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校引进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需财力支持

学校引进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需财力支持

【摘要】: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引进高技能的、双师型的教师需要有强大的财力支持,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对优秀教师的聘用和引进就变成一句空谈,特别是那些长期工作在企业的、实践经验极为丰富的、教学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的引进和聘用。这样就可缩短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距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矛盾。

(一)树立先进的师资建设理念

高职院校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学生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大多采取了“全封闭式或者半封闭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无异于将学生的身心和眼界固封在校园内,使高职教师无法带领学生走入社会,无法接触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这对高职教师是极其不利的。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引进高技能的、双师型的教师需要有强大的财力支持,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对优秀教师的聘用和引进就变成一句空谈,特别是那些长期工作在企业的、实践经验极为丰富的、教学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的引进和聘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开动脑筋,以科学态度、务实精神、开放的姿态和灵活多变的形式去完成这项工作。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本科院校、科研院所、机关事业单位是高知识、高技术、高职商务英语人才聚集的地方,同时一些中专、技校以及大中型企业中也有很多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因而高职院校应注意从这些单位发现、引进或聘用人才,对于专业上急需、暂时没有可能调入的人才,可以采用灵活的使用方式进行聘任。这样就可缩短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距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矛盾。但应该注意的是从企业一线引进的人员并非就一定具有“双师素质”,他们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他们长期在企业工作,缺乏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教学素养等,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由于他们对学生的情况并不了解,实践教学效果不一定非常理想,甚至可能相当差,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教学监督和指导,强化他们的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学习。聘用兼职教师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勤考核。另外要注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吸引人才留下,为聘用人才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建立完善的业务档案,对聘用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并将结果记录在案,与薪酬待遇联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弱化聘任和非聘任教师之间的差距,减少兼职教师对学校的距离感,也使专任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为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提供可靠的信息。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高职院校的改革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教师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方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也是高职改革的必然。人事管理部门应重点研究和制定相关的管理计划和措施,为要求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和能力的教师联系进修的学校,联系实践的企业,并在课时合理安排的前提下,安排全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进修活动,并在不影响教师收入的基础上适当给予奖励,以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积极性;减轻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使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挤出时间参加进修学习,积极协助联系专业对口的生产单位进行中短期实习锻炼,为参加进修的教师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将原来模糊的实习和实训工作量细化到任务和工时,提高课时待遇,鼓励教师参与到实训课程中来。

加强对生产性实习基地的管理,鼓励教师搞好生产,为学校创造更多、更大、更好的经济效益;与校外兼职教师签订长期合同使他们的工作常态化,按月足额发放酬金,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管理比较松散,各系自行聘任,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因此在教师聘任管理上,规章制度化应该是势在必行的趋势。各系可根据本系实际需求,申请聘任教师,报批学校,学校组织各系资深教师作为审评小组,根据教学实践需求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由各系推荐聘任教师人选,将聘任教师个人简介、专业特长等资料上报,由评审小组统一选定,最后上报主管教学副校长签字审批,到人事处备案,颁发聘书,最后和本人签订聘任协议书。通过层层把关,规范管理,才能真正地将有识之士挖掘过来,提升教学质量。

如何更好地招聘到有学术深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是学校管理者艰巨的任务。首先要广开源路,动用多年的各种企业、院校关系。其次要公开招聘,优中选优。最后要建立各专业师资人才库,对今后高效地选取合适人才,稳定建立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密切加强各高职院校之间的联系,可以做到人才库信息共享,教务处应该掌握各专业人才信息,掌握社会对专业需求情况,及时更新数据库,为学校整体竞争实力的提高做出贡献。

(三)职称评定体系与薪酬分配制度建设

校职称评定一直以来都是以普通高等学校评定标准进行的。普通高校为了增加学校在国家的整体排名,注重论文与科研,主要以核心期刊数量以及国家、省、市、教育厅、科研处等立项的项目作为评定标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应有别于普通高校,对于职称的评定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现在由于职称与工资待遇挂钩,所以很多教师忽视教学工作,努力向与职称有关的工作靠拢,出现了对学院来说是“捡了芝麻丢西瓜”的后果。由于自身的学校定位,职称评定应该以教学为主,论文为辅;实践指导教学为主,科研项目为辅的指导方针。在中级教师的评定中,教学分值应该加大,对于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应该测评实践指导能力。在高级职称评定中,应该教学、科研比值相当,注重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教学的评价,通过对试卷、作业、教案的检查,来评定教学态度和效果。述职时,应注重教学理念、知识的更新度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度,只有这样,才能审定出合格的教学人才,满足社会要求,提升该校整体师资素质,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在教学工作中,国家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淡化理论、注重实践的要求。在职称评定上,也应该体现出这个要求。教学工作与实验实践应同等重要,评选分值比例应该相当,有些专业对实践要求的分值甚至要偏重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和业务能力够硬够强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