象牙塔,但这也同样意味着大学与社会可能是脱节的,如果做研究的人不走出象牙塔,研究就只能停留在学术层面而缺乏实践价值。他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更应该是将自己的研究运用到帮助国家建设中去,个人利益、价值的实现应该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桑百川主持完成了40多项对外开放领域的研究课题,为国家、地方的对外开放、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对推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业界高度赞扬和推崇。

秉持着“实践出真知”的理念,每一年桑百川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开展实地调研。在他主持完成的诸多课题中,大多通过亲自调研,与企业、地方政府、居民百姓交流,获取真实信息,加以理论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他走过的地方不限于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更多的时候会去往农村、沿边省份、边境口岸等开放和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西藏调研的时候,他和课题组成员行程两万多公里,跑遍了西藏所有边境口岸,只为了获得最真实的实地资料。尽管路途遥远艰辛,但他认为这很值得,只有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才能提出真正具有针对性且切合实际的对策。

桑百川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学者,也是一位有思想、负责任、重学习的教育工作者。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的院长和博士生导师,他在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之余,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院建设和学生培养中。

对于学生,他十分重视理想教育。他认为,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天职。树立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德,有报效国家的理想觉悟,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在求学的过程中,他从研究生导师方生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卫兴华教授身上深深地体会到了“德高才俊”的含义。师长的言传身教,塑造了他的教学理念,他始终以此来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他认为,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品格和理想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做支撑,学术研究很容易走入功利的死胡同。只服务个人利益的“成才”道路颠倒了本末。他在学院开学典礼的致辞中说:“在辛苦的求学过程中,首先要有自己的理想,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要把它与国家情怀结合在一起。立德为先,求学其次。德高才俊应是当代青年人对自己的要求。”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热爱伟大祖国”“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的要求恰好契合。“理想教育不是空的,它是很实在的东西,贯穿于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理想教育之余,他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桑百川认为,每一个青年人都有无限的潜力,与其过多的否定,不如多加正面的引导和鼓励,使青年人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能够有更多的信心去克服困难,鼓起追求进步的勇气。但鼓励并不意味着放松学术要求。对于学术问题,丝毫都不能放松。唯有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治学才能成功。他说:“鼓励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而不是让他们回避问题。”他在课堂上坚持启发式教学,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怀疑既成理论结论、挑战学术权威,不唯风,不唯上,独立思考,广泛阅读文献,超越教材,博学笃行。

作为院长,他对同事谦和友善,又不失严格要求。他认为老师既要传道授业,又要终生学习,钻研学术。不做学术研究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只有站在学术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紧跟学术发展方向,才能向学生传播不落后于时代的新鲜知识,才能培养出引领社会的精英。教师的学术研究不应只停留在个人学术积累的层面,更是要为指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回顾多年的学术研究历程,桑百川认为在学术研究中也应坚持工匠精神。工匠的含义就是熟能生巧、精益求精。“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只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终会有所成绩。”不同于有些学者“不是直接的决策者,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的想法,桑百川认为治学者时刻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一份研究成果、每一次学术报告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必须经得起推敲。“作为学者,拥有社会使命,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只有说服自己的观点,才能写进学术论文。”

(刊发于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