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山水画:两宋时期的南北分立和多样风格

中国山水画:两宋时期的南北分立和多样风格

【摘要】:山水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两宋时期,山水画开始勃兴,进入兴盛阶段。两宋山水画因南北地域、源流的不同,形成南北分立格局下的多样风格。北宋时期,山水画呈现出北派偏盛的局面。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是董源和僧巨然。董源的水墨山水被米芾《画史》评为“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他对二人的山水画成就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北宋中期后,郭熙、王诜等人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山水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两宋时期,山水画开始勃兴,进入兴盛阶段。在审美准则方面,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以“度物象而取其真”为核心,不仅要求对物象外在形色的逼真描摹,更要求超越形色来把握山水的内在之“实”,达到“气质俱胜”,从而在“物态”之外显现真实的“意境”。在样式方面,水墨样式成为两宋山水画的主流,以浓淡干湿不同的墨色来表现物象,形成一定的法度。

两宋山水画因南北地域、源流的不同,形成南北分立格局下的多样风格。北方画派主要以具有北方山水特征的景物为对象,画中山水多高山大岭,布景宏阔,多为全景点缀,代表人物有关仝、李成、范宽、郭熙等。与之相对应,南方画派多以江南山水景物为对象,在画法上以披麻皴法写山石,突显其秀润之质,以董源、僧巨然为代表。北宋时期,山水画呈现出北派偏盛的局面。南宋以后,南北画法杂糅,南派稍占上风,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南宋山水画形成了以“院体”为主流的风格,斧劈皴作为院体山水画的象征式笔墨法式,在山水画的发展史中也具有非常典型化的意义。

关仝喜好以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为题,画风简括脱略,却又不失真实感,笔墨纯熟自然,极富感染力,被称为“关家山水”。《宣和画谱》评价他的画“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深造古淡”。他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等。《关山行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的场景是:巍峨的山峰下,一队商旅沿河边山道前行,停歇在山脚村舍。图中山石笔法简洁,以重笔淡墨皴染山石,同时加以浓重的轮廓线。关仝的山水画所确立的布局样式和笔墨方法,不仅成为一个时代的典范,而且成为北宋山水画发展的基石。

李成的山水画师法荆浩,也学过关仝,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成就超过了荆浩、关仝,发展了“平远”画法,表达更精微细腻的感受。他将荆浩、关仝的静居变为游历,仰观变为远眺,高远变为平远,进而将画中观变为画外游。他善于表现山川地势与寒林平远的丰富变化,现存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读碑窠石图》就是其中的典范,图中描绘了古树荒碑与抒发怀古幽情的旅人,意境萧瑟幽凄。近景土坡被画得大而简;中景的寒林成为构图的主体,得以描绘得更加精细,强化了那种历尽人间沧桑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远景则消失于杳渺淡远之中,从而创造了寒林平远的形象。在用墨上,李成善于使用简淡精微的墨法,以爽利脱俗的笔致和丰富微妙的墨色变化来体现层次感,把画面与精微细腻的人生感受结合起来,从而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李成的画带有一种萧疏清旷、荒寒悠远之感,其审美取向代表着以后山水画的主要倾向。他的画是宋代山水画派中成就最大的一家,《圣朝名画评》把他的画列入神品,宋元人称他的画为“古今第一”,后来的名画家许道宁、郭熙、王诜等继承了李派的画法。

范宽比李成的活动时期略晚。他开始学李成画法,后来流连于山林之间,独自摸索,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他多作大幅,将荆浩开创的大山大水式“高远”山水发展得更加峰峦浑厚,气势雄强,使作品更加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北宋画家王诜对比李成和范宽二人,认为李成“秀气可掬”,范宽“笔力老健”,二人“一文一武”。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画中劈面而来的雄浑大山、直落千仞的飞瀑、山下空蒙一片的丛林楼阁,集中表现了大自然的雄伟气象,显示出一种险峻的威慑感与逼人的磅礴气势,是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的千古杰作。

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是董源和僧巨然。他们的山水画多采江南景色,没有北方山水画的壮阔、雄峻,但草木丰茂,秀润多姿,充满了活泼的生机,被宋人称为“平淡天真”“一片江南”。董源的水墨山水被米芾《画史》评为“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他的画主要运用披麻皴、点苔法的笔墨技法,恰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地区山水景色相适应。董源的代表作有《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夏山图》等。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图》,表现“洞庭张乐地,潇湘帝五游”的词意,宽阔平静的江水与连绵起伏的山峦相映衬,洲渚交横,空蒙幽深。图中多以花草和水墨点簇,山水苍茫,清幽淡远,虚实相间,显现出江南山水的秀润。画面中人物极小,用粉白朱红等颜色点缀,别有古趣。董源的山水画用笔精纯,得景物之大体,近观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被后世尊为开创江南山水画派的鼻祖。

巨然师法董源,他的画多披麻皴、雨点皴,笔墨秀润,善画烟岚气象、山川高旷的景色。他曾于太宗年间在学士院北壁画烟岚晓景,受到时人的称许,被誉为“一时绝笔”。他的画的特点是在山顶画矶头(小石块),山间则奔流、卵石、松柏、蔓草之类相映成趣,风格雄秀奇逸。晚年以后,他的画风可能受到一些北派山水画法的影响,“平淡趣高”。现存巨然的代表作有《层岩丛树图》《萧翼赚兰亭图》《溪山兰若图》等。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层岩丛树图》主峰宏伟,远岫幽深,空间景达,山峦起伏有致,丛林浑茫。该轴画法精深,笔墨秀润,意境幽远,以平远入景,结意于深远,潜形于自然率直之中。

