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宋纸币: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南宋纸币: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摘要】:南宋时纸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通货,不仅流通范围遍及东南、两淮、荆湖及四川各地,且种类繁多,最初使用关子,后一度改为交子,但最通行的是会子。端平元年蒙古灭金,南宋面临亡国危机,通货膨胀也日益恶化。然而新关子发行以后,物价飞涨,二百贯关子还不够买一双草鞋,南宋经济此时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南宋纸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通货,不仅流通范围遍及东南、两淮、荆湖及四川各地,且种类繁多,最初使用关子,后一度改为交子,但最通行的是会子。

宋朝南渡之初,已经有关子流通。高宗绍兴元年(1131),因婺州屯兵,交通不便,难于运输现钱,于是政府让商人出钱,在婺州换领关子,商人持关子可以到杭州榷货务领钱或茶、盐、香货钞引。所谓钞引,就是贩卖茶、盐、香货的许可证。因此,关子最初带有汇票的性质。由于政府常发行关子用于籴买米粟,民间也效仿官府使用关子,因而关子在流通领域中实际已与纸币无异。

绍兴年间(1131—1162),南宋也曾发行过交子,在杭州设置交子务,试图在东南各路流通,但因缺乏准备金,不久就停止了。

会子原来也起源于民间,称为“便钱会子”,仍带有汇票的性质。从绍兴三十年(1160)开始,会子收归官营。其流通范围最初限于两浙,后来遍及东南各路,并扩展到两淮、湖北、京西等地,纳税和交易多可使用,成为流通中最主要的货币。会子的面额最初为一贯,后来又增发了二百、三百和五百文三种面额。从绍兴三十年(1160)到乾道二年(1166),会子的实际流通额为九百八十万贯,数量还不算大。但在当时的战争状态下,加之南宋铜钱减少,会子带来通货膨胀已在所难免。孝宗乾道四年(1168)规定三年为一界,每界以一千万贯为限,已经是北宋交子界额的八倍以上。淳熙三年(1176)开始两界并行,光宗绍熙元年(1190)又曾三界并行,到宁宗庆元元年(1195)遂把每界的发行额增至三千万贯,开禧北伐之后,嘉定二年(1209)的会子流通额在一亿一千五百万到一亿一千六百万贯之间。会子的价格也随之一路下跌。淳熙十二年(1185),一贯会子在杭州值钱七百五十文,到庆元元年(1195)跌至六百二十文,嘉定三年(1210)只值三四百文,而且往往离都城杭州距离越远,会子的价格越低,在江西、福建的一些偏远地区,会子贬值更加严重。

除了会子,南宋还有许多地方性的纸币。如川引,即四川的交子,在北宋末年改为钱引后,到南宋仍继续使用;关外银会子,绍兴七年(1137)镇守川陕的大将吴玠创行于河池(今甘肃省徽县),以白银为本位,行于鱼关寨(今陕西省勉县西)及阶(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成(今甘肃省成县)、岷(今甘肃省岷县)、凤(今陕西省凤县)、兴(今陕西省略阳县)、文(今甘肃省文县)六州,面额有一钱和半钱两种,与川引有一定比价,银会四钱抵川引一贯;铁钱会子,孝宗隆兴元年(1163)创始,流通于兴元府(今陕西省汉中市)、金(今陕西省安康市)、洋(今陕西省洋县)等州,面额分一百、二百和三百文三种;湖会,创于隆兴元年(1163),分五百文和一贯两种,最初专用于湖北,后通行到京西、荆湖南北地区;淮交,乾道二年(1166)印行,面额为二百、三百、五百文和一贯四种,只通行于两淮地区。

理宗绍定四年(1231),蒙古军攻川陕,绍定五年(1232),两界会子共计三亿二千九百多万。端平元年(1234)蒙古灭金,南宋面临亡国危机,通货膨胀也日益恶化。及至贾似道独揽朝政,于景定五年(1264)发行所谓“金银现钱关子”,或称“铜钱关子”“银关”,一贯抵旧会子三贯,废会子不用。然而新关子发行以后,物价飞涨,二百贯关子还不够买一双草鞋,南宋经济此时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