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物流可视化:案例剖析与实践

物流可视化:案例剖析与实践

【摘要】:揭开物流可视化的面纱,体现信息可视化需求的缘起案例来自军事领域[1],即美国军方作战时的经验总结,也就是美国军方建立的“美国陆军联合全资可视化”。从该系统的介绍中,可进一步体会出物流可视化的内涵。该系统也可用于对乘客、伤员及个人财产进行追踪,整个在运物资可视性网络已于1995年在欧洲开通。在本书的第2、3章将分别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这是为物流可视化的第二个层次服务的。

揭开物流可视化的面纱,体现信息可视化需求的缘起案例来自军事领域[1],即美国军方作战时的经验总结,也就是美国军方建立的“美国陆军联合全资可视化”。从该系统的介绍中,可进一步体会出物流可视化的内涵。

陆军联合全资可视化既是“21世纪部队”美军后勤的一项创新,也是信息技术在后勤领域的实际运用。它是指及时、准确地向用户提供部队、人员、装备和补给品的位置、运输、状况及类别等信息的能力,还包括根据这些信息采取行动以改善国防部后勤工作总体效能的能力。

美国军方的这项创新源于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由于信息的不可知导致军用物资的重复申请、过量补给、难于查找等造成了大量损失。当时,美国国防部给前线陆军运送了4万多个集装箱港口、机场、车站和调度场都堆满了等待处理及配送的货物。士兵和后勤负责人要在数以万计的集装箱中找到重要设备和补给品。最后,其中的2.5万多个集装箱被迫打开.仅仅因为人们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美军估计,如果当时采用了RFID技术来追踪后勤物资的去向并获得集装箱的内容清单,将可能为国防部节省大约20亿美元的支出。因为无法得知货物运送的状况,军人不知道自己申请的物资是否已发出,所以常常超额申请。比如要申请一个汽车轮胎,前方部队在焦急等待中连续申请了好几次,而后勤单位也不知道物资是否已经送到士兵手中,最后就发来了四个轮胎。据战后统计,光是处理零件超额申请的资金就高达27亿美元。

因此,美军在这次事件中深刻体会到信息不可知的弊端,建立了“全球作战在运物资可视化系统”。该系统是实现联合全资可视性的关键,它由美军运输司令部负责管理,可对物资从运输起点(仓库或供货商)到终点进行跟踪,以便提供物资在运途中及各个位置的信息。该系统也可用于对乘客、伤员及个人财产进行追踪,整个在运物资可视性网络已于1995年在欧洲开通。后来,在欧洲战区,各边境关卡、铁路终点站、桥梁和基地等地均安装有射频询问机。该机收集射频卡上的所有物资运输信息并将其发送给射频回收机,后者又将信息转送给位于德国曼海姆的运输途中可视性服务器,并同时传送给美国本土中心数据库

举例来说,美国国防后勤局的军官在一次任务中必须到码头为一批由工厂送到并准备运往东南亚的179个货柜进行查收,这位军官利用一个手持的读取器收集货柜的资讯且同时下载到陆军的后勤资料库中,这动作只花费了他20 min的时间,这还包括了在码头上行走的时间,以往这样的工作必须动员一个排的兵力并花费两天的时间来完成。虽然这项技术的采用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但是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率提升。

从美军建立的在运物资可视化的案例中发现,原来集装箱内的信息无法获知或无法高效获知,可视化系统建立后,快速有效地获知了集装箱内的信息,仿佛看见了集装箱内的货物一般,这是可视化系统的基本内涵,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并未采用什么形象表示的手段,即所谓的二维或三维的手段去表示信息,而是仅仅做到了信息的可知。因此,在本章的结束部分需要强调的是物流可视化的两个层次,一个是信息的可知,这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谈论信息的可视(更直观的呈现)。虽然本书更侧重于后者,但是前者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在本书的第2、3章将分别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这是为物流可视化的第二个层次服务的。