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代国子学和太学:中国黄金时代的顶尖学府

宋代国子学和太学:中国黄金时代的顶尖学府

【摘要】:国子学国子学又称国子监,是宋代最高的学府。因此,国子学地位虽高,却徒具虚名。太学建成之后,国子监成为管理全国学校的机构,负责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建阁藏书、刻印书籍等事务,其所刻书称为“监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元丰三年,国子监内分立厨库、学、知杂等三案,分管太学钱粮、文武学生升补考选等事务。至绍兴十二年,才以临安府学为太学,招收生员。

(1)国子学

国子学又称国子监,是宋代最高的学府。国子学于太祖建隆三年(962)

后周天福普利禅院的基础上建成,国子生人数无定员,后来以二百人为额,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因而学生享受优厚的物质待遇。但这些官员子弟多是挂名学籍,不务正业,真正在国子监学习的人并不多。因此,国子学地位虽高,却徒具虚名。太学建成之后,国子监成为管理全国学校的机构,负责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建阁藏书、刻印书籍等事务,其所刻书称为“监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元丰三年(1080),国子监内分立厨库、学、知杂等三案,分管太学钱粮、文武学生升补考选等事务。

(2)太学

宋代太学初创于庆历四年(1044),是中央官学的主体。在庆历新政的推行过程中,宋廷应国子监王拱辰、田况等人的要求,以锡庆院为太学,借鉴胡瑗的湖州教法,邀请石介、孙复等大儒讲学。大体而言,太学学生分为两类,一为八品以下官员子弟,二为庶人之俊秀者。太学教学内容以儒经为主,但也有几次调整:熙宁时,统习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徽宗时,蔡京当政,将黄老之学列为太学教材;南宋时期,仍习“五经”;孝宗时,太学曾经将骑射、斗力等作为考试内容,这是为应对外患而推行的措施。宋代太学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熙丰变法时期是太学的发展时期。太学建筑规模扩大,已经具备容纳二千四百人就读的能力;三舍升试法创建后,使太学具有了一套严密的成绩评定和奖惩制度;王安石改革太学教学课程与内容,明经以试大义为主,诸科仍试帖经、墨义,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徽宗时代是太学的鼎盛期。崇宁元年(1102),在蔡京的建议下,建立外学。由著名建筑家李诫负责在京城南门外营建房屋建学,称为辟雍。太学专设内舍、上舍,由辟雍招收外舍生。学生皆先入外舍,经试补入内舍、上舍,之后方能入太学。辟雍的建成使太学办学规模扩大,上舍生已达二百人,内舍六百人,外舍三千人。罢科举,专以学校取士,使太学成为士人及第的唯一途径,太学教育盛极一时。

宋室南渡后,太学一度停办,附于国子监。至绍兴十二年(1142),才以临安府学为太学,招收生员。但朝廷的内忧外患直接影响了太学的发展,加之宣和三年(1121)恢复科举考试后,太学已不是唯一的求仕之途,世人对太学的兴趣大为下降,因而南宋太学并没有北宋那样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