巨然继承了董源的衣钵,所以画史上常将二人并称为“董巨”,清人王鉴在《染香庵跋画》言,“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他对二人的山水画成就做出了极高的评价。事实上,董、巨二人笔法、墨法虽相近,但仍有区别。董源多画平远,巨然则重高远;董源山水有水墨、着色两种,巨然则专攻水墨。此外,巨然的山水中体现出一些北派特色,如他的画中包括层岩丛树、万壑松风之类的奇峭之笔,在构图布局方面也与北派山水相似。

北宋中期后,郭熙、王诜等人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最高成就。郭熙的山水画初期以细腻精致见长,后师法李成,又自出胸臆,笔势益壮,尤其善画大幅。郭熙对气势和意境的描绘极为重视,这是他的画法的主要特征。他的画能够真实地表现出远近、深浅、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不同,展现出极丰富的意境。郭熙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对过去的山水画艺术进行了总结,著成《林泉高致》一书,该书成为后世研究山水画的重要文献。郭熙的代表作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幽谷图》《古木遥山图》等。《早春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早春时期晓雾迷蒙的山涧景色,表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章法上兼有平远、高远、深远之势,层次分明。用笔灵运而不失严谨,用墨秀润淋漓,诸多景物都表现出郭熙独特的技法。

北宋末期,山水画家开始向唐人或年代更加久远的一些画家学习,走上了一条“复古”之路,唐人的青绿山水重新得到重视并进一步发展。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画作,也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青绿山水长卷之一。《千里江山图》长近十二米,是今天能见到的五代两宋时期最长的画卷。该画描绘绵延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渺的湖水,衬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等景象,并穿插捕鱼驾舟、行路游玩等人物活动,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皇家气息。在着色上,作者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利用色彩浓淡虚实的变化来表现山水的明灭隐现、高低远近。画中笔法精细,无论是人物、动物,都能于寥寥数笔中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意态生动,极其传神。整个画面远观气势恢宏,近观纤毫毕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南宋山水画的主流是水墨苍劲笔法所显示的精奇而抒情的风貌,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成为这种画法的代表人物。李唐是两宋画风承转的关键人物,开创出“水墨苍劲”的新的山水画风。这种画风不再描绘全景构图,而是缩小视野,剪裁景物,进行景物的一角特写,以刚性的线条和下笔猛烈的大斧劈皴为特征。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溪渔隐图》是李唐的代表作,该图描绘江南之景,显示出李唐晚年画法的改变,图中以巧妙的章法和粗放的水墨阔笔斧劈皴,表现雨后溪畔绿树凉阴、山石明净、渔翁垂钓的幽静场景。画作取景已为山河边角,不再强调以往那种雄强的气势,这标志着李唐山水画转型的完成,也标志着南宋院体山水画基本样式的形成。

刘松年的画风受李唐影响,但倾向工整,较为精细。山石用小斧劈皴,树法多用夹叶,楼台工细严整而不刻板,其作品的风格样貌在南宋四家中最为多样。但整体来讲,刘松年的画与李唐相去较远,真正继承李唐衣钵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是马远和夏圭。

马远出身绘画世家,他发展了李唐剪裁精当、笔法挺劲的特点,取景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全景式构图,代之以用局部表现整体的艺术手法,在作品中常留下较多的空白给人以遐想的余地,人称“马一角”。他的画中,山势多险峻奇峰,树木杂卉则以水墨夹笔写出,山石用大斧劈皴带水墨画出,他创造出新的笔墨程式。马远的代表作有《踏歌图》《寒江独钓图》《雪图》等,其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踏歌图》是马远最著名的作品。画作成功地将山水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四位老翁在钱塘乡村曲折的小路上踏歌而行,四周巨峰突兀,树木参差,云气沼沼。整幅画辽阔悠远,极具空灵之感。作者用笔刚健有力,技法纯熟,锋芒毕露,墨色浓重,虽取边角之境却意境深远。

夏圭的绘画风格与马远相近,取景十分简当,同样善于用局部来表现整体,人称“夏半边”。他在两方面发展了李唐派的绘画艺术:一是以焦墨疏皴表现淡远而雄秀的景色;二是把大斧劈皴发展为拖泥带水皴,达到水墨浑融相晕的特殊效果,相比与绘画对象的形似,更注重“影似”。夏圭存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山水十二景》《江山佳胜图》等。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清远图》是夏圭的代表作,画中作者突出突崖和平江、高岭和浅溪、茂林和疏石、横山同和点帆在体量上的对比,使近石和远山、重林和苍天、泊船和行舟在距离上错综开来,方硬圆润、亲疏远近、起伏涨落,形成强烈鲜明的节奏感。同时,通过横桥、平滩、云雾、远山,把各个独立的部分串联起来,使之处于连绵不断的气势中。全卷以水墨画出,墨色醇厚,朴素清逸,笔法苍劲,表现出一种幽淡、清净、冷寂的意趣。

马远和夏圭在画史上被称为“马夏”,他们不但实现了绘画技法和绘画语言上的突破,而且将绘画这种艺术形式进行了简化,写实已经不是他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抒发内心的想法和文人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李唐、马远、夏圭代表了南宋山水画的最高水平,此后南宋没有再出现能与他们相提并论的画家,也没能再对山水画进行画法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