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代织绣业发展及名产

宋代织绣业发展及名产

【摘要】:宋代织绣业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品种增多,质量提高。四川蜀锦、定州缂丝、苏州刺绣是宋代的三大名产。缂丝有所谓“通经断纬”的说法,织造时只有经丝贯穿全幅,纬丝则视图案需要,与经丝交织,织成图案,反正如一。宋代刺绣已经从织染业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工艺,政府有专门的文绣院,民间也出现了专以刺绣为业的人,称为“百姓绣户”。

宋代织绣业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品种增多,质量提高。丝织业的中心从北方地区转移到以江浙为代表的江南地区,从此,丝织业南盛北衰的格局再也没有改变。四川蜀锦、定州缂丝、苏州刺绣是宋代的三大名产。

宋代制锦不再追求华丽的色彩,多用中性偏冷的颜色,既鲜明又调和,形成沉静典雅的色调。图形多以几何纹为骨架,组织规则严整,其中又穿插一些写生花鸟、龙凤、三友、暗八仙等祥瑞图案。纹样纤小繁复,主要有八答晕、龟背纹、锁子纹、万字纹、流水纹、古钱纹等。总体来讲,宋锦简洁疏朗、秀丽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之一,始于唐代,至宋代日益兴盛。缂丝有所谓“通经断纬”的说法,织造时只有经丝贯穿全幅,纬丝则视图案需要,与经丝交织,织成图案,反正如一。“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11]现存辽宁博物馆的《紫鸾鹊谱轴》是北宋缂丝的代表作。宋室南迁后,缂丝业中心也随之转移到苏州、上海一带,缂丝的功能也从实用转向单纯的欣赏,图案多为唐宋名家书画。现存上海博物馆的《莲塘乳鸭图》就是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的传世珍品。

宋代刺绣已经从织染业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工艺,政府有专门的文绣院,民间也出现了专以刺绣为业的人,称为“百姓绣户”。宋代刺绣与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相结合,创造出许多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图案多为书法、人物、花鸟虫鱼、山水楼阁等内容,流传后世者很多。明人董其昌家藏一幅宋绣,内容为陶渊明潦倒于东篱山水树石间,“景物粲然”,旁绣蝇头小楷十余字,“亦遒劲不凡”[12],是宋绣佳品。明人汪砢玉《珊瑚网》记载宋绣中的滕王阁景及王勃诗,“所绣字有若蚊脚,画品精工之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