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与教学模式研究:提高专业教育成效的关键

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与教学模式研究:提高专业教育成效的关键

【摘要】: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立身之本,是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主要课程。只有依据课程设置的原则,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才能创办出高等院校的品牌专业。教材是由教师来编写,试验、实习由教师指导完成的,所以专业教育是否有成效,关键还在于“双师型”教师素质的高低。现在该专业教师都具备第一个条件,或多或少地具备第二和第三个条件,最缺乏的是第四个条件,因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培养英语语言与国际商务密切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其知识结构体系通常包括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技能、商务专业知识、商务专业技能、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几个部分。英语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英语语言学文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技能主要是指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技能。商务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商务法律、商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商务专业技能主要指国际商务活动中涉及合同起草、单证制作、商务洽谈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人文素养指的是人文精神,包括人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沟通、应变、组织、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说,上述几个方面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基础和本色,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复合型人才的体现,也是该专业的主要特色。

(一)英语课程

英语课程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立身之本,是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主要课程。以语言的运用为侧重点,尤其是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外语人才的突出个性。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创造一个仿真的语言环境和实际语言情景,在模拟情境中掌握语言的表达方法。可开设活动课程,开辟各种途径和创造各种场合锻炼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将学习与其他活动融为一体,寓教于乐。

(二)专业课程

建立外贸仿真模拟实习室,采用“在做中学”教学模式。国际商务的开展以单据的流转为基础,据有关资料统计,为做成一笔交易,需要30份单据。可根据单据流通的不同部门,分别设立银行、税务、海关、商检局、进出口公司、保险公司、运输公司等相关部门。课堂教学可在这个仿真的商务环境中进行。在组织教学时,教师适当讲解并演示,然后将学生按不同部门分组,定期轮岗,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模拟演练。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讲授与模拟操作同时进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也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目前学制缩短和学时缩减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一条捷径。

(三)实验教学课程

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省时、省力、省资金的简便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将学生置于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在实际的案例分析、讨论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例如,讲“仓至仓条款”时,为了说明不同贸易术语下保险责任不同,可举下述案例,即有一份FOB合同,买方已向保险公司投保“仓至仓条款”的一切险,货物从卖方仓库运往装运港码头途中,发生承包范围内的损失,卖方以保险单中含有“仓至仓条款”为由要求保险公司赔偿,但遭到拒绝。后来卖方又请买方以买方的名义凭保险单向保险公司索赔,但同样遭到保险公司拒绝。在此情况下,卖方以自己的名义向某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卖方败诉。由此可看出,FOB合同下“仓至仓条款”实质上就成了“船至仓条款”。采用案例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相关经验,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形成“教师提供案例材料—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相互评价—教师归纳评点”的模式。

(四)双语教学课程

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地全面开放,跨国公司将越来越多地涌入中国,国内的企业也必将走出国门,参与更大范围的国际竞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精通国际商务语言,又掌握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贸易规则。进行双语教学可将语言和专业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好形式。

在专业课中选择2—3门课程,教材采用中文版,教师在讲授中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特别是课程当中一些专业用语,在讲解时要强调英语表达方式,这样可以适当降低英语理解难度,不影响对理论的理解,而英语水平低影响理解的学生就可参照课本。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中“信用证”这一节,讲解信用证条款时,教师就可采用英汉两种语言,既可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可增加学生专业词汇量,还可使学生学到最新的国际商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五)成绩考核

目前,高等院校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总评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20%,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出勤率、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80%。要实现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化人才培养目标,就应对现有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考核可采取“平时成绩+实践操作成绩+技能成绩+笔试成绩=总评成绩”的形式。其中平时成绩占10%,实践操作占20%,技能考核占20%,笔试成绩占50%。只有依据课程设置的原则,大胆地进行课程改革,才能创办出高等院校的品牌专业。

(六)“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包括教学硬件、教师、教材、试验、实习等一系列相关子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教材是由教师来编写,试验、实习由教师指导完成的,所以专业教育是否有成效,关键还在于“双师型”教师素质的高低。要使学生具有国际竞争力,首先教师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

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四个主要条件:一是教师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二是过硬的国际商务业务素质;四是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四是具有实践经验、熟练的实践应用能力、业务操作能力。现在该专业教师都具备第一个条件,或多或少地具备第二和第三个条件,最缺乏的是第四个条件,因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学校应增加教学投入,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定,采用修“实习假”的方式选派教师到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同时有计划地每年选派1—2名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提高外语水平,为开展双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最佳的途径是利用国外的实习基地,双方达成协议,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外企业下厂实践。这一方面可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还可为学校进行人才储备,在2—3年的时间内就可发挥作用,形成科研、生产、技术一体化的格局。总而言之,培养出“合格+特长”的新型师资是专业教育成功的保证,是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