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中国印刷史中的关键发明

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中国印刷史中的关键发明

【摘要】:两宋刻书业的繁荣,不仅使雕版印刷进入鼎盛时期,而且推动了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仁宗庆历年间,工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术的重大突破。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它减少了反复雕版的过程,一套活字可以印刷多种书籍,既省时又省力,经济方便,是印刷史上一项极重要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雕版印刷术大约出现在唐代,但在当时还未得到普及。到了宋代,雕版印刷业进入鼎盛时期,尤以汴京、四川、福建、浙江地区最为发达,四川的成都、眉山是当时著名的雕版中心。两宋时期刻书之多、内容之广、规模之大、印刷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宋代刻印之书,分为官府刻印、书坊刻印、私人刻印三种类型,内容涉及儒释道经典、各种文集、民间日用书籍等各个领域,其中尤以儒经、正史、医书、佛经最为常见。太祖开宝四年(971)于成都开始版印《大藏经》,全经共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历时十二年才雕刻完工,雕版多达十三万块,是历史上第一部刻印的佛教大典。南宋以后,雕版良工多聚集于杭州,甚至涌现出一些女性著名刻工,如李十娘、谢氏、徐氏等,浙本书也以文体方整、刀法圆润而著称。绍兴二年(1132),在湖州刊刻佛经五千四百卷,一年之内即告完工,这表明了该地刻工之多与技术的娴熟。两宋时雕版印刷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很高的程度,“书籍刊行大备,要自宋开始,校雠镌镂,讲求日精”[7]。从保存下来的宋版书籍看,它们大多刻工精良,刀法纯熟,纸墨装潢精美,字体追求书法艺术性,而且人们对于刻书的工作十分认真,每一本书在出版前都会经过认真的校勘,因此,宋刻本备受后代藏书家所珍视。

两宋时期,已经应用铜版进行印刷。上海博物馆现在藏有会子(宋代一种纸币)铜版,版式为长方形,上部左边为料号,右边为金额,当中是赏格文“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仟贯”等五十八字,赏格文下标明发币单位“行在会子库”五字,再下为花纹图案。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块“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其最上部刻“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八字;其下正中刻一幅玉兔捣药图,左写“兔儿为记”,右写“认门前白”;再下为“收买上等钢条”等二十八字。据有关专家认定,这块铜版用于印刷当时的商品广告。

两宋刻书业的繁荣,不仅使雕版印刷进入鼎盛时期,而且推动了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仁宗庆历年间,工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术的重大突破。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成本低、工时短,更加经济方便。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与现代铅字排印法一致,事先准备好一块铁板,板上加铁框,内放一层混合的松香、蜡、纸灰等;接下来用胶泥制成活字,一粒胶泥制一字,经过火烧变硬,放入铁框;框里排满字后即放在火上加热,松香、蜡、纸灰遇热熔化,冷却后一版泥字就粘在一起;一版印完,将铁板放在火上加热,即可取下泥活字,以备再用。为便于排版,印刷时常备两块铁板,一版印刷,另一版排字准备,互相交替使用。一些常用字,如“之”“也”等,往往各制作二十几个,以便重复使用。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它减少了反复雕版的过程,一套活字可以印刷多种书籍,既省时又省力,经济方便,是印刷史上一项极重要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近代以来,国内外都有学者怀疑毕昇胶泥活字印刷的可行性,如罗振玉认为泥不能印刷,胡适以为毕昇用的可能是锡类材料,美国人斯温格尔认为毕昇的活字是由金属制作,所谓胶泥刻字,乃是做铸字的模型。其实,自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很多学者曾进行过模仿。如南宋周必大提到,他曾用毕昇的活字印刷法以胶泥、铜版互换,印刷自己所著的《玉堂杂记》。清人翟金生曾对胶泥活字进行了三十多年的研究和试验,制作泥活字十万多个,“坚贞同骨角”,并在七十岁时印刷了自己的文集,取名《泥版试印初编》,现藏于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